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内家拳可读1
我在这里先要跟大家说两句佛家的偈语。这几句偈语千百年来一直没人能够破解。在我与先生学习期间,他曾多次对这首偈子进行讲解,使我获益匪浅。我想在这里提出来多少也能给大家一些帮助吧。这首偈语的原文是:空手把锄头,行路骑水牛,人从桥上过,桥流水不流。咱们都是行路骑水牛的人。嘴上说自己练的是内家拳,形式上也没有错。可练的过称中却一直是在跟着自己的感觉走。无论是好的感觉还是坏的感觉,只要是你在跟着它转悠,你所练的就都是后天而非先天。拳法本身并没有错,无论是桩功还是架子,错的是我们每一个执着自我意识的人。我个人在平日里经常与各门各派练武术的朋友们一起切磋交流。对于很多难以解答的问题我都曾向先生一一进行请教。比如说抖大杆子,先生说秆子必须要在自身练到内外相合的基础上才能练习,否则极易出偏。尤其是那些体质差的人,在既没人指点又急于求成的情况下进行大运动量练习,会造成很严重的后果。先生还说,当年丘处机丘真人练功用的试力石重达四百斤。如果没有相应的内功作基础,即使你练到能把它举起来,也只不过练的是一身蛮力。况且我国国人体质与西方人种相比相差甚远。这一点从现代所有对抗性体育项目上都表现锝极为明显。而基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家功夫在这个方面却有其非常独特的锻炼方式。恰恰能够弥补国人体质之不足。说到这儿,不禁使我想起了几个练形意和八卦的朋友。他们针对自己所练的拳术在练功的方式方法上提出了很多问题。而这些问题正好可以做为典型事例来给大家在学习上提供帮助。大家应该知道,形意,八卦,太极包括所有内家拳在内,不论是拳架还是桩功,只有形式上的不同,而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其目的都是在开发人体的先天功能。并使之与后天形体合二为一。以备其用。在练法上,无论是行拳架还是练站桩,虽然可以按照高中低三种不同的姿势去锻炼。但是在上中下三盘之中,我们还是应该以“高式”作为最基础同时也是最关键的课程勤加练习。因为只有在最自然的姿势状态下,我们才有可能作到身心两个方面的放松。而只有在身心两个方面都得到放松了之后,我们才有望启动人体的先天功能。作为中盘和下盘只不过是先天功能在人体内部充分发挥使后天形质得到明显改善的一种外形体现。而现在的练习者大都把事情本末倒置。把原有的内功训练变成了力量性训练。以至于把肌肉练锝僵硬,关节造成异常的比比皆是。身体素质好的也只不过是增长了些力量而已。对于内功则毫无意义可言。而在力量方面果真要和专业队的运动员相比较的话,其差距真不是略逊一筹的问题。因为要真把这种形式作为增长力量的手段来实施的话,远远不如现代体育项目训练得科学。
说到传统武术的内劲,有很多朋友多次提到气沉丹田的问题。其实这与咱们上述的问题相似。现在的习练者大都把事情前后混淆了。所谓气沉丹田是人体的生理机能得到充分改良之后的一种特征。当先天功能在习练者的身体内部被启动之后,其皮肉筋骨与五脏六腑全部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身体从后天状态逐步向先天状态过度。其身体特征表现为形体柔软,呼吸由原先的胸式呼吸漫漫下降成腹式呼吸。由粗重逐渐变得匀细深长。头脑中的杂念也越来越细微。所以说先天功法在人体生理的改造上一步有一步的征候。而我们却把前人在无为状态下获得的身体变化特征,用后天的思维方式变成了一种有为的运动方法。在现实中,这种情形不胜枚举。就拿形意拳的明暗劲来说吧。所谓明劲,是习练者在先天功能的作用下,使身体达到节节贯通,节节贯川的状态之后,在平日练习或技击当中在形体上浑然而生的一种整脆之力。常会给人一种其锋莫可当之的感觉。而后人却误认为此劲一定要使劲才能练成。假如真那样做的话即使你苦练一辈子也是白费功夫。所谓暗劲,是指先天功能使后天形质进一步发生变化,先天一气由体内出露体外。使先天功能由习练者的形体本身扩充到形体之外。与大自然中的先天一气相互融合。所以习练者在平日的练习或是在技击当中,其形体上表现得好似轻描淡写,给人一种毫不经意之感。而现在的习练者对于暗劲的理解在这里我们就不做评判了。其实一直让人难以置信的轻功,也是待身体整齐化一之后,先天之气由体内出露体外与地表形成一种相斥之力。而后再行穿沙衣跑板子的一种特殊功法。在这里我们不做详述。
而作为内家三拳之一的太极拳,当年王芗斋先生在达记者问中曾说该拳却有几种力学原理。而得其要者百不能一,因为其基础体认功夫早已消亡。这是王芗斋先生在当时哪个年代对我国传统武术的一种担忧。如果从现今来看,几乎所有传统武术都是从一开始的铁老虎而逐渐变成今天的纸老虎。几年前我从先生的藏书中曾看到一本太极拳的老拳谱。其中几句有关于棚劲的描述,我想大家看了之后也许会和我有相同的感受。书中写到:所谓棚劲者,如水负行舟,先实丹田气,次要顶头悬,遍体弹簧似,开合一定间,任凭千斤力,漂浮并不难。从这几句话中大家可以得知,太极拳也要求习练者在推手与断手中具备无点不成弹簧挨着何处何处击的混元力。而并非象现今的太极拳,只能运用一些近乎于摔跤的手法在力量和技巧上去赢人。同时也说明了遍体弹簧似这种技击状态并非只被一家或几家拳种所拥有。而应该是中华传统武术所共有。
但是在如今,这种传统功夫已几乎成为绝学。造成这种现状最重要的原因无外乎有三种:语言,文字和童子功的问题。因为前辈们的心得体会全部来自于先天功能。而语言和文字都是后天所为。所以当老师的倘若在这两个方面尺度把握不好的话,就很容易使学生产生误解。况且做学生的在对先天功能没有切身体会之前,全都习惯于用后天的思维模式去理解老师说的话。这也是造成错误的一个重要原因。然而这种功夫并不意味着真的象古语所说的那样圣人之道不可传。关键是要看当老师的怎麽教。在过去,一般都是有钱的人家把老师请到家里来。既然你请人家来就是相信人家,所以过去当老师的一般都很严厉。学生练的不对不是打就是骂,而且一开始决不给你讲其中的道理,只是叫你按他说的去练。练的不对他自然会告诉你。当学生的从不敢多问。其实这才是高明的老师。因为他知道说了你也理解不了,不但没帮助反而会害了你。当学生的只要能按老师的要求认认真真的去练就行了。但是在这里面有一个很关键性的问题,就是过去凡属武术名家在学艺途中都有两个基本相同的特点。一是童子功,二是都有明师指点。所以大都不会走冤枉路,等功夫上身之后拳理也就自然明了了。可后来由于社会条件的改变和政治上一些相关因素的影响,很多习武之人大都是半路出家,而这些人在很多方面缺乏练武所必备的条件。尤其是在身体条件上与学龄前的孩子相比是有天壤之别的。而咱们的武术前辈们在教学上对于这些半路出家的人来说大都缺少相关的教学经验。这就必将造成形体训练这一重要环节在难度上的加大。
人体在筋肉骨骼上的构造基本上是这样的。在医学上,筋是指一条肌肉的两端附着在骨骼上的那一部分,骨骼与骨骼之间是靠白韧带与黄韧带相连接的。关节的中间是软组织,软组织中有组织液。它能在人体受到重力时起到缓冲作用。而由若干肌肉纤维组成的肌肉束的外围有一层筋膜,学名叫结缔组织。这种结缔组织把若干肌肉束组成的肌肉群也包裹着并同时把全身所有的肌肉群全部连接在一起。传统武术中讲的筋膜腾起说的就是针对这种结缔组织通过良好锻炼之后所达到状态。它本身是有弹性的。而人体在后天当中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尤其是长期从事体力劳动的人,都会导致这些人体的组织结构发生很大的变化。所以在过去的武行中有“肩不挑担、手不提篮”的说法。这句话是相当有道理的,因为手持肩扛对人体脊柱的影响最大.人在三岁之前脊柱与盆腔还没有完全长合在一起,所以在这个年龄段的小孩走起路来晃晃悠悠总是爱摔跟头。在这之后随着人体的成长和发育,由腰到尾闾这一段的脊椎渐渐和盆腔长合在一起了。这一段为人体的“中节”。在人体的上、中、下三节当中,中节的锻炼在中国传统武术的修习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习拳者中节必须要打开,这一段被贯通之后当人体在做原地旋转时,整条脊柱与盆腔还有两跨是分别转动的。而现在练武术的朋友从腰到尾闾这一部分的脊椎骨与盆腔都是闭合在一起的。这正是问题的关键之所在。因为只有在这一段被完全打开之后,习拳者在平日练习或是技击当中才能做到上下相连,手足相顾,内外如一。所发之力才能均整,攻防之中才能作到化打合一。否则,我们只能是去和对手比拼力量,速度,耐力还有技巧,从而落入了现代竞技体育的模式,与中国传统武术完全背道而驰。 喜欢看武狭小说的朋友都知道大侠徐良的背是驼的,这种说法可真是外行看热闹。当人体脊柱舒展到最佳状态的时候就跟猫科动物的脊柱一样是耷拉着的。尤其象猫在蹲着的时候,背是圆的。世人还误以为是驼背,其实这正是传统武术中要求习练者所必须达到的“含胸拔背”。而“溜肩圆背”则是一种最佳状态,它是先天功能在人体生理改造上的一个重要标志。所以在拳谱中有“熊蹲虎坐,鹰眼猿神,鸡腿蛇身”的说法。对于这些老话大家千万不可忽视,不能只当作是一种形象上的比喻。而现在的练习者大都只是一味的从外形上去模仿。没有真正理解传统武术在体用这两个方面的实质与作用。这正是需要我们每一个人反思的。真正的传统功夫告诉我们:只有通过人的本体即先天功能的发挥,才能使后天形质得到改善,直至在实际当中发挥出这些动物的特性,而这才是我们每一个习武者所应追求的。
在人体的所有关节当中“尾闾”这一节是最难打开的,当尾闾被打开之后其他关节均已被打开。在这种状态下尾闾与两跨在同一平面形成了一个三角形的万向轴。各项力量都可以由此而转换。所以在中国传统武术中把“两跨与尾闾”称为一身之“根节”。当习练者达到了这一层次,就可以在推手或技击当中,在身形不动或微动的状态下使对方的力量通过与我的肢体接触而使其化为乌有.比如当对方用力推住我的双臂或前胸时,对方的力量会自然而然的沿着我的脊椎产生快速移动,由脊椎骨的自行传导下降至尾闾而使其落空。在此同时,我的力却由脚根起经腿和腰传送到接触点作用在对方身上。这在传统武术中叫“分阴阳”。在这种生理条件作用下,不管对方有多用力,我的身体却始终保持在“松弛”的状态。对方推不动并不是因为我在用力抵抗,而是由于我的身体在做“自然性的传导”。这正是传统武术中“无力之力”的道理所在。
在一般情况下,对方越是推不动就越会用力,而越是用力身体就会越僵。直至想撤回来都不容易。就好象是我把对方给“粘”在了身上。这时候对方的感觉就好象是推到了墙上,从脚底下有一种被“棚”起来的感觉。因为对方的力根本没有作用在我身上,而是随着“自然性传导”全部回到了他自己身上。在这种状态下对方越是用力脚底下就越是站不稳。因为对方的重心已被他自己所发的力给破坏了。所以脚下失去了平衡,这就是“棚劲”。而棚劲的产生正是由于“自身阴阳的自动”运动。
在这里要向大家说明的是,功夫到了这个层次的习练者无所谓“推人”和“被人推”,因为道理是一样的,因为这种自身阴阳的转换或称之为攻防上的变化已完全脱离了外形的招数和技巧。庄子云:得其环中以应无穷。而这正是环中之力的初级阶段也可以说是“遍体弹簧似”的刚刚开始。 到了这个阶段习拳者才真正作到了“推手即是断手”。因为这时候的习拳者在技击当中已不必左躲右闪的去逃避对方的拳脚,或是在你来我往当中被动的去忙于招架。我们要做的就是主动靠近对方,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去攻击对方的“中线”。几乎不给对方留第二次出拳的机会。所以拳经有云:起如箭,落如风,追风赶月不放松。起如风,落如箭,打倒还嫌慢,足打七分,手打三,五形四梢要合全,气连心意随时用,硬打硬进无遮拦。这就是中华传统武术的初级层次。到了这个程度,习拳者才能在技击当中体现出传统武术的味道。
第二部分
说了这些,大家应该明白了什麽才是“改造生理”,改造生理在传统武术中的重要性是什麽。而改造生理的关键是要启动人体的先天功能。那麽如何启动人体的先天功能呢?首先,我们要从改变自己的“思维模式”入手。
为了让大家便于理解,我先说一个日常生活中的事例。人在睡觉的时候,由于长时间在一个姿势状态下造成肢体上受到压迫,使自身的血液循环受到阻碍。在正常情况下,我们都会自动的进行调整。但是由于过度疲劳或其它等原因,大脑对肢体发出的信号没有反应,而这时由于肢体压迫造成的疼痛不断的加大,使大脑不断的收到大量的紧急求救信号。如果这时侯大脑对此还是没有反应的话,脑神经就会因为受到这种大量不良信息的反馈而产生出各种幻觉,我们把这种现象叫“做梦”。在这种情况下所做的梦往往都很恐怖,我们便会从噩梦中惊醒,而这一切都是由于肢体的极度不安造成的。这个事例告诉我们,人体在生理和心理上是相互作用的。一个人有什么样的生理状况,就会产生出什么样的心理状态。而地球上所有的动物,包括人类这种高级动物,他们的思想行为都是根据自身的生理条件来决定的。
那么,换一个角度讲,我们每一个人都是被禁锢着的。被什么给禁锢着呢?就是被我们现在所具备的生理条件。人的生理条件决定了他在现实当中所做的一切。我们平常要用眼睛才能去看,用耳朵才能去听。但是有很多武林前辈都有“不见不闻之知觉”。这正是人体先天功能所产生的作用。然而先天功能的发挥完全有赖于后天心态的改变。人体现有的生理条件是固定的,我们不可能让它再长出第三只眼睛来。能够改变的只有我们的“思想”。
说到心态的转变,大家就会想到佛家所说的修心。没错,我们所说的转变思维模式的确跟佛家所说的的修心有关。那么大家一定要问:佛家历来只注重心性上的修为,而忽略形体上的锻炼。这跟武术有什么关联呢?其实无论是佛家也好,道家也好。根本就不存在“只修性不修命”,或是“只修命不修性”的问题。因为性命是不可分的。心物是一元的。
但是佛道两家的经书浩如烟海,这让人从何学起呢?其实经书只是前人练功的经验和体会。纵然有千卷万卷,其实问题只有一个。讨论的都是如何去解决。那么在这个问题上,方法虽有八万四千,但是你却只能拥有一个。所以事情并不象大家想的那么复杂。但在这里要提醒大家注意的是,千万不要迷信有什么“修炼口诀”。所谓千古不传之秘只不过是教你如何改变后天的思想意识,让你从被禁锢的思维模式中解放出来。而只有这样才能启动本我的原有功能,打开人与自然之间被后天堵塞的通道。这就是“禅机”,道家称为“玄关”。它是开通人体先、后天的一把钥匙。要想开通它的确要有方法,但决没有什么口诀。因为每个人的情况都不一样,大家怎么可能都用同一种方法来解决所有的问题呢。
前面已经说过,人的“思维”是受人类现有的这种“生理条件”影响的,所以说它是有很大局限性的。如果我们能从主观上改变自己的思维模式,把它从一种有局限的思维逐渐转变成一种无局限的思维。而后再通过这种无局限性的思维来改变我们在后天思想意识作用下的能量运行模式。使它从一种杂乱无章的非常状态,回到一种无意而有序的自我调节状态。古人把这种状态称之为“先天状态”。在这种先天状态下,人体能量是自然运行而不受后天各种因素的干扰的。所以前辈们把这种自然状态下的能量运动也叫做“自动运动”。这种自动运动可以使我们的身体不练而自练,不养而自养。不锻而自锻。被破坏的人体组织机能在这种运动的作用下会自然的进行修补而逐渐得到康复。使不健康的身体变得健康,使健康的身体变得更强壮。最终,这种自动运动会沟通人体与自然界之间的能量通道,从而达到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
当习练者具备了这种“自动运动”的体验之后。接下来,我们将面对的就是如何“节流”的问题。有人说开源为第一,节流为第二。其实,开源与节流同样重要。开源就如同人在沙漠中找到了水源,但如果不能很好的保存和利用,其结果还是会被沙漠所吞噬。所以,节流是个大学问。这对所有修习传统武术的人来说都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它与“心性”上的修为是并驾齐驱的。很多人到了这个阶段就停滞不前了。如果我们想在武学的修为上继续大踏步的前进,那么必然要在心性的修为上高瞻远瞩,不能只看眼前的这点成绩。“欲穷千里目”,还需“更上一层楼”。否则,只能是内家里的门外汉。曾有一位前辈感叹地说:想不到搞了一辈子的养生,到最后却落得如此地步。其实,这个问题在中国传统内家拳的修习过程中是必修课。不然的话古人就不会在武学上一直把”“德行”放在首位。
在武学中,技击只不过是人体在生理改造的进程中各个不同层次的不同表现。如果我们本末倒置的把表象当成了目的,那么即使你水平再高最终难登内家之堂奥。
对于“开源”和“节流”的问题在武学上只是历来被拳家所秘传。在世间少为人知。其实佛、道、儒三家的经典之作当中对“开源”和“节流”这两个问题都有独到之处。只是在方法和作用上有所不同,后人看不明白而已。作为后人看不明白的原因,主要是由于这两个问题一旦展开就会变得非常复杂,因为每个人的脾气秉性都各不相同,所以入手功夫决不可能千篇一律。最终所得的结果也是深浅不一。在这种情况下,前人的经验之谈便会给后人一种无所适从之感。况且前人在个人心得的描述上用词多有隐晦。这就更使后人如入五里迷雾。但这并不是说就没有好的方法可行。佛家六神通里的“漏尽通”,道家的“斩赤龙、断白虎”都是前人在“开源”与“节流”这两个问题上的实际验证。然而,凡属“非常之成就都来自于平常”。可大部分人总是喜欢把问题复杂化。误认为前人的一些成就是高不可攀的。这种思想意识的形成一是由于没能掌握好的学习方法,二是由于现实当中的误导。比如,佛道两家的“清规戒律”到底是为什么而设?这个问题肯定会有很多人都能回答。可答案却不一定正确。有人说现在市面上所流行的佛道两家的修持方法都是普法,真正的大法一直在秘密流传。这种说法也不能说它完全没有道理。比如说,在“节流”这个问题上属男女之事最难解决。而现在社会上有那么多的大师到处讲经说法,大家不妨可以请教一下,问问他们对于这个问题是如何解决的。仁义道德谁都会讲。而为什么在实际当中却排不上用场。近年有人在刊物上大谈“男女双修”的问题。明明知道这种功夫容易麻痹世人害人害己。还在那儿一个劲的的肆意宣扬。殊不知,所谓“男女双修”本来只是对“节流”功夫的一种验证。要想做到不漏,首先要做到无欲。然而无欲并非无能,只是慧而不用。这种功夫一定要在“形神合一”的基础之上才有可能操行。它是“练己”功夫的验证,而绝非技巧。历来高僧大德在这个问题上决不敢信口雌黄。对于这个问题的对治方法从释迦摩尼佛开始就没有明确的记载。可见这个问题的复杂性绝非一般。难怪南怀瑾先生说他这么多年来在市面上还没见过一个“百日筑基”的人。
在武学中,要过这一劫必须先要过“生死关”才行。所谓“生死关”就是让你在思想意识上,体验什么才是“真我”。这样你才能明了“人的生死只是表面现象的变化”而已,其实无所谓生也无所谓死。由此,你才能具备“清逸之大勇,而非匹夫之蛮勇”。李洛能先生端坐椅上一笑而逝,孙禄堂先生说“自己视生死如游戏”。过去有很多的老武术家在这个问题上都有具体验证。当年王重阳祖师在终南山修炼掘活死人墓。大家不妨仔细想想,也许可以从中悟出一些道理。
对于“心性”的修持是无止境的。万丈高楼平地起,最基础的东西往往才最重要。谈论了半天“开源”与“节流”,而实际上“开源与节流”是一个问题的两个不同的方面。把它作为两个问题是因为在后天的表现上有所不同而已。前面已经说过,“开源”是对人体“先天功能”的启动,而“节流”实际上是“先天功能对后天形体的转变”。只不过这种转变需要我们在思想意识上进一步提高。在功法的修炼上更加精进。所以,我们的重点还是要放在如何改变自己的思想意识,启动人体先天功能这一方面。
第三部分
中国传统武术中的“内劲”与道家的“先天一气”,佛所说的“自性”,儒家的“中庸之道”,所修炼的都属“同一资源”。 中国的老祖宗们用《周易》来解释万事万物。认为天地之间“人是一小天地,宇宙为一大天地,人天是一理”,也就是说“天道即人道”。 人在未出生时,犹如宇宙的“原始状态”,阴阳未判,天地未分,无形无相,无我无他,浑浑噩噩,一气浑然。 当婴儿出生后,正如天地已分,物质世界产生,分阴分阳,有善有恶。先天之“元气”即“先天之气”,随着人的成长,为知识情欲所惑。元气渐消,体质日弱,若按易学之理术,扭转契机,把握阴阳,引中和之气,返还原始之初,使人体质增强,以复先天之本能也。
因而,古人有“先天八卦”与“后天八卦”之分。“先天八卦”的排列是“乾上坤下,离东坎西”,“后天八卦”的方位排列是“离上坎下,震东兑西,而乾坤两卦分别居于西北和西南”。 古代的先贤们认为,人本来是“乾健”之体,阴阳是相和的,正如先天八卦图所示。乾卦中的三个阳爻表示“纯阳之气”,坤卦中的三个阴爻表示“纯阴之气”,而当人落入“后天”则阴阳分离,乾卦的“中爻”陷入“坤卦”,坤卦的“中爻”陷入“乾卦”,这样一来乾卦与坤卦发生了质的变化。由先天而变为后天,“乾卦”转为“离卦”,离卦属“心”,“心属火”,故称“离火”。坤卦转为“坎卦”,坎卦属“肾”,肾主水。故称“坎水”。 要想使人恢复乾坤正体,就必须使“坎卦”中的“阳爻”入于“离卦”的“中爻”,让“离卦变回乾卦”。“离卦中的阴爻下归坎卦的中爻,让坎卦变回坤卦”,这叫做“坎离交媾”。由此而行,周天运转,使人恢复乾坤正体即所谓“后天返先天”,至此,于道来说还并未到达究竟。需更进一步使“乾坤交媾”也就是“阴阳相和”。易理是“一分为二”现在是由“二返一”。所以古人云:得其一而万事毕。
需要注意的是,前人在修炼上所总结的“鼎炉,药物,火候,河车运转,结丹”等术语,其用意只是作为“比喻”。比如“丹田窍穴虽有其方位,但却无实处”,使得后学难识其本来面目。在此奉劝各位,用功一定要“从无入有”。心中需空空洞洞,待需极静笃之时自然明了其中奥秘。“玄关玄窍”只不过是“用后天之呼吸引发先天真一之气,并没有固定方位”。但却有其真实景象,古人所言实不虚也。
老子在《道德经》中说:“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其大意是说,“如果大家都追求至善至美的生活,那必然会有善恶的产生.这样一来,所谓美的东西也就不美了,所谓善也就不成其为善了。所以老子奉劝世人,有无,难易,高下,前后等等,都是人为划分,这一切都源于人的后天欲望。因此他主张无为,希望大家不要被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所蒙蔽。”
哲学家们则认为,自然界中的一切事物都是相互对立而又统一的。
王芗斋先生在《大成拳论》中也曾指出,“天地之间,无一不是矛盾,又无一不是圆融,必须打破圆融,统一矛盾,也能融会贯通”。
以上三段文字都是前人对物质世界的种种看法,具体到拳术中又如何理解呢?
王芗斋先生说练拳要从“抽象”中求“具体”,在“虚无”中度其“有”,在“有”中揣其“无”,大部分人对“抽象与具体”两者间的关系都是这样理解的。
下面举例说明,当习拳者在“站桩”时,双手如“抱球状”。球是想象出来的属于“抽象”,因此而产生的“撑抱力”是身体方面的属于具体。
试力时身体犹如“站在水中”,“水”是想象出来的属于“抽象”,由运动而感觉到上下,左右,前后都有相应的阻力是身体方面的属于“具体”,如果说这就是“抽象与具体”的话,那么大家都忽略了关键性的一点,那就是两个事例当中所谓的“抽象”都来自体后天的器官——大脑的想象。
这么一来,大家就把问题给单一化了。也可以说是陷入文字障碍中了,因为人认识事物都是有标准的。正如老子所说的,有无、难易、高下、音声、前后。那么标准从何而来呢?当然来自于日常生活的积累。人从很小的时候,就开始观察。观察生活中周围的一切。这个是什么?那个是什么?等等等等。从简单到复杂,从家庭到社会,逐渐形成个人意识。什么是好?什么是坏?什么是美?什么是丑?乃至人生观与世界观的形成。人的大脑把看到的,听到的,或是感受到的知识经验全部储存起来,然后分门别类。在需要的时候,再把相关内容从记忆库中调出来。所以说,人们在“站桩”与“试力”中所运用的“精神假借”全部都是现实生活中的“第二重投影”。人们只不过是把“真实的事物”通过大脑的“想象了一下”而已。这并非是“抽象”。对于身体方面的感受来说就更不言而喻了。
那么,什么才是王芗斋先生所说的“抽象”呢?“抽象”就是不能有具体的形象,换句话说,它不是现实中人们可以用肉眼看到,用手触摸到的物质。庄子说“物物者非物”就是这个道理。而在人们大脑中所储存的全部都是自然界中的事物。哪怕是人们编造出来的,现实中没有的东西。也只不过是把现实中的某些个体七拼八凑而成的。凡是有形有质的物质,包括人本身,都不属于抽象的范畴。抽象是看不见,摸不着,但又是确实存在的。
佛在两千多年千正悟到的“自性本空”。他认为宇宙万物都是这个自性变化而成的。而中国的道家也有相似的说法。丹书云:道自虚无生一气,便从一气产阴阳。阴阳再合成三体,三体重生万物张。不管这是“唯心论”还是“唯物论”,还是“心物一元论”,不管现代科学能否辨别其真伪,人类的先贤就是这样来解释宇宙的。
而不论是道家学说还是佛家学术,这与咱们谈论的“抽象”又有什么联系呢?中国道家的代表人物老子说:一生二。这个“一”是指“天地万物未分”之时,属于“混沌状态”。所以,老子叫它“无名天地之始”,也就是“还不能赋予名称”的意思。对人来说属于“没生之时”。
那么,数字“二”又叫“两仪”或“阴阳”,是指原始的混沌世界由于运动而分化出天地,随着天地的产生而生成万物。自此,天地万物“各有其名”,所以老子把它称之为“有名万物之母”。对人来说为“己生”。
物质有了“名称”就产生了分别,有分别便会有矛盾。然而矛盾的双方即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比如:长短、大小、高低、前后。假如没有“长”的观念也就不会有“短”的概念产生。没有“大”也就无所谓“小”。如果从拳学的角度看,无论是动静、虚实、开合、吞吐都是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而已。换句话说,是一个事物在各个不同方面的表现。或者说是这个事物在“现实中所表现出来的具体形象”为动静、虚实、开合、吞吐。那么这个事物为何物呢?老子把它称为“一”。在拳学中,王芗斋先生说使身体动作达到“松即是紧,紧即是松,松紧紧松勿过正”。实即是虚,虚即是实,实虚虚实得中平。要想能达到这个“中平”,那么就非得回到“一”的状态不可,而这个“一”就是道家所说的“先天一气”,也正是我们所寻找的“抽象”。
为什么这么说呢?如果说“先天一气”是“有”的话,可是它“既看不见也摸不着”。如果说它是“无”,你只要“按规矩练”,练对了它就有相应效果。它既不着于“有”也不着于“无”。佛家讲“不执着不着相”。金刚经说的好,“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这里说的“如来”就是“真如自性”。孟子曰:“养浩然之正气”。这个“正”不是代表“正义”,而是“不偏不倚”的意思,“不偏不倚谓之正”。所谓“不勉强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是也”。意思是说:“不带有一丝一毫的勉强,没有后天欲望的驱使”,如此“中道”方为“从容”。
王芗斋先生自称“矛盾老人”,他认为,物质世界无一不是矛盾又无一不是圆融,必须打破圆融,统一矛盾才能融会贯通。这个物质世界中的一切都是相互联系,然而又是相互矛盾的。所谓“圆融”正如“五行相生”,水生木,木生火,火生金。所谓“矛盾”就像“五行相克”,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如要维持这种圆融的状态就必然会导致矛盾的产生。所以,要想解开这种局面唯一的方法就是打破,只有打破这种表面的圆融才能统一所谓的“矛盾”。在拳学中,王芗斋说“一法不力无法不容”,老子曰:为无为则无不治。
以上所谈皆是“法则”,具体用功又当如何呢?前面已经说过,易学从数理上认为,“物质世界是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那么,要想由“后天返到先天”,从数理上讲是一个“由繁入简”的过程。从“后天八卦”和“先天八卦”的卦爻上看,是一个“从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变化”的过程。然而,数理也好,卦爻也好,都只是用来比喻而已。就象“用手指月”,目的是让人看到月亮而不是让你去研究手指。在具体操作上,大家可任选一种适合自己的方法来练习。具体要求简单的说,就是“身心皆不可用力”。因为人活着,包括成长,发育,全部依赖于先天一气。它是一股活力,内含无限的生机。它和人的关系就好像“燃油”与“汽车”,没有“油”的燃烧车是发动不起来的。而当人落入后天,先天的作用就被取代了。所以,只有在后天欲望与注血之力得以控制之后,它才有可能逐渐恢复其功能。
神秀法师对此曾有“时时勤擦拭,莫使染尘埃”的诗句。王芗斋先生说,“改造生理,发挥量能”。
那么,什么叫“改造生理”呢?用老子的一句话来解释就是“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只有“损之又损”才能由“二变成一”,才能发挥“良能”。发挥“先天一气”的作用。那么这个“由二变成一”,或者说“损之又损”,用现在的话说就是“要你不断的去掉后天意识”,因为在后天当中任何事物都有正反两个方面。假如不能打破这个局面的话,你将永远也不能统一矛盾而融会贯通。相反,如果你真的能在锻炼中有所体悟,那么在身心两个方面都会有明显的改变。正如佛所说“本来具足”。这个“自性”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的。你“练”它它也不会多,你“不练”它它也不会少。如果你存有一个念头想去求它,就已经执着了。关键是你要能放下。只要你能“把后天意识放下,当下即是”。就这么简单。可难就难在“放下了却难以保持”。这也就是我们为什么要“勤奋练习”的原因。所以六祖说:顿悟还需渐修。见地有了,剩下的就看你怎么用功修持了。
因此,大家应该能明白一个道理。练武并不是像一般人所说的,先要“炼精化气,再炼气化神,最后才能练神还虚”。精气神是一体的,是不可分割的。只要你能明了还虚之理,合着规矩练习,那么你每练一日,都在“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练神还虚”。它是同时进行的。也就是说,你的“后天意识去掉一分,先天功能就显露一分。后天意识去得越干净,你先天的功能就越强,你的武功也就越高”。
那么,剩下的就是“怎么练”的问题了。从武术的角度说,不论你是练“站桩”,还是“行拳架”。都必须合这规矩,使自己逐渐从后天状态恢复未生之时的先天功能。在这当中,首先第一步是你要先能“明理”。明理的目的是让你能够彻底的改变你的思维。也就是让你明白,现已形成的在头脑中的都属后天的意识。要想恢复先天功能,就要把后天意识清扫干净。佛家称为“转识成智”或叫“明心见性”。倘若真的能转,习练者在身体方面跟着就会发生变化。所以王芗斋先生说:心理作用于生理。在生理上真的起变化之后,再把身体方面的体认信息反馈于心理。这样,在心理与生理上产生良性循环,也就是说,此时此刻先天功能已经在你身心两个方面发生作用了。
如果在身体上没有明显的改变,那只能说明你在理论上认识得不清或根本就不正确。顺便提一句,所谓身体上的改变,就是“身体应该越练越软”,“软”到什么程度呢?当然能达到老子说的“专气至柔,能婴儿乎”是再好不过了。在武术中叫“抻筋拔骨”。这个过程在锻炼中会很不舒服的。每个人的情况不同所表现出来的程度也各不相同,在此不做详述。
所谓去掉“后天意识”,发挥人体的“先天功能”。其表现从心理上说是“无杂念”,也就是通常人们说的“入静”。可别忘了,佛说过“本来具足”。你本来就是“静”的,只是“后天”把你给扰乱了。假如你把它当作一个追求的目标,那么无形当中等于又多了一条杂念。本来出发点是好的,可真去做的话又变成了后天的欲望。结果是“似是而非”。这就是人“后天意识的惯性”,很难一下子解决。我已经认识到错误啦,现在正朝好的方向努力呢,怎么又不对了?
下面,咱们来看看王芗斋先生是怎么说的。在《大成拳论》中,王芗斋先生说“身体要如大冶烘炉,无物不淘熔”。杂念来你就让它来吗,反正它也不会待得太久。该走的时候它自然就走了。你是这里的主人,把杂念当成过客,来去不留。在杂念的来去之间有一个“空白”,这个“空白”就是我们所说的“静”。可关键是太短暂了,顷刻之间就又让杂念给掩盖了。
怎么办呢?结论是没有具体的方法。只能让你头脑中纷飞的杂念像水中的灰尘一样。当水被盛入容器中后,让它自然沉淀。不要去管它。倘若一用方法,反会事与愿违。说起来容易,真正能做到的确很难。这也就是王芗斋先生为什么感叹地说:“吾道千年后,渗透禅关有几人”啊!
前面已经说过,“先天功能”其表现从心理上是“无杂念”,也就是“静”。而现在我要告诉大家,这个“静”也是“着相”。因为“有无二相”全是先天的“表现”,而不是先天的“本身”。这就是很多人虽然认识到头脑中的诸多杂念都是在后天逐渐形成的,因而就片面的认为只要把后天杂念从头脑中清除干净,不就从后天状态返回先天了吗。而且,许多前辈高人都曾有过这样的描述。比如说:“道本无也,心中空空洞洞”等等。可问题并不象大家想像的那么简单。先贤们说的“空”也好,“无”也好,并没有错。他们所说的“空和无”并非“有无二相”其中之一的那个“无”,而是“有无二相”两者之间的“无”,或者说是“空”。也可以说是“有无二相”两者之间的“有”。确切地说它应该是“非有非无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