峨眉通背缠拳 全真龙门传世
明代儒将唐顺之(戚继光、俞大猷等武学名流的主帅兼半师)在其传世佳作《荆川公文集》中留有《峨眉道人拳歌》一文,精准地描述了当时峨眉武技的特点,其中“道人更自出新奇,乃是深山白猿授”言明技法出处;“忽然竖发一顿足,崖石迸裂惊砂走”表达了峨眉武术疾风怒涛般的刚猛风格;“去来星女掷灵梭,夭矫天魔翻翠袖,舑舕含沙鬼戏人,髬髰磨牙贙捕兽”生动描述了当今白猿通臂丰富的情趣和巧快杀机;而真正体现缠丝拳刚柔相济特色的“百折连腰尽无骨,一撒通身皆是手”被后世尊为内家武学(太极拳等)的核心技击思想,恐怕这也正是有人认为荣昌缠丝拳和太极拳有些相像的原因。有人甚至误传缠丝拳出于太极拳,是陈氏太极拳的分支和衍生,须知唐顺之先生看到上述成熟而完善的峨眉缠闭门功夫之后百余年,陈王庭才在蒋发、博公道长、董秉乾、李春茂等人的影响或教导下开始创拳的。
《峨眉道人拳歌》乃明代拳术大家唐顺之先生所作,记载了一个峨嵋道人拳术表演之始终。武学史册《纪效新书》详细记录了唐顺之向戚继光、俞大猷等当世豪杰传授枪棒技击之事,可见唐公之识见功夫及武学见地必有独到之妙。该诗以神来之笔,生动地刻画了峨嵋道人从起势到收势的演练全过程。从拳势、手法、身法、步法、招势、劲势、击法、防守、节奏、呼吸、意境、神韵、气垫等方方面面给予了形象的描述,为我们后人认识、理解当时的传统拳术技击技术、功夫内容,提供了真实的练、用之依据。唐顺之先生当年观拳以法成文,而今以文观法,为我们所用。
“百折连腰尽无骨,一撒通身皆是手”生动形象的描述了峨眉缠闭拳及其后百十年陈王庭(1600-1680)晚年“始创”炮捶的基本特点,直到今天,这两句经典妙语一直是技击太极拳“撒放秘诀”的核心内容。有人曾说,峨眉缠丝拳是从太极拳衍生出来的,因而尊太极为缠丝艺母拳,实为谬传。陈王庭所传即使不是像唐顺之一般观峨眉缠丝拳有感而造拳,也是因同样学习了道家全真教其他支派武学后融汇而成。
前贤从诗中“百折连腰尽无骨”和“鼻息无声神气守”的描述中告诉我们:外形要柔弱无骨是功夫;内气要神回身中气自固是功夫。只有内气、外形柔外刚中、匹配合一为一神所用,才能具备“一撒通身皆是手”的攻防运用效果,此乃上乘功夫。
唐顺之在这首歌诀中提出了外形、内气、神明三项内容及三合一而用的主从关系和效果。其中“百折连腰尽无骨”是言说外形功夫;“鼻息无声神气守”是论内气、神明的功夫;“一撒浑身皆是手”讲述的是神明、内气、外形、三者合一而至用的功夫。此三句话乃观看拳歌的着眼用心之处。
“百折连腰尽无骨”形象地描述了自身外形柔弱无骨之功夫。此正是《越女论剑道》中所说:“开门闭户,阴衰阳兴”之阴衰的宗旨及其艺境。《杨谱·太极下乘武事解》说:“太极之武事,外操柔软,内含坚刚,而求柔软之于外,久而久之,自得内之坚刚,非有心之坚刚,实有心之柔软也。”从上述三个时期所论外形的功夫实质来看,是一脉相承的,柔弱无骨是传统拳术攻防之道中外形体功夫的正道,毋庸置疑,而这一思想、宗旨的来源,基本上说有三处:一是兵法学说中的“兵形如水,兵无常形”;一是老子《道德经》中“骨弱筋柔则握固”、“柔者道之用”;一是《易经》中“坤卦,坤者地也,静而厚载,阴柔之质,顺随之德”。
由此而知,修炼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外功法、内功法、内外合练之功法,皆为了外形体达到柔弱无骨。这样就可将抻筋拔骨的各种练习方法摆正位置,充分利用各种抻筋拔骨法,按序而修,不断提高自己柔弱无骨的功夫境界;及至柔弱无骨,便可善变无形又无穷了。
“鼻息无声神气守”形象地描述了自身内气和神明的修炼功法及内容,正是《越女论剑道》中“开门闭户,阴衰阳兴”的阳兴之宗旨及其艺境。武禹襄在《太极拳解》中说:“身虽动,心贵静,气欲敛,神贵舒。”其中“气欲敛”乃言说传统拳术攻防之道中的内气。而此气,非口鼻呼吸之气,是气沉丹田德润身之德,是修炼而成之内气。初期之内气聚积在少腹丹田中,是名“混元一气”,少腹充实圆满之内景象正是此内气初成之候。这时,表现内呼吸功能之腹部体表的横纹已降至耻骨处,功夫艺境为“桶子劲”;此时口鼻呼吸已归根丹田,而神气合一,故攻防动静变化必然神清气静,不会出现口鼻呼吸气喘之声,以及憋气现象。因为神与内气相守而不散。再加深练习,以足踝处之升降的内气吸提呼放而用,则为全体透空的太极虚灵妙境,乃达真人艺境,自能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由此分析可知,内气的生成乃是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内劲功夫,内劲最终在体内独立存在而不改,是自身内实实在在的功夫。此内气修炼方法及其功能的主导思想的来源,基本上也有三处:一是中医学说的心肾相交,水火相济,则真气生;一是老子《道德经》中“虚胸实少腹,多言数穷,不如守中;君子在腹不在目;涤除玄鉴,能无尘乎?”一是《易经》学说:“乾,阳物也,健运不息,纯粹之精,阴刚之性,万物之资始。”而其具体练法,则直接源于魏伯阳《周易参同契)中的“练精化气,练气化神,练神还虚”之诸法中。
拳家的气沉丹田德润身之气乃心气;之德乃气沉丹田练精化气之气,此物质经不断修炼,则不断积累。故此可知,心气沉丹田,乃能练精化气;再练此气,可练气生神;神明灵动,复人身中,是名练神还虚,即神还虚空之体内,则具备神以知来、智以藏往的先知于人、先机于人的艺境。此乃“含精者,饱含真永之精以练己;养神者,外养全体之神以合气”的全部过程。古有“养气忘言守,降心为不为”,今有“十年练拳,十年养气”,皆可证实内气是传统拳术攻防之道自身内在的功夫,币神明的艺境是通过系列的方法修炼出来的。
由此论述可知,一切内功修炼方法,皆为内气在身内的生成、运行,其独立而不改。内气可以启动、激活神之灵明,使自身具备神以知来、智以藏往的先知、先机之功能。这样就可以将气沉丹田、练精化气、练气化神、练神还虚等各种内功修为方法摆正位置了。清楚了这些,可以充分利用各种内外功法来不断修炼、提高自己运用内气的能力。这有利于内气、外形柔外刚中、匹配合一用于攻防之中,此即内清虚外脱换的基础定矣!而神明亦是在此修炼过程中完成的。
此外形、内气、神明的三合一而致用,即《越女论剑道》中所说:“布形候气,与神俱往”之论;也是《神运经》中所说:“击敌有用形、用气、用神之迟速”之说;又是今人所论:“攻防较技,形体从地,具占地位以得地利为用;内劲从天,具占时机以得天时为用;神明从人,占人和以内劲、形体合一为用”,而得“一”之拳势。故此,可知此拳势之“一”,已非外形、内劲、神明原来之面目,而又不失三者原来之性体,即拳道之中枢的内容。内气修炼的中枢作用,外可致抻筋拔骨的外脱换功夫成;内可致神用之灵明的功夫成。“鼻息无声神气守”一语之精妙奥义,代表了内功修炼的成果。
“一撒通身皆是手”此乃神明、内劲、外形三合一之拳法所具有的威力。“通身皆是手”乃是“浑身无处不太极,挨着何处何处发”的最早之论述。少林拳有“八锋不挠,随颠随狂”之论,拳法自得精妙,而此“一撒通身皆是手”的说法,较之更为精妙得多。我们从中可以看到传统拳学由“八锋不挠,随颠随狂”到“一撒通身皆是手”,再到“浑身无处不太极,挨着何处何处发”这样一个发展、完善的进化过程。具此艺境,一可当百,百可当万!
然歌诀中其具体战胜对手的威力,并不十分清楚。虽有崖石进裂惊沙走、缩首斜占针眼透的描写,似仍不确切,读后仍然使人有扑朔迷离之感,对峨嵋道人的拳法威力不能完全晓得。故有必要列举数条前人之论述,来解透其精义。
《点气论》说:“着人肌肤,坚刚莫敌者,形也;而深入骨髓,截营断卫者,则在乎气。”此乃外形、内劲各自所具备的胜人之功能。
《六合十要序》中十曰内劲:“内劲寓于无形之中,接于有形之表,而难以言传,然有其理也可参也。惟颤劲出没,其捷可使日月无光,而不见其形;手到劲发,天地交合而不费其力。”此乃直接论述了内劲能够胜人之威力。内劲者,内气、中气也。
《少林拳经》曰:“伸缩者,如龙之灵变,用力不见力而山莫能阻;似虎快利,出爪不见爪而物不能逃。”此乃神明、内劲、外形,三合一之拳势的威力说。
《神运经》曰:“击敌有用形、用气、用神之迟速,以形击形,身到后而乃胜;以气击气,手方动而可畏;以神击神,身未动而得人。攻则有仆也、怯也、索也之深浅。形受形攻,形伤而仆于地;气受气攻,气伤而怯于心;神受神攻,神伤而索于胆。”从古至今,能将神明、内气、外形攻人之威力论述清楚而又具体者,莫有过之此沦者。
这样,我们再来理解、认识“一撒通身皆是手”的具体威力,就有用形、用气、用神之妙法在其中,亦有三者合用之威力自存其中了。然而须要知道,虽有用形、用气、用神的分别之论,在具体运用中,又是三者相互而为用的:用形击形,必借内劲、神明之威力;用气击气,必依神明而借形;用神击神,必假形借气方可见功。由此而知,“一撒通身皆是手”的说法,已含上述内容在其中。故此不能孤立对待,只是侧重不同而已。
通过对唐顺之《峨嵋道人拳歌》一文的细读拆解阐释,看到了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自身内在功夫内容:外形的柔弱无骨功夫;内劲的健运不息功夫,神而明之的灵动之功夫。三者合一而具备的神以知来、智以藏往的先知于人、先机于人之功夫,动手较技顺随为法的粘走相生、化打合一之功夫,才是传统拳术攻防的真实功夫。
我们从“一撒通身皆是手”一句,感觉到唐顺之能看出峨嵋道人练拳的撒放式皆是手法,证明峨嵋道人练的是实战拳法;亦证明唐顺之是个精通拳术攻防之道的里手行家。这从唐顺之《拳论》中也可以知道,文中说,手技要精,欲多,欲熟,欲騪、欲狠,欲精,精此五者,方可与人较技。
通过对歌诀的阐释,可知外形柔弱无骨、内劲健运不息、神明灵动,三者合一,具备神以知来、智以藏往的先知、先机之功夫,才能有“浑身无处不太极,挨着何处何处发”的艺境;还要学会如何观看别人演练拳术功夫,这乃是“法眼”功夫。拳术的演练,要有神韵、意境,才能将各种攻防技法打得有情有景,其形态变化往来,外行看了觉得美,内行看了入门道。
笔者有位师侄名时华,家学缠丝拳艺三十余年,技艺出众。年前从一名师学养生太极拳数日,行该太极拳时劲势整齐浑圆,过该名师者多。这不由令人想起福全公之习太极,聆郝师论道半日已能胜之。由此可知,功夫上了身,怎做怎有,既能知己,又能知人,是为得了真功夫。
|
茶凉缘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