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初我一直不明白为什么形意拳三体式那个姿势被称作三体式
起初,我一直不明白为什么三体式那个姿势被称作三体式。有一天我在看一个资料时,看到了关于精、气、神的文章。又根据《易》。我对三体式有了全新的认识。《易传?系辞下》:“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才而两之,故六。六者非它也,三才之道也。”《三字经》:“三才者,天地人。三光者,日月星。”
《易经.说卦》:“是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
三体式又称三才桩,是心意系拳法的核心功法。通过观察岳家拳、心意拳、六合八法拳和太极拳,我发现三体式这个姿势普遍存在于这些拳法里。
三,精(肾)气(脾)神(心)。三阴三阳。体,会意。从人,从本。
《周易?系辞上》说:”精气为物,游魂为变,是故知鬼神之情状。”意思是说,精致的气凝聚而成物形,身与体和,气聚形立。
依据《拳经》练习三体式要达到精气神统一,又要三尖相照(鼻尖、指尖,脚尖)。通过对中医的学习,精藏肾、魂藏肝、神藏心;肾经、肝经、心经的大穴分别为:涌泉、聚泉、劳宫。又三阴、三阳,则有三阴交与三阳络。涌泉、聚泉、劳宫三穴可构成一个直角三角形,三阴交与三阳络构成的垂直于地面的线则约束了肘应坠多低,两腿之间该开多大。此为三,《說文》三,天地人之道也。为以阳之一合阴之二。
身是相,体是意识,意识与相相和即是三体式的目的。
三体降龙伏虎说
龙,阳极而出阴,阳之盛。虎,阴极而出阳,阳之始。左阳而右阴,是故左降龙,右伏虎。上为阳,下为阴,龙升天,即随亦阻;虎在地,即压亦松;此乃两臂之力也。(此段为何仿文言文?因为这是练出来的结果,而非练时做出来的。所以,此段仿文言文,练出来的明白,练不出来的不明白。)
再说两腿,江湖上有人练五五,有人练四六,三七。关于两腿的配重可以说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我在《核心理论》中说过,核心(中)为拳架之根本,两腿配重之说只是形而上的对三体式的理解。重心之说我认为是当世之人没理解国术之精妙。三体式的关键是中在哪?没有中谈不上内,没有混元谈不上外。坦白的说,很多人没练出中。世面上的三七、四六是把重心压在后腿,这是从形上理解的三体式,这样的站法不利于步法的发挥,也难以抵挡对方的冲击型进攻。
鸡腿 龙折身 熊膀 虎抱头
鸡腿
根据《孙禄堂武学录》“两腿前虚后实,有似金鸡独立之势。”这里的前后,非表面上的前后。这个前腿与后腿要结合动作前后而定,比如顺步劈拳和炮拳在步法的差异。“消息只凭后脚蹬”的后脚也不一定是真后脚。把“消息只凭后脚蹬”与命门外撑需同时做到。在打顺步拳时这很容易做到,但是打拗步拳时,靠动前的后脚发力就不能做到。经过一些时间的体会,我认为拗步时应用动后的后脚也就是动前的前脚。有就是说,无论哪种步法都是动后之腿发力蹬出。
再有,三体式可以看做是动前。所以,三体式本身应该是后续动作的准备动作,应该是不需调整地就能发出后面的动作。根据此,可以对三七,四六做出些补充:三七,四六应该只是重量的分配而非决定了重心。就算零十也并非重心在支撑脚,重心在某脚在做动作时必会做出些调整。
有种步法名为趟步,此步法以丹田为驱动力,脚如踩荷叶。
龙折身
拳经里只说了身有三折。这里补充一下,有两条看不见的龙。一条以脊椎为柱,此龙绕脊椎而上。第二条为人本身,整个身体为蓄势,如龙蓄势待升。
熊膀
熊膀之意在于含胸与拔背这个矛盾的同一。此处的内涵在于,气从尾闾顺着督脉由下而上,使脊椎有抻拔之意,过百汇顺着任脉气往下行,胸椎有内含之感。这需要经历一个长时间的内功练习才能达到此境界。初学之人,不要过于追求急于求成,只要同时做到放松和中正即可。
虎(豹)抱头
这里仅说一点,在起势时两手老宫一上一下而相对。而后分开。
。 不二
这是转载的吧
说实话写的有点乱。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