丌官璇玑 发表于 2015-3-8 09:32:04

《鱼肠剑》的历史来由


鱼肠

  黑铁一般的大鹰向大殿疾飞的时候,专诸也正端着亲手烹制的梅花凤鲚炙走上殿来。天空里阳光猎猎,大鹰疾飞如故。大殿间甲士陈列,专诸稳步向前。云朵被飞鹰的气势惊呆纷纷游走起来。王僚被专诸手里的菜香所吸引,提了提鼻子,向前欠了欠身,他只看到菜没有看到专诸。那道菜叫梅花凤鲚炙,梅花是严冬的寒梅,凤鲚是太湖里只在酷暑出现的凤尾鲚鱼,炙,是用严冬寒梅的枝杆来烤炙盛夏太湖里的凤尾鲚鱼。飞鹰已经看到大殿的轮廓,天色突然暗了下来。专诸已经来到王僚的面前,把菜放在案上,殿内灯火依旧。乌云在天空翻滚,大鹰已经收翅。王僚吞着口水,看着面前的美味。专诸稳稳地正在用手掰鱼。伴随着一声响雷,飞鹰向大殿凌空击下。王僚突然感到一股凛冽的杀气从鱼腹中激射而出,他被惊呆了。

  鱼肠剑已经出鞘(鱼腹),它稳稳地依偎在专诸的手中,疾速向前,两把训练有素的铁戈从面前交叉拦住,鱼肠剑从缝隙中穿了出去,依然疾进。面前有三层狻猊铠甲。第一层穿透,第二层穿透,穿透第三层时,鱼肠剑发现自己已变成了断剑。剑断,然而杀气未断。鱼肠剑依旧向前。飞鹰将大殿击碎的时候,鱼肠剑也挺进了王僚的心脏。飞鹰在受伤下坠的时候,满足地打了一声呼哨。断成一半的鱼肠剑在王僚渐渐减弱的心跳中哼起了无声的歌曲。被刀锋剑雨扑倒的专诸,用最后一丝力气,向着脸下的土地,绽出了一个寂寞的微笑。“……夫专诸之刺王僚,飞鹰击殿……” 。 鱼肠剑是一把勇绝之剑
  下落就不知道了。。。





提到鱼肠剑就自然使人联想起专诸刺王僚的故事,在《左传》、《史记》、《吴越春秋》和其他一些史书中对此事皆有所提及。

  据《吴越春秋》中讲,当时王僚已经怀有戒备之心,穿了三重铁甲,使兵卫陈道,立侍持刃,但仍然未能防住公子姬光的精心算计:其中姬光退避、专诸献鱼是阴谋中的关键一环--有了鱼中所藏之剑,专诸才能擘烤鱼,推匕首,进行以下的情节。演员固然是个胆大的刺客,而道具也绝不逊色,那柄精巧的鱼肠剑竟然锋利到了不可思议的程度,经它一刺,吴王僚不但透胸断骨,而且被贯穿了铁甲,直达后背。一代枭雄随风而去,公子姬光上台,这才引出了以后的吴灭楚,越亡吴的精彩故事。

  鱼肠剑,也称鱼藏剑,据传是铸剑大师欧冶子为越王所制,他使用了赤堇山之锡;若耶溪之铜,经雨洒雷击,得天地精华,制成了五口剑,分别是湛卢、纯钧、胜邪、鱼肠和巨阙。古时候炼铸宝剑颇有些传奇性,因为人们相信剑的躯体和人的精神能够合一,对锋利的剑有一种近似崇拜的感情,因此才会有歃血、献牲甚至使人献身于炼炉的惨剧。好在我们的鱼肠剑在锻造过程中还没有发生这种事情。

  鱼肠剑既成,善于相剑的薛烛被请来为它看相,薛烛的相剑本领尤如通灵一般,他感受到了鱼肠剑中所蕴藏的信息,因此回答道:鱼肠剑“逆理不顺,不可服也,臣以杀君,子以杀父。”原来这把剑生就是逆理悖序的,是用来弑君杀父的,真是太可怕了。后来越国进献宝物给吴国,这柄剑因此由越而入吴。相传吴王阖庐,也就是公子光,曾得到过这五口宝剑其中的三口,即胜邪(盘郢)、鱼肠和湛卢。

  至于湛卢为什么叫湛卢,鱼肠为什么叫鱼肠,沈括认为沈(湛)卢是因为它呈现湛湛然的黑色,鱼肠(蟠钢)则是因为剑身上的花纹尤如鱼肠,这种鱼肠倒不是指生鱼的内脏,而是要将一只鱼烤熟,剥去两胁,然后再看鱼肠,则有点像古剑剑身上的纹路,曲折婉转,凹凸不平,因此而得名。据说清朝吴大皙藏有战国鱼肠剑的墨拓本,满刃花纹毕露,就宛如鱼肠一般。其实不光是鱼肠,剑纹还可以像龟文、像高山、像流波、像芙蓉……,如此等等。

  另一种说法则认为鱼肠剑之得名,就是由于它小巧得能够藏身于鱼腹之中,我更喜欢这种说法,因为它更具有传奇色彩。我们不妨设想,一种可能是鱼肠剑的剑身细长柔韧,能够沿鱼口插入,在鱼的胃肠中曲折弯转,而抽出时则恢复原形,钢韧无比,熠熠生光;另一种可能是鱼肠剑为诸多名剑中十分小巧的一枚,如短刃,如匕首。专诸使用了一条相对较大的鱼,在拾掇时暗藏名剑于鱼腹中,随后烤炙(因为经烤炙后的鱼再想插入利刃,必然会留下痕迹)。据史料看更似后者,但无论怎样,几乎可以称为刺客鼻祖的勇士专诸,于彗星袭月之际,执利刃在手,面临国君,从容不迫,金挡者断金,玉挡者碎玉,一剑刺出则血溅人扑,天地随之黯然,乾坤因而易主,终究是让人不由得唏嘘感叹!
    "鱼肠剑"并未出土,其下落至今无人知晓,实乃憾事!



锥弁 发表于 2015-5-6 09:38:48

看了这么多帖子,第一次看到这么经典的!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鱼肠剑》的历史来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