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冷兵器之首——剑
冷兵器与热兵器相对。狭义上冷兵器是指不带有火药、炸药或其他燃烧物,在战斗中直接杀伤敌人,保护自己的近战武器装备。广义的冷兵器则指冷兵器时代所有的作战装备。冷兵器时代也是与热兵器时代相对。中国古代冷兵器时代是一个灿烂的时代,不管是铁骑骑兵还是战略战术在世界上都是一流的。汉朝军队曾经横扫四合,马踏飞鹰,驰骋大漠,直捣匈奴,将其赶回漠北。曾有说后来匈奴西迁建立了匈奴国,著名的“上帝之鞭”阿提拉曾经横扫欧亚大陆,侵入东、西罗马帝国,将罗马人和日耳曼人打得满地找牙。这里不说冷兵器时代的灿烂,且说应运而生的中国古代冷兵器。
中国古代有“十八般武艺”之说,“十八般武艺”是指使用十八种武器的本领。这十八种武器历来说法很多,可见中国古代的冷兵器世界是多么繁荣。冷兵器又分为短兵和长兵之说,本系列冷兵器之说为中国古代冷兵器的范畴,而不止限于十八般武器。剑为“百兵之君”,且从剑说起。
中国古代冷兵器——剑
百刃之君
剑为武术器械,古代兵器之一。《释名·释兵》曰:"剑,检也,所以防检非常也。"剑乃短兵之祖,近搏之器,因其携之轻便、佩之神采、用之迅捷曾被古人奉为圣品,至尊至贵,君臣咸崇。
据考古史料来看,剑产生在商代。当时的剑一般较短,约为20 -40厘米,呈柳叶形或锐三角形,剑初为铜制。
西周时代,战争主要以车战为主。远者以弓矢射之,近者以戈、戟、矛等长兵器争斗之,惟有肉搏以剑击之。故剑的作用不是很大。
春秋战国时期,剑作为步战的主要兵器,得到不断加长。如湖北江陵望山一号楚墓中出土的越王勾践剑全长有 55.7厘米。
至汉武帝时期,剑长有超过 3尺的,剑刃由两度弧曲而伸,成平直,剑锋的夹角由锐加大。由东汉时期,环首铁刀在当时骑战中占有普遍地位,剑逐渐退出了战争舞台。后作为佩带仪仗或习武强身自卫之功用了。汉代以后铜剑逐渐被钢铁剑所替代,并趋于定型,即剑身中有脊,两侧有刃,前有剑尖,中有剑首,后有茎,茎端设环处称镡,此外尚有剑鞘、剑穗等附属饰物。
至隋唐时期,佩剑之风尤为盛行。剑被当时封建伦理道德和区分官职高低所用,被视为权力和贵贱之分的代表物。
剑被文人墨客视为饰以唐代为最盛,常以来抒以凌云壮志或表现尚武英姿。如大诗人李白少年习剑, 25岁"仗剑去国,辞亲远游。"杜甫有:"检书烧烛短,看剑引杯长。"王维的"一身转战三千里,一剑曾动百万师"等剑与战争的诗句留于后人。
后剑与道教接上不解之缘,成了道士们手中的法器之一。剑又被披上了神秘的外衣,成了"神剑""剑仙"等法力无边的圣物。
剑受到民间武艺家的青睐后,则迅速发展在了多种演练的形式。逐渐演变形成了"斗剑"和"舞剑"两种。"斗剑"即发展成为现今的"击剑"比赛项目;"舞剑"则发展为现今的剑术套路和艺术舞的剑舞表现形式。
至明、清时,剑的发展迅速,各种名剑层出不穷,剑术和善剑的名人辈出,剑被广大人民群众所喜爱。
中国古代冷兵器——剑
剑取天下
青铜质硬而脆,剑身过长则易折断,故而铜剑长均不过二尺,短则仅一尺。自黄帝至战国,虽历二千五百年,剑之尺寸无大变化。战国时期,秦国冶炼技术先进,铁剑大兴。秦在少府下专置“铁官”,首创揉钢技术:用纯铁渗碳后对折,多层迭打。剑锋淬火而剑脊不淬火。并将其工艺分为“三十炼”、“五十炼”、“百炼”等铸剑技法,不断冶炼、锻打、淬火,分步脱碳净化,颇似揉面,使铁百炼成钢。战国后期,秦国已是青铜剑、铁剑并用,剑长亦有变化,增至三尺左右,即所谓“三尺剑”。秦国青铜剑剑身狭长,表面经过仔细地研磨,并有一层铬盐氧化物,显现着着乌黑的光泽,能防蚀防锈。陕西秦墓出土的诸多长剑大多光亮如新,且长过三尺。荆柯刺秦王时,嬴政拔剑自卫,却未能拔出,剑长之故也。由御医提醒,将剑放在背后,方才拔出,立断荆柯之臂。秦朝建立,为彰显“灭六国、驱蛮夷”之盖世豪情,始皇召集天下制剑名匠,历时三载,铸成定秦宝剑一双,长皆三尺六寸。上“定秦”二字为李斯篆刻,意为“天下由秦而定”。一柄作为镇国之宝,埋于阿房宫下,另一柄作随身佩剑,号令天下。自此开创天子宝剑历史先河,使剑成为权力、地位、正义、力量的象征。定秦宝剑凝聚了春秋战国时期天下最高铸剑技法,乃王者之剑,故而被后世誉为“天下第一剑”。正是“定秦”剑使后世宝剑长度固定下来,开创了我国宝剑长三尺六寸的先河。当时秦国之所以能在短短十年之间扫灭六国,原因之一就是其兵器处于明显的领先地位。由此可见,秦始皇不仅发以铁铸剑之滥殇,且象统一度量衡、规范文字一样,也为铸剑规定了新的型制规范。
中国古代冷兵器——剑
琴心剑胆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剑便十分普及,文人武士皆随身携带。即使冯谖般缺衣无食之寒士,仍剑不离身。当时名剑,有干将、莫邪、龙泉、太阿、纯钧、湛卢、鱼肠、巨阙等。皆无价珍品,而龙泉剑更属奇珍。相传欧冶子奉楚王之命铸剑,遍访名山大川,寻至浙江龙泉,见秦溪山麓古木参天,近旁丰蕴铁英,寒泉清冽,遂于此定居铸剑。欧冶子在此铸就了龙渊、泰阿、纯钩、湛卢、鱼肠、巨阙等神剑,龙泉宝剑由此诞生。此剑以其“坚轫锋利,斩铜如泥”、“钢柔并寓,能屈能伸”、“光泽如光,寒光逼人”、“纹饰精巧,典雅秀丽”等四大特色而享誉天下。此外,龙泉剑上花纹似水之波浪、如天上白云,给人一种闪烁流动之感,即所谓“剑气”。相传,龙泉宝剑即使深埋地下四丈,其“异光花纹”亦可冲出地面直上云霄,正所谓“斗牛之间,常有紫气”也。
与剑相关者,还有一曲凄美的爱情颂歌。据《吴越春秋》,干将奉吴王夫差之命铸剑,铁汁不下,其妻莫邪自投炉中,铁汁乃出,遂成二剑。雄剑曰干将,雌剑曰莫邪。干将进雄剑于吴王,而藏雌剑,雄剑思念雌剑,常悲鸣不已。由是有“宝剑夜鸣”之典。
在等级森严的传统社会,佩剑不可随心所欲。据唐代徐坚等纂《初学记•武部•剑》云:“古者天子二十而冠,带剑;诸侯三十而冠,带剑;大夫四十而冠,带剑;隶人不得冠,庶人有事得带剑,无事不得带剑。”自唐开始,佛道、神仙、妖邪、鬼怪等说盛行,剑乃变为镇邪凶之器,数尺之铁,一旦铸成剑形,即具有无上魔力者。于是家悬一剑,便以为祥,认为不习剑术亦自可御敌而胜。故而自唐以后,剑类短兵,不少为释道所用。而从征军士,多用刀而鲜用剑,佩刀者渐多于佩剑者,剑术的发展呈停滞之势。
舞剑需是刚柔相济、吞吐自如,飘洒轻快,矫健优美,因此剑经常现身于古诗词中。如李白“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之惆怅;辛弃疾有“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的豪情。如此种种将过去文人骚客同时具有雄风豪迈的气质表现的淋漓尽致。
剑的历史悠久,泱泱大国的五千年文明史与剑不可分,千百年积淀形成了浓厚的剑文化。剑已经在实物的基础上附件了不可或缺的文化内涵,很大程度上代表着正义、正气与天下。古人讲求文武兼备,即所谓琴心剑胆。琴心指对音乐内涵的颖悟与理解,表现出中华传统文化的细腻与深邃,而剑胆则是对英雄精神的诠释,代表着中华传统文化体系的强悍与勇武。中国剑文化,承载着古人对理想境界的向往,对博大气象的追求;也蕴涵着正义必胜的道德期待与浪漫优雅的武术审美。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