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云深先生谈形意拳术与道家金丹文化的关系
道教之音中华武术,有国术之称。能够被称作国术的,必然跟传统的道家大道文化是一家子。
一代形意拳宗师郭云深先生认为,形意拳术与我国道家金丹文化,是合二为一的大道文化。意在告诉大家,形意拳的理论,是要从传统道家的金丹文化中去探寻。
郭云深先生说:“形意拳术有三层道理,三步功夫,三种练法。”他所指的三层道理,跟张三丰先生所讲的炼金丹的三部工夫,理论是完全一致。即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对心意的把握和运用,刻刻存在于三部工夫,郭云深先生称之为三层道理。也就是道家金丹文化的“1、练精化气;2、练气化神;3、练神还虚。”
郭云深先生明确的说这三层道理的意义是“练之以变化人之气质,复其本然之真也”。站在道家金丹文化的角度去看,形意拳的这一论断,就是道家的炼金丹。理论上都是行禅的意思,只是行、立、坐、卧的姿势有所差别而已。
郭云深先生认为,练形意拳,只有达到“炼神还虚”,才能实现人体根本的气质转化,实质就是道家金丹文化的“形神俱妙、与道合真”的性命双修论。
郭云深先生对形意拳术的“三步工夫”和“三层练法”的精辟论述,充分表达了郭云深先生的拳学理论及其拳术修为之厚重,是我们继承与弘扬道家传统金丹文化的又一个佐证。
郭云深先生总结的三部工夫中,特别是“洗髓”工夫,要求有“内中清虚之象”,跟清虚道人张三丰先生炼金丹讲的“定中生慧,一意斡旋”的真意运用相同。《薛颠武学录》所说的“拳无拳,意无意,无意之中有真意”,也是这一层意思。郭云深先生这样说:
1、易骨:练之以筑其基,以壮其体,骨体坚如铁石,而形式气质,威严状似泰山。
2、易筋:练之以腾其膜,以长其筋(俗云:筋长力大),其劲纵横联络,生长而无穷也。
3、洗髓:练之以清虚其内,以轻松其体,内中清虚之象:神气运用,圆活无滞,身体动转,其轻如羽(拳经云:三回九转是一式,即此意义也)。
这些道理,跟道家金丹文化的炼金丹,是惊人的相似。所以,笔者认为,我国金丹大道文化,是内家拳术的源头,是内家拳术的根本,弘扬我国道家金丹文化,只是 秘密问题,修炼的方法,道家金丹文化,有更加便捷的下手工夫,更加详实的理论,能够花更短的时间,达到拳术无法完成的效果。
郭云深先生讲的形意拳的“三种练法”,也是内家拳术跟道家金丹文化渊源最深的内容。特别是他论述形意拳的“化劲”,则完全是道家金丹文化水火既济后的熟丹、以及脱胎顿悟的与道合真境界。郭云深先生说:
1、明劲:练之总以规矩不可易,身体动转要和顺而不可乖戾,手足起落要整齐而不可散乱。拳经云:“方者以正其中”即此意也。
2、暗劲:练之神气要舒展而不可拘,运用要圆通活泼而不可滞。拳经云:“圆者以应其外”即此意也。
3、化劲:练之周身四肢动转,起落、进退皆不可着力,专以神意运用之。虽是神意运用,惟形式规矩仍如前二种不可改移。虽然周身动转不着力,亦不能全不着力,总在神意之贯通耳。拳经云:“三回九转是一式”即此意义也。
四、详论明劲、暗劲、化劲
1、明劲
明劲者,即拳之刚劲也。易骨者,即练精化气,易骨之道也。因人身中先天之气与后天之气不合,体质不坚,故发明其道。大凡人之初生,性无不善,体无不健,根 无不固,纯是先天。以后,知识一开,灵窍一闭,先后不合,阴阳不交,皆是后天血气用事,故血气盛行,正气衰弱,以致身体筋骨不能健壮。故昔达摩大师传下易 筋洗髓二经,习之以强壮人之身体,还其人之初的本来面目。后宋岳武穆王扩充二经之义,作为三经:易骨、易筋、洗髓也。将三经又制成拳术,发明此经道理之 用。拳经云:“静为本体,动为作用”,与古之五禽、八段练法有体而无用者不同矣。
因拳术有无穷之妙用,故先有易骨、易筋、洗髓,阴阳混成,刚柔悉化,无声无臭,虚空灵通之全体。所以有其虚空灵通之全体,方有神化不测之妙用。故因此拳是 内外一气,动静一源,体用一道,所以静为本体,动为作用也。因人为一小天,无不与天之理相合,惟是天之阴阳变化皆有更易。人之一身既与天道理相合,身体虚 弱,刚戾之气,岂不能易乎?故更易之道,弱者易之强,柔者易之刚,悖者易之和。所以三经者,皆是变化人之气质,以复其初也。易骨者,是拳中之明劲,练精化 气之道也。将人身中散乱之气,收纳于丹田之内,不偏不倚,和而不流,用九要之规模锻炼,练至于六阳纯全,刚健之至,即拳中上下相连,手足相顾,内外如一。 至此,拳中明劲之功尽,易骨之劲全,练精化气之功亦毕矣。
2、暗劲
暗劲者,拳中之柔劲也(柔劲与软不同:软中无力,柔非无力也),即练气化神、易筋之道也。先练明劲,而后练暗劲,即丹道小周天止火再用大周天功夫之意。明 劲停手,即小周天之沐浴也。暗劲手足停而未停,即大周天四正之沐浴也。拳中所用之劲,是将形气神(神即意也)合住,两手往后用力拉回(内中有缩力),其意 如拔钢丝。两手前后用劲:左手往前推,右手往回拉;或右手往前推,左手往回拉,其意如撕丝绵;又如两手拉硬弓。要用力徐徐拉开之意。两手或右手往外翻横, 左手往里裹劲。或左手往外翻横,右手往里裹劲,如同练鼍形之两手,或是练连环拳之包裹拳。拳经云:“裹者如包裹之不露”。两手往前推劲,如同推有轮之重 物,往前推不动之意,又似推动而不动之意。两足用力,前足落时,足根先着,不可有声。然后再满足着,所用之劲,如同手往前往下按物一般。后足用力蹬劲,如 同迈大步过水沟之意。拳经云:“脚打采意不落空”,是前足;“消息全凭后脚蹬”,是后足;“马有迹蹄之功”。皆是言两足之意也。两足进退,明劲暗劲,两段 之步法相同。惟是明劲则有声,暗劲则无声耳。
3、化劲
化劲者,即练神还虚,亦谓之洗髓之功夫也。是将暗劲练到至柔至顺,谓之柔顺之极处,暗劲之终也。丹经云:“阴阳混成,刚柔悉化,谓之丹熟”。柔劲之终,是 化劲之始也。所以再加向上功夫,用练神还虚,至形神俱妙,与道合真,以至于无声无臭,谓之脱丹矣。拳经谓之“拳无拳,意无意,无意之中是真意”,是谓化 劲。练神还虚,洗髓之工毕矣。化劲者,与练划劲不同。明劲暗劲,亦皆有划劲。划劲是两手出入起落俱短,亦谓之短劲。如同手往着墙抓去,往下一划,手仍回在 自己身上来,故谓之划劲。练化劲者,与前两步功夫之形式无异,所用之劲不同耳。拳经云:“三回九转是一式”,是此意也。三回者,练精化气、练气化神、练神 还虚,即明劲、暗劲、化劲是也。三回者,明、暗、化劲是一式;九转者,九转纯阳也。化至虚无而还于纯阳,是此理也。所练之时,将手足动作,顺其前两步之形 式,皆不要用力,并非顽空不用力,周身内外,全用真意运用耳。手足动作所用之力,有而若无,实而若虚。腹内之气所用亦不着意,亦非不着意,意在积蓄虚灵之 神耳。呼吸似有似无,与丹道功夫,阳生至足、采取归炉、封固停息、沐浴之时呼吸相同。因此,似有而无,皆是真息,是一神之妙用也。庄子云:“真人之呼吸以 踵”,即是此意,非闭气也。用工练去,不要间断,练到至虚,身无其身,心无其心,方是形神俱妙,与道合真之境,此时能与太虚同体矣。以后练虚合道,能至寂 然不动,感而遂通,无入而不自得,无往而不得其道,无可无不可也。拳经云:“固灵根而动心者,武艺也;养灵根而静心者,修道也”。所以形意拳术与丹道合而 为一者也。
郭云深先生上面的这段话,完全是地地道道的道家金丹工夫。特别是总结语:拳经云:“固灵根而动心者,武艺也;养灵根而静心者,修道也”。所以形意拳术与丹 道合而为一者也。 生动的说明,修道是参禅,拳术是行禅,二者都离不开禅,也就是刘海蟾《至真诀》所说的“只道行禅坐亦禅,圣可如斯凡不然。”的道理。意思是只要大家努力修 禅,将禅心日常化,人人可以登峰造极。而难以全道的原因,是我们受后天的束缚,不能超凡入圣,圣人可以这样,凡夫不能。由此看来,形意拳的理论基础,全体 是活脱脱的一部道家的金丹文化的解读。拜读了郭云深先生的这些论断,真让人对武学与道,有茅塞顿开之感。
武学就是演道,郭云深先生暗示拳学界,武道同源是本真。该如何将正统道家金丹太极修真文化理论,及时完善到形意拳理论中去,弥补当前流行形意拳术理论的空洞,将形意拳理论,提升到大道文化的高度,丰富了我国形意拳术的基础理论,对指导大众行立坐卧皆拳也意义深远。 说实话,郭云深本人并不识字,拳论应该是口述,孙整理就应该靠谱。不过这拳论的确是经典之作。郭云深本人不识字这是河北深县很多老人的口述,不是我编出来的哦! 坚持回帖!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