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 - Fri : 09:00 - 17:00 上海静安区市北高新38号
访问手机版

扫码访问手机版

App下载

手机扫描下载App客户端

微信: 13175635983
返回顶部
心意拳之戴龙邦拳谱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22796次阅读 0次回复
白若淑
2015-10-25 09:10:25
戴龙邦拳谱
明义理识时务方为俊杰
知进退能屈伸便是英雄
六合自古无双传
多少玄妙在其间
学者若得通神处
尽在动静两字间
序1
天下之治道有二:曰德,曰威;天下之学术有二:曰文,曰武。然武之所重者,技艺也。况国家讲理有法,搜苗猕狩2,各有其时,而其间精微奥妙,更有不容率意忘陈者3。余尝拟著为论,公诸同好,特恐言语不精,反误后
世4,此心耿耿,曷其有报,兹见岳武穆王拳谱,意概纯粹,语亦明畅5,急录之,以志余爱慕之忱6。云:
王讳飞,字鹏举,河北杨州汤阴人也7。王父早卒,侍母最孝,少贫节气优,将略刚毅多谋,家贫求学,尤好左氏春秋8,其技勇绝伦超群,当时名将无匹9。及长应募于东京,留守宋泽与谈兵曰:“如将军者,方可与言孙吴10。”屡立战功,遂成大将,善以少击众,自帅八百人破王善等五十万众于南董门11;八千人破曹城十余万于桂岭12;其战兀术于顺昌,则背峁八百骑,破金兵于朱仙镇13;五百人破金兵十余万。凡有所举14,必先谋定而后战,故有胜而无败。猝遇敌不动,故敌谓之语曰15:撼山易,撼岳将军难。张俊常问用兵之术于王16,王曰:“信、仁、智、勇、严,缺一不可。”平生好贤礼士,博览经书,雅歌投壶,拘拘然书
生17。每战胜必辞功曰:“将士效力,飞何功之有。”而忠愤激烈,议论持正,不挫于人。卒以此得祸18,余为宋深惜之。
当武穆童子时,受业于名师19,精通枪法,脱枪为拳,自立一法,以教将佐,名曰“意拳”,神妙莫测,盖古来未有之技也。王以后金、元、明数代,鲜有其技20,独我姬公,名际可,字隆丰21者,生于明末清初22,为蒲东诸冯人氏,访名师于终南山23,遇异人,得岳武穆王拳谱,揣练数载,尽悟其奥妙24,后授余师曹继武先生于秋蒲25(今安徽至德),无人不知其勇26,先生学武十有二年,技勇大成。清康熙癸酉年,科举联捷三元,钦命为陕西靖远总镇大都
督27,致仕归藉28。余游至池州(今安徽贵池),先生以此拳授余,学有十易寒署29,先生喜曰:“子武勇成
矣30。”余回晋31至洛阳,遇学礼马公,谈势甚洽,嘱余为序32,余不善文33,焉能为序。
但见世有勇敢之士34,未尝无兼人之力,及观其艺,再叩其学,手不应心,语不合道者何也?不得个中真传故也35。所谓真传者,名虽曰武,其实贵和。和者,智与勇顺成之谓也36。视近世捉拿勾打37,封闭闪展,逞其跳跃,悦人耳目者可比。其意拳之大要,不外阴阳、五行、动静、虚实、起落、进退38而其妙矣。又需六合者39,手与足合,肩与胯合,肘与膝合,谓之外三合;眼与心合,心与意合,意与气合,谓之内三合40。苟能日就月将,智无不圆,勇无不生,得乎智之理,会乎智之精41,自然能去能就,能弱能强,能进能退,能柔能刚,不动如山岳,难知如阴阳,无穷于天地,充足于太仓,浩渺如沧海,元耀如三光42,以此视近世演武者,异乎不异乎,同乎不同乎?学者可不详辨欤!是为序43。
                         时在乾隆十五年岁次庚午荷月
                         书于河南洛阳马公书屋
虢筱非校注
1、本篇采自曹本。董本也有此序。从内容看,此篇系戴氏于池州从曹继武学,艺成返晋途经洛阳时,应同门马学礼之请而为其拳谱所作之序,后移于自抄谱。董本篇末将戴款易为:“中华民国二十三年六月下旬,山西太谷董秀生录于省垣之寄庐。”另李慎泽据传抄本将此序粗加整理,刊发于《精武》1998年第1期(后简称《精武》)。三个版本文字稍有出入。
此序为心意拳最早文字资料之一,然其存疑处有五,尚有待进一步考证:一、序言戴氏拳艺亲受曹继武,然今人考证曹与心意拳无涉,如属实,则戴氏所述有误,然戴氏怎会记错本师姓名?二、序言曹于康熙癸酉科联捷三元,然清《圣祖实录》载,并无癸酉一科,曹所中为甲戌科,且授职和主要事迹与序言不合,查康熙一朝另无同姓同名中武科者,所记如即此曹继武者,则曹卒于1706年,戴生于1713年,彼此如何授受拳艺?三、形意传人中传抄有《十法摘要》一篇,云系曹继武所撰,且曹于六合真传“得之尤详”,撰摘要“聊以教后进之人”,如系确凿,戴氏作此序为何只字未提及曹法?四、序言姬际可授艺曹继武,然姬卒于1683年曹生于1670年其间相距仅十三年,直接授受显然困难,而曹于其《十法摘要》序中却言受自郑师,为姬再传,拳谱作序是一件十分郑重之事,戴氏所述传承上溯仅两代,年代未远,为何有误?五、戴氏得艺,初秘不外传,此序虽为马学礼拳谱而撰,然存于其家传旧谱中,理应不会杜撰史实蒙蔽其后人,那么是否为戴氏后人所撰而假托戴龙邦之名呢?
2、“蒐苗弥狩”曹本作“搜苗弥狩”,《精武》作“弥蒐獀狩”。按“蒐苗弥狩”古时分别指春、夏、秋、冬四季之猎。“蒐”音搜,“蒐”与“獀”通,二字读音亦同,均指春季之猎。《周礼·夏官·大司马》:“遂以蒐田。”郑玄注:“春田为蒐。”“搜”为“獀”之误抄。苗《礼记·月令》:“孟夏之月,······是月也,驱兽毋害五谷,毋大田猎。”注:“夏猎曰苗,正为驱兽之害禾苗者耳,与三时之大猎自不同。”弥,音显。《周礼·春官·肆师》:“弥之曰莅卜来岁之戒。”郑玄注:“秋田为弥”。狩:音受,意指冬季打猎。《周礼·夏官·大司马》:“中冬教大阅······遂以狩田。”
3、“更有不容率意忘陈者”董本“”更作“”各。《精武》“不容”作“天容”。
4、“特恐言语不精,反贻后世”。“特”《精武》作“时”。“反贻后世”曹本及《精武》作“贻误后世”。据董本改。
5、“兹见岳武穆王拳谱,意既精纯,语亦明畅”。据今见史料记载,戴氏作此序前,已有雍正十一年。河南李氏(佚名)作《六合心意拳谱》,雍正十三年新安王自成作《拳论质异序》。戴氏之后有乾隆十九年汝州王琛琳、乾隆四十四年汝州马定振为此拳谱作序,由此可见,假托武舟名下的此拳谱,在清初即几经传抄,并多有增益。“语亦明畅”:《精武》作“谱未明畅”,别本作“谱文明畅”。
形意拳的起源,充满了传说付会的色彩,达摩、岳武穆、张三丰都曾被奉为开派祖师,然“代远年湮,传说非一,俱无文献足征,未敢据为信史”(宝显庭语)。此序言是讫今关于形意拳起源的最早资料,即持岳武穆说然亦不足确信,盖因岳是民族英雄,后人喜喜其忠勇,卯其气节,将拳假托其名,以文流传,此为古拳师惯用手法。对于前辈授受系统,确凿可考者,仅能断自明末姬际可,姬公以前,远绍无据,姬公以后,则世系昭然,多属可信,近世拳家乃多奉姬际可为创始人。
6、“急录之,以志余爱慕之忱”,董本作“余爱慕之忱,急录之为志”,语意稍嫌不通。《精武》“忱”作“情”。
7、“河北相州汤阴人也”。曹本、董本均此,《精武》作“河南汤阴人也”,汤阴宋时隶属河北西路相州,今属河南,显系后人之改。《宋史》载为“相州汤阴人”。此序所记岳飞一段,部分词句直接录自《宋史·岳飞传》其史实来源应亦为该史。
岳飞(1103—1142),北宋末年投军,初任秉义郎(下级军官)。高宗时,随宗泽守开封,泽死,从杜充南下。建炎3年,金兀朮渡江南进,他移军文德、宜兴,坚决抵抗,次年金兵北撤,飞攻其后队,收复建康。绍兴四年,大破金金傀儡伪齐军,收复襄阳、信阳等六郡,任清远军节度使。绍兴十年,兀朮进兵河南,他出兵反击,收复郑州、洛阳等地,在郾城大败金军,时高宗一意求和,以十二道金牌下令退兵。绍兴十一年十二月以“莫须有”罪名被杀害。后追谥“武穆”。
8、“家贫力学,尤好左氏春秋”,从曹本、董本。《精武》无此句。《宋史》载“(岳飞)家贫力学,尤好左氏春秋,孙吴兵法。”
“左氏春秋”:古代编年体史书,相传为左丘明所作,故名。
9、“志”,《精武》作“智”。“匹”,董本作比。
10、“应募于东京,留守宗泽与谈兵曰”,曹本及别本均此,但董本作“应募于东京留守,与宗泽谈兵曰”。《精武》“应募”作“应试”。
“孙吴”,古代兵家孙武和吴起的合称,此处借指兵法。
11、“于南薰门”,曹本原作“南董门”,董本作“与南董门”,据别本及《宋史》载为“南薰门”。此句中“自帅八百人”,《精武》作“自师八百人”显误。
12、“八千人破曹成等十万众于桂岭”。曹本原作“八千人破曹城十余万众于桂岭”。董本作“八千人破曹需等十余众于桂岭”,《精武》作“八十人破曹城十余万众于极岭”,综合诸本改。“桂岭”,《精武》作作“极岭”另有别本作“峻岭”,《宋史》载为“桂岭”。“曹成”诸本均作“曹城”,然《宋史》载为“曹成”,从《宋史》。
13、“颖昌”诸本皆作“顺昌”,据宋史改。
“则背蒐八百骑”,董本作“则皆后蒐,八百骑大破金兵于朱仙阵”,“阵”就为“镇”之笔误,且此句断句有误,与后一句误边。
“背蒐”古大将之亲随军,曹本及别本作“背峁”,据《宋史》改。“八百骑”,《精武》作“八百余”。
“破金兵于朱仙镇,五百人破金兵十余万”,曹本在“朱仙镇”后断为“:”,董本则在“五百人”前加“又帅”二字,皆理解和断句有误。《精武》无此句。此段史实,《宋史》载为:“方郾城再捷,飞谓云曰:贼屡败,必还攻颖昌,汝宜速援王贵,既而兀朮累至,贵将游奕、云将背蒐战于城西,云以骑后八百挺前决战······兀朮遁去。······飞进军朱仙镇,距卞京四十五里,与兀朮对田垒而阵,遣骁将以背蒐骑五百奋击,大破之。”
14、“凡”,董本无此字。《精武》无“凡有所学,必先谋定而后战”一句。
15、“为”,曹本及别本作“谓”。董本、《精武》作“为”,从之。“语”,《精武》作“言”。
16、“张俊”,《精武》作“张浚”。张浚与张俊,同为宋高宗时将帅,故易混淆。
17、“博览经史,雅歌投壶,恂恂然如书生”,“博览经书”:曹本原作“博览经书”,董本作“博览经典”,据《精武》及《宋史》改。
“雅歌投壶”:形容举止文雅,语出《后汉书·祭遵传》“对酒设乐,必雅歌投壶。”“投壶”:古代宴会礼制,也是一种游戏,方法是以盛酒的壶口作目标,用矢投入,以投中多少决胜负,负者须饮酒。
18、“而忠愤激烈“,”忠愤“前董本无“而”字。曹本及《精武》均此。“好贤礼士”至“卒以此得祸”几句,系直接采至《宋史》,仅个别字眼稍有出入。
19、“王当童子时,受业于名师”,曹本原作“当武穆童子时,受业于名师”。董本作“王当童子时,受业于少林侗大禅师”,《宋史》载:“(飞)学射于周同,尽其术。”综合二本改。《精武》脱“王”、“名”二字。
二十、“鲜明其技”,两样本原作“鲜有其技”,《精武》作“鲜有其技也”,董本作“鲜明其技”。“有”与“明”字义上有微妙差别,从上下文义分析,从董本。
21、“龙峰”,曹本原作“隆丰”,董本、《精武》作“隆风”,《姬氏族谱》载为“龙峰”。隆丰、隆风,当为龙峰之音讹。从《姬氏族谱》。
姬际可,字龙峰,山西蒲州人氏,生性豪迈好武,刻苦用功,初精大枪术。姬族谱说他“技勇绝伦,晚年破流冠于村西,手列歼渠魁,人号神枪。”而其手搏之技是否另有传承,虽传说不一,但也传下来的武功,经其手整理裁创,应属事实。姬际可的拳法以心意为主,注重心意的融贯,强调内外的结合,手眼身法必求浑然天成,因此初名“六合心意拳”。
22、“国初”曹本、董本均作“清初”,不合清人称呼本朝口吻,显系后人之改。《精武》作“国初”。
23、“终南山”,位于陕西长安附近。文中不一定是确指,可理解陕西一境。
24、“揣练数载,尽悟其奥妙”,董本及《精武》无此句。
25、“后授余师曹继武先生于秋蒲”,曹继武《十法摘要》序道:“余幸得学于郑师之门,以接姬老师之传也。”则为姬授郑师,再传曹继武。另据今人考证,曹与心意拳无关,更非该拳传人。“秋蒲”:安徽池州府,今属安徽贵池。
26、“无人”,董本、《精武》作“时人”,戴氏从池州艺成返晋,途经洛阳时撰此序,谈及曹继武事,理应不会称“时人”。故仍从曹本。
27、“康熙癸酉科联捷三元,钦命为陕西靖远总镇大都督”,记载与史实不合,或是戴氏仅据口述而撰。《清实录》载:曹继武中武状元为康熙三十三年甲戌武科。另据贵池地方志载:曹中状元后,被授三等侍卫,值禁中。康熙三十六年,随驾征厄鲁,特著勤奋劳,屡被内萱蟒衣酒果之赐。后迁陕西靖远卫副将,长兴安大都督。时汉江暴涨,督军士昼夜巡防,感寒疾,卒年三十六岁。另说曹晚年引退,在池州、洛阳等地传拳,弟子甚多。
28、“致士归籍”,董本作“到钎归籍”。
29、“学之十易寒暑”,曹本原作“学有十易寒暑”,董本作“学三十自寒暑”,显系传抄之误。从《精武》改。
30、“先生曰:子武勇成矣”。“先生喜曰:‘子武勇成矣。’”董本作“先生曰:‘子艺成矣’”,《精武》作“先生曰:‘子勇成矣。’”仍从曹本,去喜字,盖因与戴氏自述本事口吻稍嫌不合。
31、“余回晋”,董本作“命余回晋”,似非。
32、“谈艺甚洽,属余为序”,曹本原作“谈艺甚洽,嘱余为序。”董本作“书於谈势甚洽,嘱余为序”。“书於”二字显系传抄多出。戴至洛阳遇同门马学礼,交流所学,据常理推测,更多的是比划拳势,故“艺”、“势”二字中从“势”。“嘱”、“属”相通,但古文中一般作属,据别本改。
33、“余不文”,曹本原作“余不善文”,据董本、《精武》改。(对于此句,我个人认为应仍为“余不善文”为妥。“余不善文”是表示自己的谦虚,但绝不是不识字。而“余不文”,则是说纯粹没有文化,是一个不识字的大老粗,怎么能写序言呢?——曹文)。
34、“个中真传”,董本作“个中正真传”,“正”字系误抄。
35、“和者,智与勇顺,成自然之理也”。和,即和顺,为心意拳之要旨,指外在形式与内中神气和顺一体。《心意拳谱》曰:“武式者言其法式和合也,而和合之中智勇备焉。”此句《精武》作“和者,智与勇,顺成自然之谓也。”断句上不一。
36、“岂世传”,曹本原作“视近世传”,稍似。董本作“而非近世所习”,《形意拳研究》(山西形意拳协会会刊,内部刊物)作“岂近世所习”,均系后人添改。据《精武》改。
37、“不外阴阳五行、动静虚实、起落进退”,董本作“不外五行、阴阳、起落、进退、动静、虚实”,《精武》排序亦有不同。然从曹本及别本。
38、“而其妙又须六合”,曹本原作“而其妙矣。又须六合者”,别本作“而其妙矣,又须六合。”从董本、《精武》改。
39、“六合者,何也?”曹本、《精武》无“何也?”从董本及别本加。
关于“六合”的解释:岳武穆《九要论》作:“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内三合也;手与足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外三合也。此为六合。”少林拳术中亦有“六合”一说,如梁宝贵《少林寺内外功真传》一书中作:“六合之法:心与身合,身与眼合,肩与胯合,肘与膝合,手与足合,气与力合,此乃为之六合。”德虔《少林武术气功》作:“六合练身法:手与足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心与眼合,勇与意合,气与力合······”可参考。
40、“手与足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谓之外三合;眼与心合,心与意合,意与气合,谓之内三合”,董本作“分内三合,外三合。内三合:眼与心合,心与意合,意与气合;外三合:手与足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内外如一,称其六合”。从行文上看,不及曹本通顺。仍从曹本,并据董本加“内外如一,称其六合”。《精武》“心与意合,意与气合”作“心与气合,气与力合”,且无“是谓之外三合”、“是谓之内三合”、“内外如一,称其六合”几句。
41、“会乎和之精”,曹本原作“会乎智之精”,从董本改。此句《精武》作“得乎知之理,会乎知之情”。
42、“能去能就,能柔能刚,能进能退,能弱能强。不动如山岳,难测如阴阳,无穷如天地,充实如太仓,浩渺如四海,眩曜如三光”。此句语出《三国演义》第一百回“汉兵劫塞破曹真   武侯斗阵辱仲达”:“汉丞相,、武乡侯诸葛亮,致书于大司马曹子丹之前,窃谓夫为将者,能去能就······”。另岳武穆《九要论》中亦有此句。“能去能就,能柔能刚,能进能退,能弱能强”,曹本、董本均作“能去能就,能弱能强,能进能退,能柔能刚”,语序有所不同。“难测”曹本、董本作“难知”。“无穷”董本作“无穹”非也。“穹”专指磊空。“充实”,曹本、“”董本原作充足。“四海”,曹本原作“沧海”,董本作“江海”,系抄误。“眩曜”,曹本原作“元曜”,《精武》作“光曜”,别本作“炫曜”皆非;董本作“眩曜”为是。“眩曜”意为光彩夺目。“眩”通“炫”。上术诸处均据《三国演义》改正。
43、“学者可不详辨歟。是为序”,《精武》无此句,董本作“是为论”。
四把英雄非等闲   五行六合变势难
学者要得真消息   全在动静两字间
访友到江边,日升近午天,
伏羲画八卦,诸葛归西川,
乡前男儿孝,城后女子贤。
子规啼哭四更时
起视蚕稠怕叶稀
不信东风杨柳月
玉人歌舞未曾归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Nexer提供广泛的专业服务和高度专业化。我们为私人和上市公司提供服务。我们拥有超过35年的经验。
  • 手机触屏版

  • 手机APP

  • 微信公众号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 星点互联设计
  • 苏ICP备15516793号 | 营业执照   |星点互联科技有限公司|鲁ICP备19001237号-21|鲁公网安备 4236902302000354号 QQ|  
点击联系客服

在线时间:8:00-21:00

微信:yituqu520

QQ:1575389080

扫码添加微信好友

Q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