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 - Fri : 09:00 - 17:00 上海静安区市北高新38号
访问手机版

扫码访问手机版

App下载

手机扫描下载App客户端

微信: 13175635983
返回顶部
练太极拳先练这些基本功,拳架真的不用急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13389次阅读 2次回复
烩疼
2017-1-17 14:23:34
现在咱们论坛里很多人一提显功夫,就是来比划套路,笔者接触了很多功夫、很多人,真正在门内花大功夫,专门去把拳架练得符合规范的人很少。不是拳架不重要,而是因为拳架你硬练,花去不少汗水,也是可以做的很稳、很显功力,实际上这样做没有多大意义的。举个例子来说,一个陈式懒扎衣打出来,胯沉了、指领了、形正了,其实只是外形按要求做到罢了。不服气?那不妨让你信得过的任何人,在不用超过你承受范围的力量来随机拨动你周身,看你能否合得住型架,不会东倒西歪。这个是测试你的棚劲有没有出来,有没有整合周身,是不是足够松沉了。这些都是大家熟知的太极拳标准,如果打的拳架没有达到这些要求,就算是糊弄过别人的眼睛,相信对你自己也没什么实际好处吧?
那拳架应该是怎么练呢?在棚劲、整劲、松沉感从静桩、基本功等简单动作中练出来以后,再把它们放到每一式中去,根据不同的动式来体会它们,动作变了,要求不能变,一招动式能把这些太极的东西都包含在了,才算是这一招打好了,同时也可以针对不同的招式体会其技击含义。这样每一招的一体一用也就都有了


基本功一:站桩。
一说到站桩,很多人就开始往气上面去想了。这个纯粹是想多了,炼气的功夫不是比划个动作就有的。虽然也会有气感,那个纯粹是自然现象,是人体练功的自然反应,能感觉到它但是控制不了它,实际上你也用不出来……太极拳虽是修内的功夫,但是“内”可不只是气而已,筋骨、脏腑这些都算“内”,太极拳一开始练的就是这个东西。所以站桩先不管气,练你的筋骨松开吧,整合吧。松开松的主要是肩、胯,肩松开的迹象是你的两臂能长时间的悬起,保持抱圆的状态不变,至于能坚持多久,这就是看你松开的程度来决定了。胯松开的迹象是身上的力量从腿部后面的肌肉而下,而不是往腿前侧的肌肉压下去,压坏膝盖。
接着说站桩,说完松,就不能不说沉。这个沉不是单单的下压,而是沉稳。这个是保证松练对的必要条件。光是表面的肢体柔软是没有意义的,松而无力,那叫懈,是肌肉故意做出来的松,不是筋骨的放松。内在的放松是筋骨、脏腑的放松,如何检验筋骨是否放松呢?只需要你的手臂搁在对方臂上的时候,不用力的状态,对方都会感到有一股压力,这个很好理解,肉体放松不着力了,自然会比你含着力提起的时候要重。就好像抬醉汉一样,他失去意识完全松了,往往比平时会来的重,这样就是真松,真松不是松柔,而是松沉。但是光这样也不行,如果对方撤手,你的手就会失去着力点,所以还要加一点意识,把手领着,不能让它完全被动地落下去。而这个时候最能体现太极的意义。因为你完全放松,则会容易丢,而你一加意识去提着它,则往往会用意用力过猛,而导致用了过大的力,出现了僵硬的情况。所以这个时候要在松与紧,沉与领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这也就是太极拳“不丢不顶”的真正含义。


做到了以松沉为前提的不丢不顶,棚劲就开始出现生长了,不会因为别人随便一按你就东倒西歪,而是不会硬抗硬顶导致被人轻易引动你的重心,也不会因为过松过软被人随意拿住重心,这个时候,就是所谓太极“中定”的表现。这个时候你的框架开始形成。然后第二步,突命门,命门突不是后腰拱起,那是驼背,突命门是一个相对含义,因为我们平常人一用力就会把后腰向前突,这个时候身体上下不能整合,所以就会散乱,就会发不出力,所以突命门的要求是和整条脊柱保持在一个平面,就能算是突命门了,而练突命门,不是故意把腰后顶来练的,而是在于放松腰部下沉,腰部一松一沉,命门自会突起。所以说,功夫不是做出来的,不是比划动作得来的,而是练出来的。当命门突起之后,这个时候就是所谓的整合,再加上前面说到的松胯,达到了肩松、腰松、胯松,这个时候即使你不会太极拳的技击打法,单凭能够整合自己身体的框架结构,无论是跟人抡拳打架,还是扭打摔跤,你都会比别人更稳定、更有力。



巨毡

2017-1-17 14:23:43

讲的太棒了,刚好卡在突命门这儿,命门不突,腰就酸。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不太明白,一直觉得肌肉只能承受拉力,怎么能承受压力呢?说前面肌肉紧张还是后面肌肉紧张好理解些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精彩评论2

巨毡

2017-1-17 14:23:43

讲的太棒了,刚好卡在突命门这儿,命门不突,腰就酸。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不太明白,一直觉得肌肉只能承受拉力,怎么能承受压力呢?说前面肌肉紧张还是后面肌肉紧张好理解些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Nexer提供广泛的专业服务和高度专业化。我们为私人和上市公司提供服务。我们拥有超过35年的经验。
  • 手机触屏版

  • 手机APP

  • 微信公众号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 星点互联设计
  • 苏ICP备15516793号 | 营业执照   |星点互联科技有限公司|鲁ICP备19001237号-21|鲁公网安备 4236902302000354号 QQ|  
点击联系客服

在线时间:8:00-21:00

微信:yituqu520

QQ:1575389080

扫码添加微信好友

Q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