湖北恩施土家族土家人的崖居
与北京的四合院、西北黄土高原的窑洞、安徽的古民居、福建广东等地的客家土楼和内蒙古的蒙古包一样,湖北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部分土家族人选择了“逐穴而居”。“逐穴而居”被称为民居文化史上的“化石标本”。崖居生活是富足舒适,还是艰难困顿?崖居生活是天人合一的世外桃源,还是逐渐放弃的千古绝唱?作家朱千华、孙静文等多名摄影师和图片编辑马宏杰多次前往恩施,探访了恩施的4户崖居人家,还原他们呼吸新鲜空气、饮用山泉水、自给自足的崖居生活。
http://ipoock.com/img/g1/201602242053125wbpg.jpeg
恩施市城中及郊区,分布着独特的丹霞地貌,其中之一俗称“赤壁墙”,陡崖绝壁。丹霞地貌主要由红色砂岩组成,经长期风化剥离和流水侵蚀,形成了许多崖洞。由于砂岩质地疏松,易于修整开凿,自古以来,土家族人多以崖穴为家。与陕北窑洞民居不同的是,窑洞里可直接住人,而崖穴民居,则要在洞内重新搭建房舍。图为恩施市六角亭街道瓦店子村的丹霞崖穴民居。远处恩施市的现代化高楼隐约可见,而崖穴民居的存在,则为我们民居方式的多样性,提供了生动的实例。
http://ipoock.com/img/g1/201602242053025myx0.jpeg
从吴秉成家的崖居向外观看,仿若置身天坑之中。如果细看,左边还有一缕若有若无的瀑布落下。图为作家朱千华和摄影师来这里采访,向下观望,前面是一条深深的峡谷。连接湖北省恩施市、利川市和重庆市万州区的318国道,就经过这片崖居之下。
拍摄地点 利川市谋道镇支罗村船头寨 夜晚时分,崖居村民从镇上赶集回来,就会点上火把上山。寂静的山谷里,蜿蜒山路上火把的火光,与崖居中燃烧的篝火互为映照,形成了夜幕中神秘而又瑰丽的影像。
http://ipoock.com/img/g1/201602242053084qihl.jpeg
图为保存完好的一处崖居建筑,位于利川市谋道镇支罗村船头寨。洞口朝西,面积约600平方米。崖居内建筑布局合理,主次分明。中间有主体建筑6间,土砖封砌,一楼一底,供生活起居。另有牛栏、杂物间、水池、洗衣台、猪圈和厕所等。洞上有老树,虬枝古藤,飞瀑高悬。洞前林木葱茏,翠竹掩映,环境非常优美。
http://ipoock.com/img/g1/20160224205258a9wrb.jpeg
拍摄地点 利川市龙船乡朝阳村4组1号 崖居人家最多的粮食,就是稻谷,还有玉米、土豆和红薯等。这里楼房的顶层,存放杂物,屋前用作晒台,靠岩壁处,用石条建起粮仓。猪圈牛圈虽然同在岩洞内,但与住房分离,没有影响。
http://ipoock.com/img/g1/2016022420522973aek.jpeg
恩施市瓦店子村村景。崖居前,是一片层次丰富、大小错杂的梯田。由于当地村民注重植树绿化,山上树林保护良好,形成了一片水源涵养林,这样,山腰崖居的村民,可以直接饮山泉水,生活废水直接流入下面的梯田。梯田可以种水稻、莲藕及其他蔬菜,形成了崖居与田园构成的立体山村风光。图为崖居村民收获红薯回家。
http://ipoock.com/img/g1/20160224205252imol6.jpeg
2004年,恩施州实施“消除岩洞户”的工程,由政府出资,帮崖居村民搬到山外去住。由于长期在崖居生活习惯了,很多搬出去的村民,一时无法适应外面的世界,他们又搬回到崖洞来住。崖洞里冬暖夏凉,山里有鸟鸣,有风吹树叶的声音,最主要的是,有大山作依靠,住在崖洞心里踏实。上图为崖居村民用石磨磨玉米粉。
http://ipoock.com/img/g1/20160224205234udzzr.jpeg
右上图:这一处崖居,地名叫新崖洞,位于利川市谋道镇支罗村船头寨。其实,新崖洞并不新,据崖居主人向必珍老人说,他是向家在这崖洞里出生的第五代,如今已延续到第八代人。住在这里,风吹不到、雨淋不到、太阳晒不到,真是一处洞天福地。图为向必珍夫妇正在崖居内做饭。
系统居然说我是在灌水,我有吗? 楼主是好人! 我回帖楼主给加积分吗? 原來是四川故鄉的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