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马而生的战争传奇
马在十二生肖中,位居第七。民间有关马的传说数不胜数,有些虽属虚构;但马以它的忠诚、勤恳和灵性,成为人类可靠的朋友、得力的助手。
如果说,马是对人类有重要影响的一种动物;那么,不仅是因为它为人类的实际生活提供了各种各样的便利和帮助,更重要的是,在几千年的冷兵器时代,马曾是军事斗争的决定性力量,从而给人类的历史,打上了深深的马的烙印。
“千乘之国”是加入大国俱乐部的门槛
在中国历史上,马在战争中扮演的第一个重要角色,是用马来拖驾的战车。
虽然古代传说中,中国夏代就有了战车;但是在目前的考古发现中,古代由马拖驾的战车出现殷商晚期,是由两匹马拖驾的实用木车。殷商晚期出现的战车兵,与步兵相比具有极大的优势,有点像现代战争中的坦克之与步兵。晚商的军队开始以战车兵为核心力量重新组建。
到商纣王时期,周人兴起于西北,军力日强。当时周人军队的核心力量也是精锐的战车兵。根据考古发掘得到的战车实物,可以看出周人对战车有了重大的改进,最主要的是将驾车的辕马由两匹马增加到四匹,并改进了木车结构。这样一来,周人的驷马战车不论是速度还是冲击力,都远胜过殷商的双马战车。
商灭周兴,自此从西周到春秋,中国古代战争的历史进入了车战的黄金时代。各诸侯国的兵力,都以战车的乘数来计数,一个大国至少要拥有一千乘战车,所以被称为“千乘之国”。
在中国历史上由诸侯王开始组建骑兵部队,要推溯到公元前307年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
当时威胁着赵国西北疆域的强敌,是一个善于游牧并依靠马匹作战的民族——匈奴。那是一个古代游牧民族,全民自幼善于骑马,而且他们的马也善于在山地、大漠、溪谷等复杂地形奔跑,在机动灵活性上,中原地区笨重的战车无法与之相比,屡屡吃亏。
公元前307年,赵国君主赵武灵王从对匈奴作战的失败中得出教训,知道要想战胜胡人匈奴,就要学习胡人的长处,于是开始脱掉传统的宽大衣袍,按照胡人的样子改穿窄袖的胡服,穿上裤子,学习骑马射箭,以轻捷的骑兵对抗匈奴骑士,从而取得对胡人的初步胜利。
只为夺取良马而发动的战争
西汉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中国发生了一场只为争夺良马而起的战争。当时的皇帝是雄才大略的汉武帝。他委任李广利为贰师将军,率领属国骑兵六千,以及“郡国恶少年”数万人,去远征大宛(古代西域国名,今中亚费尔干纳盆地,位于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三国的交界地区)。出兵的原因正是为了获取大宛的名马。
原来,在汉与匈奴数十年的争战中,汉马匹损失的数量巨大。往往一次战役下来,马匹所剩不足十之七八。战败方匈奴的损失更大。双方战马数量的骤减,使得彼此无力进行新的战争。
汉武帝为了补足军马的损失,一方面扩大养马业,另一方面致力于马种的改良。先是引进乌孙的马种,名曰“天马”,后来知道大宛有汗血善马。汉武帝本想通过和平手段求取大宛马,便派出名叫车令的使者,到大宛的都城贰师城,送给大宛王千金和一铸金马,要求换取贰师城的善马。不料大宛王断然拒绝了汉使的要求。宛人嫌汉使无礼,就派军队劫杀了汉使,还夺取了汉使的财物。
消息传到都城长安,汉武帝大怒,便派遣李广利率兵出塞进攻大宛。然而这次出兵并不顺利,沿途小国各个坚守不与汉军合作。汉军劳师远征,人困马乏,军中不断减员,到达大宛时,军中仅剩下数千疲惫的将士。进攻不成反被击败,损失惨重,李广利只得引兵退还。
汉武帝得知消息大为生气。他考虑大宛是个小国,汉军攻而不下,定会影响汉对西域诸国的威信,于是增兵十余万,令李广利率军再次进攻大宛。因为这次汉军兵多,沿途小国也望风顺从,使得汉军顺利进抵贰师城下,先断绝入城水源,然后大举攻城,很快攻破外城。
为了避免被汉军破城的噩运,宛贵族们与汉军讲和,并尽出善马让汉军挑选。汉朝历时四年,发动两次大规模远征,目的就是为了获得优良的种马,不但耗费了大量资财,而且兵员损失达数万人,几乎是用十余条人命的代价换回一匹大宛马。这充分说明,在当时的统治者心目中,优良马种对于维护帝国统治是多么的重要。
缺少马的南宋幼帝崖山跳海
历史的时针转到宋代。北方有契丹(辽),西北有西夏,西南有大理,这些产马地尽落游牧民族之手,宋朝从始至终只能以步兵的血肉之躯抵挡游牧民族铁骑的冲击。
“虏所以轻侮中国者,惟恃弓马之强而已。”与宋朝对抗的辽、西夏、金、元等北方异族军队都以弓马骑射见长,而且往往是“一胡人有两马”,甚至“每正军一名,马三匹”。
王安石曾经多次号召民间养马;但实际上在精耕细作的种植农业模式下,根本不适宜养马。况且中原本来就人多地少,养一匹马的土地可以养活25个人。如果再看《清明上河图》,即使繁华如汴京,商贾如云贵族如雨;但马车和骑马的却比较罕见,最多的是一些种植农业离不开的牛车和骑驴者,或者人力的轿子。
先是马上的金人,接着是马上的蒙古人,没有马的宋朝节节败退,直至最后南宋幼帝在崖山跳海。
蒙古人大大发展了骑兵战争理论,充分发挥马的速度,创造了闪电战和包围战等革命性的进攻战术。依靠装备精良的骑兵武装,蒙古帝国在25年里征服了比罗马帝国400年征战还要广阔的土地。从西伯利亚直达印度,从越南直达匈牙利,从朝鲜半岛直到巴尔干半岛。到成吉思汗死的时候,如果他想骑马从蒙古帝国东端跑到西端,至少需要一年的时间。
蒙古帝国重新勾画了世界版图,把原来相互隔绝的帝国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为新世界和新时代的到来划定了新的秩序。
冷热兵器对决无情绞杀骑兵
中国古代史始终是北方征服南方,鲜有南方北伐成功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北方拥有马。
马的介入使游牧民族面对农耕民族具有不可战胜的优越性,因为他们将战争模式与生产模式统一起来,两者之间可以随意切换,“出则为兵,入则为民”。这形成冷兵器时代的一种典型现象,即落后的游牧民族屡屡战胜先进的农耕民族。战争因此也几乎成为游牧民族的一项主要活动。
明朝嘉靖以后,马政荒废,主要产马地河套失陷,不得不“开例捐马授职”,即捐马给官府可授予官职,马匹之缺乏可见一斑。万历年间,马匹的短缺已经严重影响到明朝军队车骑营的组建。袁崇焕欲组建关宁铁骑,以骑制骑,却深受无马之苦。没有精锐骑兵,这使得明朝军队面对蒙古女真等马上民族只能采取被动的守势。
明朝重新上演了宋朝的悲剧,又被马上的满清族人征服。
满人入主中原后,为了统治维稳,与蒙元时代一样,对汉人实行严厉的禁马政策,不仅禁止汉人养马,还禁止汉人骑马。同时,为了保持对汉人的骑射优势,不惜迟滞火器的革新。
1860年9月21日,蒙古铁帽子王僧格林沁率领两万多八旗骑兵,在北京郊外的八里桥对两千多英法联军展开了一场伏击战。这是一场热兵器与冷兵器的对决,手持长矛和弓箭的八旗骑兵遭到了工业时代枪炮的无情绞杀……
最后一支八旗骑兵就这样灭亡了,以马蹄征服中国的历史至此彻底结束。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