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夜里醉 发表于 2016-4-18 09:29:46

为什么传统武术又或者形意拳一上擂台就变成了散打了 完全没有章法


《看武林大会》、《武林风》及民间比武视频,包括吧友试手录像,我想不少人会有同感,那就是风格不见了,差不多都是散打味儿。
为什么?
有人会说,是火候儿不到,功力不深。
这只是个托辞。
《武林大会》的形意比赛简直没法看,太极的,只有王战军和陈自强能看出点太极色彩,但跟拳论中的描述还差得远。
问题是,王战军已经是太极界的一流高手了呀?
吧友的视频也一样,形意的风格呢?
在切磋中,恐怕大家的感受也一样,一交手,直拳、摆拳、截膝、侧踹,不自觉地就来了。

传武在擂台上表现的“散打化”,是正常的。
当我们下意识地使用散打方式格斗时,正说明了,散打方式是一对一徒手格斗中最简洁、直接的方式。
现代搏击的基本设定是一对一徒手格斗,拳击、跆拳道、柔道、巴柔,都是。
这与传武所设定的格斗情境是根本不同的。
传武的格斗情境是冷兵战场厮杀。
虽然经常徒手练习,但意念中是有兵器的,之所以徒手,是因为民间禁武造成的。
传统武术师傅们的梦想是,仗剑为侠,提枪为将,再次,也是行镖护院,但决不是打比赛拿名次。
由于强烈的兵器意识,所以会了拳就会会了兵器,“拳通兵器会”,因为本来就练的是徒手的兵器打法。
历史开了个玩笑。
太平时期天下禁武,乱世真来了的时候,现代火器出现了。

传统三体式的练法,后手在丹田,或在“胁”下,大约在章门穴的位置。
这个大家不陌生了,丹田或胁下,是大枪后手的位置。
武汉耿式形意,强调前手出时,后手跟到前手肘处。
为什么?
这是适应现代徒手格斗需要的变化,毕竟已经是民国的,用长枪作战的机会机乎没有了。
拳家尚济(著有《形意拳技击术》)的一位弟子将后手的位置调整到了“过肘”,认为这样更适合格斗。
后手过肘,这基本就是拳击或咏春的戒备式了。
三体式后手位置的改变,说明了形意拳为适应现代徒手格斗而做出的变化。
古人不会这样做,因为古人手中有大枪。
形意拳从心意拳脱化出来,事实上一直在向紧凑绵密方向发展,原因就是离战场上的长枪对阵越来越远,离现代徒手格斗越来越近了。
现代擂台上,几乎不会看到大开大合、窜蹦跳跃,这是现代竞技的特征决定的。
古人之所以要大开大合,是因为手中有兵刃,很多时候还是战场的长兵器;要窜蹦跳跃是因为要闪展进身。

到此,又回到老话题了。
传统武术的理念与架构,与现代体育竞技根本不是一回事儿。
练了不能打,是很正常的。
打的时候体现不出风格来,也是正常的。
给练形意的一杆大枪,在擂台上,五行拳立刻转化成五行枪,风格自然就出来了。
要走向徒手格斗,而不是走向传统文化的存留与传承的朋友,要仔细想想练法与打法。


朵姬 发表于 2016-4-18 09:29:54

拿把大枪上台打戴拳套的散打能打出风格?

几妆痕 发表于 2016-4-18 09:30:03

徒手打法有徒手的技术。錾截裹跨等等,是应手而出的不一定是套招。带了拳套还不就是散打加拳击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为什么传统武术又或者形意拳一上擂台就变成了散打了 完全没有章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