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恒戈 发表于 2016-11-12 13:41:42

中国的传统武术由于在中国独特历史中演化出各种复杂秘密的门派

中国的传统武术由于在中国独特历史中演化出各种复杂秘密的门派,使得民间武术家们花在区别与其他流派的招牌性动作和仪式上的心思更多,其表演特征更为强烈,而对于实战来说却并无用处。怀着对中国文化热爱的情结,民间层面,对传统武术实战价值的追寻一直没有终止。但迄今,追寻者到最后都饱含着失望与沮丧退去。
文学和影视作品中描述的盖世武林高手真的存在么?能代表中国格斗最高水平的,是今天的职业散打运动员,还是那些隐藏在民间的武林人士?
虽然中国散打选手,在中国组织的武术比赛中每次都大获全胜,但散打很难获得中国观众的真正认可。因为散打看上去与传说中的中国武术差距甚大,不好看不精彩,而且不神奇。
散打在大陆从1979年开始发展,只有30年历史,一直被很多民间传统武术人士鄙视,认为这是“拳击加个腿”,不是“中国武术”。其实普通民众的认知,也是把传统武术当作中国武术。人们观念里,真正能代表中国武术水平的,是传说中的民间武术高手。但中国传统武术经过文学家和艺术家的经年不断加工创造,有多少是神话,多少是现实,从来就是个极具争议的话题。
一段影像开启的论战

1953年,澳门,吴式太极宗师吴鉴泉的长子吴公仪(鉴泉太极拳社社长)与白鹤派拳师陈克夫的一场生死比武,在港澳官民和新闻界引起震动。比武原因是吴公仪号称“南北无敌手”,陈克夫遂发起挑战,各大报纸还为此引发了激烈的口水战。

到底如何定输赢,在各方面的挑唆怂恿下,双方签下生死状,决定由实战来“话事”。但香港法律严禁决斗,双方最后移师澳门,并向总督保证绝不搞出人命,终获批准。
若只看作家与记者当时的描述,读者脑海中所显现的比武场景必定像经典功夫片一样精彩绝伦,“兔起鹘落”、“快如闪电”、“腿起生风”是当时文字描述中常用的词。
很不幸,这场比武留下了影像,并且是目前发现的中国武术留下的最早实战影像。这个影像被挖掘出来后,无论是那些把武侠影视中的打斗当武术的观众,还是对世界搏击运动已颇为熟悉的人,都发出了一边倒的耻笑。 “还不如两个妇人打斗”,“这是高手在较量吗,连小孩玩闹都不如”看过影像的人最常见的评价,“惨不忍睹”已算是非常公正的点评。
这个影像的另一个作用,就是在网络上引发近几年对中国武术的反思和大论战。以前在专业界有过多次论战,但这次不同,它波及了普通网友。

不少反思的武术迷,自称是从看了这个影像之后开始转变的,此后大量搜求资料,寻求证据。而在论战中,这段影像几乎每次都会被提到。
传统中国武术,远远不是传说和想象中的那样神乎其技。这个结论,特别容易戳到国人的痛处,伤到自尊心,人们觉得最引以为豪的民族文化,一直自认为是世界第一的特长,居然不是想象的那样。

就像当年的天朝上国见识到夷狄的坚船利炮,人们对这个残酷事实,本能地持以强烈排斥,虽拿不出有力证据驳斥,但内心仍持有莫名的优越感。
从“不入流”到“国粹”

虽然今天人们谈到中国武术时喜欢用“源远流长”来形容,但历史上,无论是武术还是习武者,都长期在中国社会没有什么地位。
秦一统天下之后,韩非子的“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成为当时的官方意识形态。虽然汉代“独尊儒术”使得儒家地位获得尊崇,但长期的重文轻武的文化中,武术、技击为主流的士大夫社会所不屑,习者多为农民、郎中、艺人,即为“不入流”。
武术和习武者,不但在承平之世不受士大夫和智识阶层看重,即使是在需要杀敌立功之人的乱世,领兵打仗的封疆大吏们也压根就不看好那些神神叨叨的武林高手。历史上真正的习武者戚继光在其《纪效新书》中,就对当时前来投效的所谓少林高僧一类人印象极差,认为他们根本不堪用,后来仿效戚继光练兵的曾国藩,同样对这种人敬而远之。


概壕 发表于 2016-11-12 13:41:56

正如标题所说:中华武术神话不可破灭。[中华武术神话],它本身不是武术,只是神话,神话无论无何,都是不会破灭的。

黄彤楣 发表于 2016-11-12 13:42:04

逻辑使用:如果认为,只要从[中华武术神话]中,分离出[中华武术]与[神话]来,[中华武术]就会回归正位,这逻辑不对。

滑郾 发表于 2016-11-12 13:42:12

因为事实并不是这样,[中华武术神话],是一样东西;而[中华武术]则是另一样东西。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中国的传统武术由于在中国独特历史中演化出各种复杂秘密的门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