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场枪与白蜡杆,白蜡杆是当今练习传统武术圈子里都知道的一种木材
白蜡杆是当今练习传统武术圈子里都知道的一种木材,人们通常会用白蜡杆来做棍或者枪杆。但是,也有一种声音,认为白蜡杆是不适宜做枪杆用的,其原因就是白蜡杆偏软。尤其是受到被誉为枪法宝典的《手臂录》中所记载的影响,其文中有言:“枪材以徽州牛筋木为上,剑脊木次之,红棱劲而直,且易碎,白蜡软,棍材也。”关于这个争论,已经很久,但这并不妨碍民间武师们对白蜡杆的喜爱。难道这些有传承的武师们都错了?关于这个问题,我思考了好久,终于有了点思路,写下来,大家一起探讨。冷兵器时代,大枪一直被誉为兵中之王。其战场地位非常高。即便民间习武之人,对于枪,以及枪术也是非常尊崇的。比如谚语有云:年拳月棍日日枪。或者说,月棍年刀一辈子枪。关于枪,大体可以分为两类:一个是骑兵枪;一个是步兵枪。这两种都可以归为战阵枪的范围。战阵枪之外,还有一种叫做游场枪。
于战阵枪来说,做枪的选材,基本都是以硬木为主。如同《手臂录》中记载的牛筋木、剑脊木等等。尤其是骑枪,因为战马的冲刺速度,必要枪身能够承载更大的强度。骑兵持枪冲击,也不会跟电影电视剧里演的一样,双手持枪,大战几百合。骑兵基本上都是右手持枪中后部,用腋下夹住枪杆,左手带缰绳,附身直冲。看下图前数第三个的姿势,大致就是这个意思。在后期武术演练中,比如我们的棍法,也有此类似动作,名之为:花子抱杆。
步兵枪有更为长的沙家竿子,是用竹子做的,长达六七米。也有硬木的三四米长的长枪,如果懂得白蜡杆木性的都知道,三四米的长度前头再装上枪头,这枪身很容易打弯,要控制准确度就变得比较困难。而且,要对付敌方的盾牌和铠甲,很显然也不如硬木枪。而《手臂录》的作者吴殳先生,他的老师就是有名的枪术大家石敬岩。石敬岩最终是战死在沙场上的。很显然,其传承的枪术中,有很多是考虑战场因素的。这一点,到是与西方的马其顿方阵一致。他们列队出击,长矛4米多长。而长矛用材,基本多以硬木为主,比如橡木。
在这个长度来说,要想白蜡杆不打弯,就一定会很粗很重,这显然是不现实的。而硬木就可以避免这个问题。如同现在武术圈里练大枪用的白蜡杆,一旦大枪长度够来,弯曲很难避免。说到这里,好像冷兵之王跟白蜡杆好像没什么关系呢?这就要往下说了。
在战场枪之外,还有一种叫做游场枪。是作为教技之用。不需要列队,不需要战阵。属于步战中的单打独斗。双方你来我往,游走于较场之中。这种枪术,技法比较细腻,灵活多变,活动空间也大。在这个特殊情况下,如果使用三四米的大枪,虽然有长度上的优势,但也很容易被近身。一旦被突防,则其长度的劣势也会出现,那就是变化不及。我想,但凡习练过枪术的朋友应该都能理解这一点。因此,游场枪不会象战阵枪一般长度。武术谚语说:七尺枪八尺棍,大枪一丈零八寸。我的理解,游场枪的长度,大致在七八尺之间。按现在长度来说,两米一到两米五之间。懂得传统器械的朋友应该能理解到,这个长度是既可以当枪用,也可以当棍用的。这其中把位的变化,枪头,枪尾的变化就多了很多。既有长度优势,同事兼备变化优势。而一旦超过这个长度,则会影响到变化,尤其是翻折等棍法动作。说到这,有一个成语,叫做夹枪带棒。就是既可以是枪,也可以是棍棒。这就是游场枪的特征。而吴殳《手臂录》记载:白蜡软,棍材也。在这里就没问题了。本来就有棍的内容。而因为枪身短,所以,即便加上枪头,也多不会造成枪身打弯的问题。所以说,白蜡杆作为游场枪,完全是可行的。关于游场枪的长度,现存记录最好的的证明就是乾隆皇帝的虎枪营。他们使用的枪叫“阿虎枪”,其长度合现在尺寸是249厘米。
白蜡杆因为质软,所以并不合适作为战场枪来使用。但是也恰恰因为质软,所以是很好的棍材。而游场枪,因为其灵活多变,则枪棍必要协调来用。(这也是为什么目前流传的很多枪术套路中存在大量棍法的缘故)。
而目前,很多民间武术家,也在用白蜡杆练习大枪用。个人觉得,练习练习就好了,这跟真正的战场枪,已经偏离了。而如果不超过两米五,那么白蜡杆夹枪带棒还是不错的。
伯烨
记于丙申年冬至夜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