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 - Fri : 09:00 - 17:00 上海静安区市北高新38号
访问手机版

扫码访问手机版

App下载

手机扫描下载App客户端

微信: 13175635983
返回顶部
内功十二大劲注解 摘自《古拳论阐释续编〉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14892次阅读 4次回复
“内功十二大劲注解”阐释
第一大劲 曰:底练
底者,足也。练者,练之于地也。凡遇敌之时,百般用劲,稳然不动,皆练底之功也。用法俱在《内功经》。外用有二:一勾敌人之手足,须曲吾足尖向内弯起,以外劲胜之;一封敌人之足,须将裆劲全坠于地,以内劲胜之。
阐 释
足为一身之根,根固则身稳,双足敷平于地,劲意在足踝处,则双足与地如胶似漆,便于蹬踩用势,谓之:“炼之于地”。步法如舟车,载人闪展进退腾挪。足根尖稳健,则步法方能虚实分明、灵活以至用。有步法歌诀为证:
两膝微弯力自然,撑前牮后练成坚。
之从顺闪腾挪便,玄经斜出反回圈。
翻复旋风肩平硬,膝雄跟踹带勾臁。
跟落指悬神化用,轻浮坚固步中玄。
                        《拳经拳法备要·步法指要》
歌诀中点明两足用力,前足落地时,足根先着地,不可有声,然后在满足着地,所用之劲如同手前往、往下按物一般;后足用力蹬劲,如同迈大步过水沟之意。拳经云:“脚打踩意不落空”,是前足;“消息全凭后足蹬”,是后足;也就是形意拳十二能中所言:“马有疾蹄之能”,皆言两足之意。即“炼之于地也”的足根稳健之功能,一身动变之根基。
有此双足定根基的功能,方有步法载身进退闪展腾挪之用;亦有双足立步生根之能,劲从足下升起,传于腿,主宰于腰,腾于胁,运化于胸,发于背,以助拳势攻防之威力的作用。此乃“凡遇敌之时,百般用劲,稳然不动”之精义。故此可知,双足之妙用,是决定一身拳势攻防有效与否的关键。故将双足静定厚载、灵活变化、立步生根,视为第一大劲的功夫,也就顺理成章了。未言打,先定自身之根基。然练足、练步之法,皆在“经文”内叙述清楚了,学者可循序渐进而求之。
上述乃双足的自身内用之功能。外用有两种方法,习拳者不可不知,一曰勾法;一曰封法。
勾法:拳有三勾之法说,一曰手勾;二曰肘勾;三曰脚勾。脚勾之法,各门皆有论之,今取少林拳法歌诀以明之,以示各家通用之义。
承手牵来将次颠,用脚一勾边自然。
足指妙在勾身用,微微一缩望天掀。
                      《张横秋秘授迭打抓拿·千金秘诀二十首·第十四首》
此歌诀乃专题论述脚勾可以跌倒人也之方法的。然运用脚勾之法,必有手法配合。有足尖朝内的里勾法、扒勾法;有足尖向外的外勾法;有足尖朝上的挑勾法;亦有运用足根后勾挑、磕打的后勾法。诸勾法皆以外形之劲为用,即形到可以倒人也。这一点此拳经论得仔细、清楚、明白,乃练习脚勾的窍门。
封法:此拳经乃说封敌之足,实际上有两种用法:一曰管,二曰拦。管,即运用自己的足管住对方的双足或单足,自有双管法、单管法之分别。用自己的足管住对方的足,好用上盘手法招势跌翻对手,这种以足管足之法不勾不绊,足到位即是管,即“步要过人”之意思。管法有套、插两种基本步法。套,即自己一足从对手前足外侧后落地也,管住对手一足或双足;插,是自己一足插入对手双足之间,管住对手一足或双足。有将套步法说成“边管”的,将插步法说成“中管”的,技术实质一样。可看前贤歌诀的论述:
双管秘诀
双管之法果希奇,须记脚尖是线辔。
其力要从软处得,将人双脚一缚之。
中管秘诀
中管之法果奇焉,膝尖好似箭离弦。
其力须知一片入,将人掀跌自天然。
外管秘诀
外盘管脚实难当,猛虎倚山势更强。
身臀一片须颠进,将人掀跌独擅长。
边管秘诀
边盘偷巧任施为,妙法须知软处投。
也宜脚去过尺五,方为老到有算头。
                        《张横秋拳经拳法备要二卷》
拦法:古传有“腿法十八拦”的说法。当然,此拦法有脚法,亦有腿法,但都有封管、封挡对手双足、步法、踢法的功能作用,又不能将腿脚法分开,故有必要说清楚。由于“十八拦”用法较为广泛,而文章篇幅有限,故而不能具体一一论说了。
此经文“一封敌人之足,须将裆劲全坠于地,以内劲胜之”的意思,乃是用足的套、插之双管、单管的方法之论述。裆劲全坠于地,是立步生根稳健之意。以内劲胜之,是说配合上盘用招以内劲为用,此乃借足,或曰借步施招用手、施手用招的方法。此即又一次阐明“凡遇敌之时,百般用劲,稳然不动,皆练底之功也。”之精义。即有用足封住对手单足或双足,使之不能动转变化,才有手法、肘法、靠法等百般用劲攻击之法。自己稳健,对手跌翻,拳法之妙,双足之用,阐述得淋漓尽致。论述至此,第一大劲底练之功,了然于心也。
第二大劲 曰:坚膝
坚者,用内功以后自然坚也。外用有二:凡敌近身上攻,则用提膝;下攻,则用跪膝,俱视其势之平、侧,随时(势)变换,不可预定。
阐 释
何谓用内功以后自然之“坚”也?《易筋经·贯气诀·十二节屈伸往来落气论》中说:“其所以坚硬者,则在逐节之骨节。骨节者,两骨间之空隙也,乃人身之壑谷,为神明所流注。此处精神填实,则如铁如钢,屈之不能伸,伸之不能屈,气力方全。”此段古拳论言明,精神填实关节空隙之处,便可坚如钢铁,屈之不能伸,伸之不能屈,便是气力齐全之坚。此间非尚血气用横力筋努骨突的聚劲凝形之力,即现时所说的“肌肉爆发力”。可以这样说:内劲、外形柔外刚中的匹配合一而用,外形没有格外用力凝形,方为自然之坚,此即后来所说的“落点坚刚”之坚。此自然之坚的特点是:内感通灵,攻守变化随人之势灵活自如;用于攻击则犀利无比,用于防守则不惧人之冲突。此乃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基本功夫,然没有内劲功夫者不能为之;外形不能柔弱无骨、松静自然者亦不能为之。这一点,习拳者不可不辨、不可不知。
上面所论为膝的自身内用之法,然膝乃七拳之一,故亦有外用之法式。外用之法式有二:一曰提膝;二曰跪膝。即推上击下的连用法式,推上乃提膝法,击下乃跪膝法。有歌诀为证:
两手相加乱扰攘,无心思到下盘伤;
横直撇膝因穴道,纵是英雄也着忙。
                            《拳经拳法备要·千金歌诀》
歌诀中表明用膝击法要出其不意,攻其不备,自有出奇制胜的效果。本拳经讲明运用膝击法的方位距离:凡敌近身上攻者,运用提膝法;下攻者,运用跪膝法。近身是关键,膝属人才部位,乃中盘攻防之方位。拳诀云:“远用手打脚踢,近使肩胯靠击,不远不近用肘用膝”。知道用膝的时机、方位、距离,还要明白用膝的具体技术方法:有提膝击打对手少腹、胯之里外;有竖膝、横膝的区别;还有提膝撇击的用法、屈膝跪击的方法。各种运用方法都要看对手是正身进势或侧身进势,上攻或下攻皆要随对手之势而相机运用,不可预定。不单膝击法式这样,就是各种攻防招法的实施,各部位攻防法式之运用,皆是随时相机而用的。拳诀云:“拳有定势”,即有一定之法式的修炼,方能有体而至用;“用无定势”,即攻防较技运用之时,皆随时相机而用,故不可预定。虽“用无定势而不失势,方是把势功夫”。由此可知,传统拳术攻防之道中的“练用有别”和“体用有别”之深刻内涵了。能知此中道理,习拳练艺便可步步深入,层层升华,终可臻神拳神明上乘之艺境了。否则,徒劳而无功矣!
然用膝之法不单是待敌近身上攻、下攻时可以实施;亦可以主动攻击,在对手防不胜防之时,以膝击法式收功,关键是在主动近敌。明白这种用法者,也就明白了拳术中“权变造势”和“权必示形”的深刻之内涵了;能充分的体现出拳术中“静以待动有上法,动中处静有借法”的攻守皆可施招用手、施手用招制胜的用法,能于较技中实现速战速决的方针策略了。攻防技法纯熟,方具备速战速决之能力。
第三大劲 曰:裆胯
裆者,内裆也;胯者,外胯也。若两敌逼近,将周身大力一落,内裆、外胯俱可胜人也,但须凑集合式方可用之。若勉强做作,则失之远矣,其讲细俱见经内。
阐 释
外肾囊两旁谓之裆,贵圆贵虚,不可夹住,裆圆则步稳。实际上,裆乃分前中后三部分。前裆:外肾囊两旁;裆中:会阴穴部位;后裆,尾闾骨部位,即前中后一线皆曰裆。所谓开裆,意开一线之微,盖心意一开,裆即开矣;不会开裆者,腿虽叉开三尺宽,不开仍然是不开。裆开则圆,然会阴要虚,小肚要实,下腰劲,坐胯尾闾向前翻起,裆劲自然合住;勾臀,裆自然撑开;两膝合住,裆自然圆。撑裆开胯、裆开胯合,下盘自然稳固;裆合胯开,下盘自然灵变。有了这样的认识,也就知道裆胯匹配合一而用亦是“阴阳逆从”的法式,“劲形反蓄”的方法。用于上盘攻击施招用手时,裆开胯合,拳势必然具备劲整之威力;用于防守时,裆合胯开,拳势自然具备灵变无棱角之巧妙。故此可知,上盘攻防变化之用的灵妙与否,皆根于“裆开胯合”和“裆合胯开”的灵变圆活机巧之能力。如以“执中以制外”的法则运用,则执裆的开合变化,胯便自然随之合开以为用了。当然,这也需要一定时间的训练,方可达到自动配合的运用机制。
传统拳术攻防之道中有四种基本发劲方法,即“上打背发劲,下打尾发劲,外胯鲤鱼打挺和全身发劲法(晃海法)”。此经所论“裆胯”为第三大劲,是直接论说“下打尾发劲”和“外胯鲤鱼打挺”两种发劲方法的,而两种具体发劲方法又有具体运用之区别。
外胯鲤鱼打挺,指的是上用手、肘法的攻击之势时,顺“手、肘”之侧的胯,名之曰“外胯”,要上提,乃足之踩劲而来;而内胯,即后胯,要下落前逼。此时裆中的内劲上贯百会穴。后胯落而又前逼之劲,乃由后足根的蹬劲而来。此皆拳论云:“前足如万斤之石压,后足如门闩之坚抵来,臀如坐剪夹大银,身如泰山无可撼”之描述的景象;也是《内功经》中所说的“逼胯以坚膝,圆裆以坚胯”之用法的描述。
下打尾发劲,乃坠法。歌诀云:“坠扳牵挽势,掩护勿失控”。对手运用牵而扳我欲摔跌,我运用尾闾下坠的劲势破解,反而能牵动其根。此乃顺势用势之法,是在不打之中的真打法。如用坐胯、跪膝的跌人之法,皆用“下打尾发劲”的方法。虽然用膝、用胯,兼上可用手、用肘,皆用的是“下打尾发劲”的方法。也就是运用裆劲的坠跪法式。
而下打尾发劲和外胯鲤鱼打挺的上下相互变化,就是《纳卦经》中所说的“高步以胯劲为主,裆劲为佐;中部裆胯劲互于吞并;下步以裆劲为主,以胯劲为佐。裆劲竖,阴中阳也;胯劲横,阳中阴也。故须分上中下以用之,裆为胯之枢机,胯为裆之直使,故裆静而胯动,胯走而裆守,表里不可错乱,久而行之自能骨口相吞,而真气真劲无不通矣!”由上述所论而知,若两人较技逼近,将周身之势皆落实在裆胯的裆开胯合、裆合胯开的坚固灵变之中,则起也打,落也打,裆胯皆具胜人之用。但要深刻领会其要点:落势下步裆劲为主,胯劲为辅;起势高步胯劲为主,裆劲为辅;中平架势不起不落,裆胯之劲相互吞并为用。这是正确运用裆胯之劲势制胜的格局,如勉强做作,不纯任自然,则失之远矣。欲得窍要,具在经内已然详细地讲解明白了。可依法循序渐进而修得。
前边论述足、膝、胯之三大劲法,合而观之,乃为步法之内容,古拳论有“脚步能胜人”的问答解说及歌诀,答曰:“用坚坠跪”。将歌诀录之于下,以便参考为用。
前脚弯兮后脚箭,前足如矢后足缐。
用肩推靠不能摇,坠跪勾挞随人变。
《拳经拳法备要·千金秘诀》
从歌诀中可以知道,足勾、膝跪、胯坠等用法是拳术攻防中通用的方法,而胯、膝、踝三节一气贯串以为用,则又是上身施手用招、施招用手的根基功夫。由此可以明白拳诀:“明了三节多一方”之涵义了。这一点是传统拳术攻防之道中必须要修炼明白的。否则,不知三节分用、合用的机制,便不知骨节要对,不对则无力的用坚之法 ;不知柔行气的九曲珠之灵变化解之用;也就不能知道柔行气、刚落点的攻防转化之机制了。步法如是,身法如是,手法如是,三法合一亦如是。明白整体与局部相互为用的关系,则具体练用方法可不迷矣!用之必然精矣!
第四大劲 曰:胸背
内功已成,前胸、后背具有大力,可以制人。无有甚巧,须封敌人之手,用胸背须让出处敌人之手,防其攻吾也。
阐 释
此乃言说后背、前胸直接攻人之用法,即靠法。有背折靠、胸腹靠、腹肋靠。尚有种种肩靠法,放到后面三门之劲法中在论述。
能运用背、胸腹靠法制人的首要条件是“内功已成”。有了内劲“神以知来,智以藏往”的功夫,还要将背、胸腹靠法的功夫运用纯熟,再具备背、胸腹靠法的明劲法,暗劲法,化劲法三法,方谓之“内功已成”。
明劲法:劲形顺从法。即后背后靠时则内劲在后背;前胸腹前靠时,则内劲在前胸。后背后靠时,全凭前足蹬踩之劲力,后足支撑自身,以防靠空不失动转变化之势的能力;前胸腹前靠时,全凭后足根蹬踩之劲力,前足支撑自身,以防靠空不失动转变化之势的能力。此明劲法所发之势有被对方借力而利用的弱点,但其是初修炼攻防招法运用必修的内容。乃具有贯通气道而壮大其势的作用。
暗劲法:劲形反蓄法。即后背后靠时,虽全凭前足蹬踩之劲力,后足支撑自身,以防后靠空而不失其势,同时内劲由后背向前胸腹运行;而前胸腹前靠时,虽全凭后足蹬踩之劲力,前足支撑自身,以防靠空不失势,同时内劲由前胸腹向后背运行。此暗劲法所发之势,更有动变平衡之效果,发人、放人的威力更强大。如对手借力发招,由于劲形反蓄具有弹簧效应,随即可以借其势而发之,故而不畏惧他人借势用招,因机巧灵变之妙用为常人所不知,不知则无破法矣。此可明白“拳打两不知”的内涵了。
化劲法:劲形得一之法。内劲化无,惟有一触即发之用,毫不受力,故轻灵无比。后背、前胸腹之靠,不见其动,而对手莫能逃出,被击而后亦不知如何被击出。此乃神拳神明、具备神化之功的上乘功夫艺境。
如此可知“内功已成”之三层攻防功夫艺境的内涵及其精义了。经文所言“”前胸、后背具有大力之精华,乃指内劲功夫而言的。故说背胸之靠法威力之大,是“无有甚巧”的。既不同于巧招妙手之巧妙,便可直接相机而用,然却妙不可言!
然运用胸腹、后背的前后靠法,须先封好对方之手,或排开其手,或掩压盖住其手,皆在运用胸腹、后背靠时同时做到。这样可有效防止对手在我靠击时而击打我,可以胜的干净利落。其文中所说:“封住,让出对方之手。”就是指此意也。
劲 曰:头颅
内功已成,不但胸背可以制人,即头颅亦可取胜。其用有二:曰侧撞。侧撞者,敌在吾前,吾侧身撞去也;正撞者,敌在或上,吾正撞去也。亦必防敌之手。
阐 释
内功已成,头亦可胜人。头为七拳之一,故有胜人用头之法。此经总结有“侧撞、正撞”二法。侧撞者,用额角;有左额角,右额角,所谓敌在吾前,吾侧身用额角部位撞击。正撞者,用前额头,即印堂、神庭,额部正中位置,所谓敌在吾上,吾正撞击而去也。不管侧撞、正撞,皆击打对手鼻梁、太阳穴、胸腹部位。不可用后脑勺部位,此处骨壁最薄而脆弱;更不能用百会穴前的囟门处。凡用头撞击时,必须防备对手的手、肘、肩等部位的攻击。用头攻击之妙在借机用势,纯以巧胜,正所谓“善胜者,其势险,节贵短”。所用之时机:“两手搬开用头击,正中一线侧太阳,你搬我搬皆如是,伤敌额头撞鼻梁”。无内劲功夫者,千万不可用之;不得用法真传者,莫要乱用,以防自伤。
第六大劲 曰:三门
三门者,肩也。用肩三法,须垂吾手,或收手贴住两股,以小身用之,或侧用,或平用,或用之于上,或用之于下,俱在合战散门内,难以尽注,大抵有内功以后方可用之。
阐 释
肩为第三道防线,又名三门、内门。用肩有“八面肩头”之用法:直肩,压下肩,倒后肩,倒前肩,射起肩,陡起肩,凝、挺肩。经文所述用肩有三法,乃言用肩的靠法。一曰俯肩靠;二曰侧肩靠;三曰后肩靠。
俯肩靠:又名七寸靠,乃因对方采掳我手,我顺势借力俯肩靠击彼胸腹,彼必跌翻矣。拳诀云:“俯肩一靠破铜墙”,即指此法尔。太极拳门的“海底针”式,首选就是俯肩靠击的法式,继之以挑打补招以胜之。
侧肩靠:即用双肩左右的外侧(肩髃穴处)靠击对手。此法常用于对手破解我左右直拳时,侧肩靠击。太极拳的的野马分鬃、白鹤亮翅式,皆藏有侧肩靠击在其中,即挑打分托带靠击之谓也。
后肩靠:又名肩后靠。常用于对手抢我左右外门,披身而进,用套步时,吾可顺势用左右肩背骨后靠击打对手。
凡运用靠法,必先有偷步在前以予支撑,以防靠空被跌。靠法之用,属于近身短兵深入险地之战,故必“泼皮胆大”、功夫炉火纯青方可用之。经文所言:“大抵有内功以后方可用之”,是说有系列功法的内功修炼,内劲具备“神以知来,智以藏往”者,方才具备“神窥其势,意覘其隙”的随机用势之能力,才能用此短兵,深入险地而一战胜之。“善战者,其势险,节贵短。”即言靠法之用。
凡运用靠法,皆是顺势借力,乘虚而入,对手不知不觉,方为上乘。靠非撞也,故被靠击者,不知如何即被跌飞而出,身上毫无疼痛之感觉,只觉得被靠击之势,浑厚不可阻挡。这又是经文所言:“有内功以后方可用之”的内容之一。内劲泓浓,靠如山崩地裂之势。
善用靠法者,可在破解对手攻击的同时又以靠法攻击着对手,有一招两用的功能作用及效果。靠法的实施即可单靠取胜,又可连续靠击;即可用于手法、肘法之后,又可靠法造势,继以其它攻防招法攻击制胜;即可接手即靠,亦可在诸攻防招法中运用靠法收功,所以经文说:“难以尽注,俱在合战散门内”。我今给予了教详细的论述,也是便于习拳者修炼、运用。其用法之妙,不得明师所传不易得其窍要。
第七大劲 曰:二门
二门者,肘也。在劲在十二大劲中成之最速。其用有二:曰横肘,曰竖肘。竖肘者,竖吾手头在吾面侧以肘攻人也;横肘者,横吾手头在吾怀中以肘攻人也。用法虽多,必本乎也。
阐 释
手为头门,肘为二门,肩为三门,此乃纵深的三门定位分法,来源于三才法说。虽曰三门,既是防守时纵深的外、中、内三道防线,同时又是进攻的三支奇兵。故三门之手、肘、肩的用法,有防守护身之功能作用,又具有攻击制胜之功能效用;然必与下边胯、膝、足的步法;中间腰、脊、颈的身法,三法合一而用,才最为完善;才能有“梢节领,中节随、根节催,三节齐到力增加”的攻敌制胜、防守缜密、无懈可击的一派堂堂正正的拳法。
肘在曲使。虽说在十二大劲中,肘劲炼成的时间较短,然能攻防至用,也并非易事。拳门所传:“肘法三十六,打人够不够。”充分说明肘法的数量不少,在较技攻防中可运用的机会相当多。因为肘法的运用是由肘的五个部位所决定,有肘尖、肘前、肘后、肘里、肘外,故各拳门皆有用肘方法之名称,如:里鸾肘、外迎肘、蹲坐肘、下挫肘、上挫肘、后捣肘、占阴肘、钉心肘、挑心肘、挤肘、泰山压肘、团肘、头肘、羊蹄肘、肩肘等。然本拳经所总结的只有“横肘、竖肘”的认识,认为肘的“用法虽多必本乎此”,乃是很有见地的。初学拳者有此清楚的认识,对于用肘,可以由简入繁,再以简驭繁了。其实这是习拳练艺的必经之道路,因为拳法至用的掌握在熟不在多。这里举几个运用肘法的例子,对学拳者掌握用招攻防是一启发。
倒插柳:亦名栽肘,也为本拳经的竖肘。对手右直拳顺步直取我面门而来,我起左手上攉挑由对手里门拦截,同时上左步插进(或上右步)进身,竖吾左手头在吾左面侧,手心捂左耳,屈肘以肘尖栽打对手面门或胸膛部位。此乃抢里门用竖肘的法式。
还可抢外门复从里门用肘:对手仍是顺步右直拳直取我面门而来,我上左步起右手上攉其右腕外侧;同时左手下搬对手右肘弯,复竖吾右手头在吾右面侧,手心捂右耳屈肘以肘尖栽打对手面门或胸膛部位。此乃抢外门复抢里门用竖肘的方法,招法运用一气呵成,才见其妙。此乃本经文竖肘的运用法式。
金鱼斗鳞肘:亦名横钉肘,本拳经的横肘。对手左直拳顺步直击我面门(或胸部)而来,我起右斜领手顺势领接其左腕外侧、上右步;同时左手上起反摘(地骨向上)对手左肘外侧,复横吾右手头,手心向下,在吾左胸怀中(此时我左手在外右手在内,形成双小臂十字交叉状态),屈右肘以肘尖击打对手左腋下(或左肋),即可制胜。此为抢外的横肘用法,亦是古拳谱中所记载的“金鱼斗鳞在池塘”,运用横肘之一招法。
此横肘法亦可用于抢里。同样,对手左直拳顺步直击我面门(或胸部)而来,我起左斜领手顺势领接其左腕里侧、上左步;同时右手上起反摘(地骨向上)对手左肘内侧,复横吾左手头,手心向下,在吾右胸怀中(此时我右手在外左手在内,形成双小臂十字交叉状态),屈左肘以肘尖击打对手面门、胸膛,即可制胜。如不欲横肘法,亦可左肘变为竖肘钉砸对手面门、胸膛,招法更为凶猛。此乃横肘开门竖肘用的法式,亦可以肘后横扫对手左颈部位。
亦有抢外门直接运用横肘的方法,更为直截了当。如对手右直拳顺步直取我胸部而来,我上左步起右手反搭其右腕外侧,同时起左手下搬其右肘弯;同时横吾右手头在吾左怀中,屈右肘以肘前或肘尖横击、钉击对手头面、颈部、胸膛,即可胜之。亦可以此法入手,而右肘采用竖肘法,上撩打对手下颌部位,对手避撩击后仰头,可复用下砸肘,砸击对手胸膛。此肘法狠毒,极可伤害对手,故慎用。
拳门自有“宁挨十手,不挨一肘”的警言,说明肘法具有杀伤能力,非克敌不用矣!然于攻防较技中,皆属于交友的切磋,不存在伤害对方之心的念头,也能运用肘法以致胜。一个成熟的拳手,是能够“掐手”的,其所用招法的劲道十分清楚,故能用必打犯不伤人,就是其用肘法于攻防之中,对手也不觉有疼痛难挨之处所。这就是施手用招、施招用手的功夫艺境。然无内劲功夫精纯者是不可能做到的。于此可知内劲功夫之重要性了。
第八大劲 曰:穿骨
敌自上路来,吾将全局极力以伸向前穿之,彼之劲自破,吾自获全胜矣。但须斗骨倒起,后步即往前步以极力向前穿之,不然与通捶混矣。
阐 释
《内功经》中解释“穿”劲时说:“曰穿,劲之连也。”什么“劲”之连呢?在注解之文中说:“竖连为穿,属阳,抻筋拔力,以刚坚凝结之谓也。”原来穿劲是全身抻筋拔骨之力的解释,即肌肤骨节处处开张的筋劲骨力之用法。然于穿法之中,必然有内劲的一气贯串于其中,才具穿劲之效用;才具备刚健的无坚不摧之势。前贤为了说明这一点,在此用“穿骨”二字,表明了“筋长力大”和“骨节要对,不对则无力”的用形之刚发的精义。传统拳法虽然是以“意气君来骨肉臣”为宗旨,但亦有用形之方法,此穿骨法就是应用外形为主的方法,故后面有“用形击形”的论述。此处只论穿骨的方法及其用法。
在穿骨法中,注解谈了两点:一是全局极力一伸向前穿之;二是但须斗骨侧起,并解释说:“后步即往前步以极力向前穿之。不然与通捶混矣”。即穿骨法的的步法有两种:一为前步进前仍在前,后步后跟仍在后的疾步法式,可以完成穿骨法的运用;一为后步往前步为前步,并极力向前穿之的倒步法,也可以完成穿骨法之运用。穿骨法的劲之连,亦要与对手之骨力相连,方可将对手穿起跌出。即与彼劲接定,则彼必跌出,是为穿骨法。否则,会与通背捶的打法相混淆。通背捶的用法属于击打法,即如钉如矢。而穿骨法属于接定彼劲的“对法”,属于一触即发的用法,从技术、功夫的实质难度上看,穿骨法较通背捶打法的难度要大的多,发人放人的效果腰巧妙的多。故八卦掌诀言中有“好汉怕三穿”的说法。为什么不说“好汉怕三掌”,而说“好汉怕三穿”?道理就在“穿法”之妙。穿法之妙在“对法”的运用,自然与通背捶的打法有分别了。
穿法之妙有二:一是吾将全局一伸向前穿之,是自身内的劲之连也;二是斗骨侧起,与对手的劲之连也,可有横破直、直破横的妙用。如对手直劲进击,我斗骨横起,则接定彼劲,以横劲破解对手直劲,一身之穿劲必将对手发放击出。如对手横劲进击,斗骨横起,则我接定彼劲,横势之中见直劲,破解对手横劲,一身之穿劲必将对手发放跌出。而此中关键乃斗骨侧起之妙用,见直可以横破直;见横可以直破横。此即形意拳门中的五行拳之横拳的妙用。 横拳,属土,起横不见横,其中自藏纵横变化之妙用,此妙用就是穿骨法的纵横之两用。五行拳中,横拳乃劈、崩、钻、炮四拳之母拳,故具威力最大,变化最妙。古拳谱中对纵、横身法的解释,就是对“穿法”运用之解说。记之如下,以相互参照。纵,“则放其势,一往而不返”。此乃自身上下抻筋拔骨的劲之连也。横,“则裹其力,开拓而莫阻”。此乃与彼劲之连的接定连击而发出之方法。纵横之身法就是穿骨之劲法,与此可明白了。虽有外形之所用,必有内劲之为主,方能为之妙用。
然“须斗骨侧起”,何谓斗骨?如何侧起?此时明白穿骨用法的着眼点。否则,用便自己有失误;失误在先,又如何能以穿法胜人呢?
以双小臂而论,大指侧桡骨,小指侧为尺骨;桡骨、尺骨皆可称为“斗骨”。而桡骨在拳门中又称为“天骨”,尺骨在拳门中又称为“地骨”,合称“天地骨”。故关于斗骨侧起的方法,自古以来就形成了两种拳法的应用。一种是出拳时尺骨外展的斗骨侧起,拳至击发点位时,手背向上,手心向下,虎口朝内,是名阳拳法;出拳为阳攻,拳又是阳拳。一种出拳时尺骨内旋的斗骨侧起,拳至击发点位时,手背向下,手心向上,虎口朝外,是名阴拳法;出拳为阳攻,拳是阴拳。前者为阳中有阳;后者为阳中有阴。如以回手而论,前者阳拳回收,必复为阴中有阴之拳势;后者阴拳回收,必复为阴中有阳之拳势。后者乃传统拳法中“顺缠出拳阳中阴,逆缠回手阴中阳”的顺逆手法。这样也就明白了穿骨法中须斗骨侧起的用意了。只有以“顺缠出拳,逆缠回手”的法式之用,才是穿骨用法的正确方法。因为顺缠出手接定彼劲,直指对手的脊椎之中,故跌人胜之有其必然之道理。如以逆缠的尺斗骨外展侧起之法接定彼劲发人,劲势直指对手身外,故而没有发人必胜之道理,只能击打一下而已。由此可以看出拳法的本质内容是客观存在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第九大劲 曰:坚骨
敌自在路来,吾以一手封其一手,将全局极力猛落,自得全胜矣。但须斗骨侧起方能得法,其坚之轻重全在内功之深浅。
阐 释
上面论述以穿骨法式破解对方自上路来攻击,乃“仰之弥高”的方法之运用。此又论述破解对手下路来攻击的法式,即“俯之弥深”的方法之运用,皆是顺势借力的方法。上法用“穿”,此法用“坚”。何为坚?即前面所论述的精神填实骨节间空隙,坚如铁石;也是“捶捶要沉实而有骨力”之坚。
已明坚之为何,在明“坚骨”之用。
注解之文中谈了两个意思:其一:“敌自下路来,吾以一手封其一手,将全局极力猛落,自得全胜矣。”这里就出现了两个问题,一是以封敌之手靠全局极力猛落的採打胜之?还是以一手封敌之手,再以全局极力猛落的靠法胜之?这是第一个意思。其二:“但须斗骨侧起方能得法,其坚之轻重全在内功之深浅。”此论中的“斗骨”是指小臂尺、桡骨而说的?还是指胸骨、脊椎骨而言的?其中我问了三个问题,实际皆是为解释“坚骨”之精义而设计的。如果以“接骨斗榫”一句话就可以说清楚,然对于习拳者如何理解古拳论没有什么意义。故两者取其难,如于难者能明白了,则易者自然就通明了。取于难处用心坚,亦为学拳之一法尔;破难则易行,乃习拳之名言。
拳之用法,自来就有柔行气、刚落点两种大法,以成拳术攻守之势、攻守转化之用。柔行气,乃自身节节贯串的柔曲走化之功夫;刚落点,乃自身节节贯串的刚直发放之功夫。如以刚柔论,刚柔以明;如以软硬论,则柔行气之势为软,刚落点之势为硬。坚刚之势,是刚落点的发放之拳势,乃由柔行气之拳势而来;柔软之势,是柔行气的走化之拳势,乃由刚落点之拳势而来;而拳法之势,以柔为体,以刚为用,则体、用刚柔自然分明。此是“以柔用刚,方为真刚”之精义。以刚为用时,必然是“接骨斗榫”的坚刚之景象,即内气充填骨节间之坚了。明白了“坚骨”的来龙去脉,我们在分析注解之论“坚骨”的用法,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敌自下路来,吾以一手封其一手,将全局极力猛落,自得全胜矣。如以採法而论,以封敌之手的尺骨外展逆缠法,亦为斗骨侧起,抓住敌手,将周身全局极力猛然一落,以採法顺势击之,其必跌出。此乃侧起尺骨的逆缠採法;全身松沉之坚骨法。如以靠法而论,以一手封敌之手,侧身靠击对手,亦为斗骨侧起,此乃以胸骨为地骨、脊椎骨为天骨,侧身以肩内、外侧靠击对手胸部,并用全身的松沉劲势猛然一落靠之。此也是全身松沉的坚骨法。而此採、靠的斗骨侧起所指具体内容不同,採法是指小臂尺骨外展侧起的逆缠用法;靠法是指胸骨、脊椎骨的侧旋转之用的方法。
“其坚之轻重全在内功之浅深”,这句话充分说明用手之採、用肩之靠,两种方法之坚骨的用法之轻、重,是由内劲功夫之浅深决定的。内劲功夫深,用轻可有重击之效果;内劲功夫浅,即使用重也不会有良好的效果。内劲功夫深,可用轻、用重,轻重变化自如;内劲功夫浅,只能用重,不知用轻,故拳势轻重变化单调。此句话点明,内劲功夫才是决定坚骨用法质量好坏的根本所在。何止如此,十二大劲法中,法法皆强调内劲功夫的质量作用,这是领会十二大劲法的运用之关键所在,故以“劲”言之。
第十大劲 曰:内掠
敌自里来,须以掠劲胜之。其用有三:上掠破敌人上路之劲;中掠破敌人中路之劲;下掠破敌人下路之劲,俱封其手以用之。
阐 释:
掠之本义,乃轻轻擦过或拂过之意,故掠劲轻灵敏捷,乃抢机夺势之一方法。故有“掠夺”之说,即用掠劲而压其势可与捋、掳相提并论。
关于“敌自里来,须以掠劲胜之”。是指单用掠劲直接胜之?还是要掠劲封其手复用其他方法胜之呢?看来这是不定之论,自有一定之法,分析完后自然全能明白。这一点,我们可以从上、中、下三路的掠法之运用上来论述清楚明白。
首先要知道,掠法是顺势借力的用劲方法之一种,掠法是抢外门常用的一种方法,是夺其势的方法。对手抢上打来,即用“托枪式”的上掠之法,顺势借力掠夺其势,即可顺势借力抛出对手以胜之。此托枪式乃八卦掌门的招法,是上掠破敌人从上路之来劲的。对手抢里、外门中路来击,可使“狸猫扑鼠”招式,撤步掠夺其势,即可顺势借力跌扑对手以胜之。各拳种皆有此招法。对手从下路里、外门攻击我下阴、少腹、膝弯等处,我即刻运用“海底针”式下掠採夺其势,即可使对手跌扑于地以胜之。而海底针式乃太极拳三十七式中的一式。上掠的托枪式、中掠的狸猫扑鼠式、下掠的海底针式,三者有个共同的特点,即所实施的手法皆一手拿其腕,一手管其大臂,双手皆掠向一个方向,在顺势借力中用之。此特点,就是注文中所说“俱封其手以用之”。“俱封”之意,即点明是两手俱掠住敌一手臂,以暗合之劲势,封住其变化的可能,方能顺夺其势、借其力而为我用。至于所实施的掠法劲势的轻灵、沉重,一方面是因对手之来势的轻灵、沉重决定的;一方面是由自己内劲功夫的深浅所决定着的。但凡好手功夫,轻灵、沉重之势乃随势应机而出之,无不恰如其分。这又不可不知。
第十一大劲 曰:外格
敌自外门而来,须以格劲胜之。亦有上格、中格、下格之分。但内功已成,亦不必尽拘,敌远则格敌人之手,近则格敌人之身,无不可格之处,学者神而明之可也。
阐 释:
传统拳术攻防之道又名“格斗术”。首先要弄明白“格劲”之格是什么意思,方能明白“外格”的格法为何劲势,方可至用而无误。
曾子所著《大学》中有:“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的论述。明代理学大儒王阳明,将格物的意思定论为“是格去心中的物欲。”我认为:“自见本身无形的法身道体,其一尘不染。其与万物相格而不入,谓之‘格物’。明此‘物格’,而后能知“道本清静无为”的法则以为用,谓之‘知至’。”我们借此而能明白“格劲”了,内劲格物而其不可入也。为什么名“外格劲”?外格劲非外形单纯的拦挡防守的方法,而是在外形拦挡形式中有内劲封挡(掤劲)作用的基础上同时又有发放的攻击功能的作用,这是内劲的功能特点决定的。古拳法论:“彼从内门来,则应之;彼从外门来,则接之;不得力处,则变而换之”。依此而知“外格劲”存有“较接粘黏、因依连随,引进落空,得打疾断”十六字之连用的法式内容。以故拳法论解之,既然彼从外门而来,即我之门外而来,我自在圈里了,“圈里自里裹打开”的劲势,就是接敌自外门而来的方法,也就是“外格劲”了。虽然有上格、中格、下格之分别,皆是自里裹打开的劲势不变。
其又说:内劲功夫以成,亦不必尽拘于圈里、圈外的打法和上、中、下的格法了。敌远则格其手,以牵动其全身;敌近可格其身而跌翻之。对手之身无不可格之处,我之一身无处不可用格之法。故古拳法论有“圈里自里裹打开,圈外自外裹入来;里裹打开左右角,外裹打入窝里寻”等论,说明裹打法就是外格劲,即攻防同时的打法;如果以“左重则左虚,右已去;右重则右杳,左已去;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的“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的一点子粘走相生,化打合一的“站住中定往开里打”的太极拳法立论,外格法的概念就广泛的多了。
最后一句“学者神而明之可也”,是当时注解此文之人,没有我们今人理解的全面、深刻、清楚,不知道裹打法之法式,只有用外格以配内掠来说明敌自里来、外来的劲势之用法而已。但我们清楚的知道“圈里自里裹打开”的用法,以及太极拳法的“粘走相生,化打合一”的法式,皆具备“敌自外门而来,须以格劲胜之”的外格劲,乃自己无形的法身道体之功夫尔。
我们从穿骨、坚骨、内掠、外格四种劲势之法中,得到上、下、里、外四门攻、守方法的概念,如果结合前面所论的肩为三门、肘为二门、手为头门的三门法,共计为七门法式明白七门法的攻防运用之概念,形成了传统拳术的纵深立体方圆之攻守体系的阵式,此乃综合观读经文的效果。如在结合前面所论的足膝、裆胯、胸背、头,乃一身由下至上的攻防功夫内容,则看得更为清楚了。前贤所论十二大劲,已有十一大劲已然明了,再看最后一个大劲自然会有恍然大悟之感。
第十二大劲 曰:撩攻
将手头亦内功练得坚实,如撩物之势,亦攻人也。此劲若成,微一着手,即可工人与数步之外。手头不可太远,敌人仅隔寸许,然后撩之方妙。若与敌人相去甚远,须以步赶之。其用有五:曰内撩,攻敌人之在里门者;曰外撩,攻敌人之在外门者;曰上撩,攻敌人之高势者;曰下撩,攻敌人之低势者;曰正撩,攻敌人之正逢者。其倒身如何发劲,如何身法、步法,俱在经内。
阐 释
撩,有几种解释,一曰向上掀起甩出;一曰撂的意思。但是,“撩”字在传统拳术中,前贤又赋予了一种劲力功夫的内涵。首先说是手头上的功夫,或掌或拳,皆可用之。如以现在通论用法而说,乃“伸手软如棉,粘身硬似铁”的摔手功夫。正如此经文所言:“将手头内功练得坚实,如撩物之势,以攻人也。”此劲力若成,微一着手,即可攻人于数步之外。
“将手头以内功练得坚实”一句,说明内劲功夫将手头修炼的坚实。然以拳家的明、暗、化三劲而论,则有明、暗、化三种功夫层次。肯定的讲,明劲为初期功夫,暗劲为中层功夫,化劲乃大成上乘功夫了。这样可以知道,撩劲的攻防招式相同,可由于明、暗、化劲的功夫层次不同,则撩攻的效果也不尽然相同,但最低水平,也是“伸手软如棉,粘身硬似铁”的明劲功夫之效果。此撩攻法,乃论说的是用手头击人的方法。十二大劲的体、用法,将手头之劲的方法、功夫放在最后论述,也是有其道理的。即先让习拳者修炼前面的功夫内容,则手头劲势功夫自然容易获得。如果先修炼手头撩劲用法的功夫而用之,则不再用心修炼其它劲法,最终只为“拳打脚踢的下乘拳法”了。最后才论手法的撩攻之劲,是因为撩攻之劲全在身中内劲功夫为本;无内劲功夫者,则不知撩攻之劲力运用之妙。外形柔弱无骨是运用撩攻劲力的基础之一,不可不知。现时北京地区通背拳的高手,皆具备手头撩攻劲力,他们的劲力功夫已成,较技时得机微一着手,即可攻人于数步之外;甚有功夫精纯者,微一着手,即可跌人于丈外。此手头撩攻之劲力,必须是“伸手软如棉,粘身硬似铁”方为正确。妙手功夫虽然跌人于丈外,但被击者身上无疼痛之感觉。为说明此撩劲的手头功夫,就是传统拳术攻防之道中的“摔手劲”之功夫。特引用螳螂拳门的摔手歌诀以证手头撩攻劲势的威力。录之如下:
螳螂摔手岂虚夸 踏遍天涯只一家
烛光摇影闪电手 连环妙招势梅花
摔似流星气势雄 惊魂夺魄一击中
劝君莫惜千金体 磨砺还需百日功
                     《梅花螳螂拳谱》
如上所论,撩攻之劲力又似内劲之功法。如以《神运经》中“以气击气,手方动而可畏;以神击神,身未动而得人”而论,像是以气击气的懂劲功夫之法式;再加入“以形击形,身到后而乃胜。”则为气形合用之法式。这样,就完全明白了撩攻之劲力乃是运用手头击人之方法,初期功夫是松沉的摔手劲势,中、后期功夫是轻灵的摔手劲势。到了中、后期的轻灵功夫之摔手劲势的时候,就可以自然的做到“用必打犯,而不伤人”的艺境了。
这样认识便可理解“手头不可太远,敌人仅隔寸许,然后撩之方妙。”即粘衣发劲。此“撩”字又有松静自然的意思。如离敌太远,则须以步赶之,以防用手够着打人而犯贪病。明白了撩攻劲力的道理、技法功夫内容的实质,我们再认识撩攻的具体用法内容,就容易理解了。有关具体用法,其曰用法有五,依次阐释之。撩法,可用拳,可用掌、指。
内撩:攻敌人之在里门者。即对手在我两手臂之间者,可用左手由左向右击打;右手由右向左击打,皆为内撩手法。如左右手的搬打法,即属于内撩手法。
外撩,攻敌人之在外门者。即对手在我左右臂外一侧者,皆可用左右手心、手背攻击对手的左右脸面、脖颈。如左右单鞭手法,皆为外撩手法。
上撩,攻敌之高势者。对手攻击我上路脸面,我以善通背、炮拳、高探马等招法,即为上撩手法。
下僚,攻敌之低势。对手以撩阴掌、仙人摘茄、坐盘打攻击我下路,我以劈砸捶势、海底针式胜之,即为下撩手法。
如对手左直拳击我面门而来,我进右步,左手外攉撩其手腕外侧,右手外攉撩对手左臂内侧,进步欺身,左手下回环撩击其下阴、少腹。此乃先左手外撩,复以右手外撩,继而左手内撩击之,是以撩论用的方法,说明撩攻之法具有全面功能作用的特性。
正撩,攻敌之正逢者。奉敌必用撩,如撩物之势,但要手头以内功练得坚实,击之必有效。由此看来以手头击人之法,皆可谓之撩了。这个认识是肯定是正确地。如虎扑势、冲鼻捶、劈锋掌、单双换掌、插喉、腰斩石人、撩阴掌,皆属于攻击对手中锋线的招法。若窄而论之,可知“攻敌正逢者”之“逢”字,应是“锋”字,则成“攻敌正锋者”是名正撩。正撩,乃攻击敌之正中锋线者之谓矣。
至于撩攻五法中的“其到身如何发劲,如何身法、步法,具在经内”,具体的记载论述在《内功合战八门》中,可分拣查明,以备练、用。
五中撩法的论述,又使我们知道了上、下、左、右、中的五门法,即“五行本是五道关,无人把守自遮拦”之意思。虽然后来有“起落钻翻之溅裹钻”;亦有“不钻不翻一寸为先”之论述,皆不出此十二大劲之练用。即“万变不离其宗”之精义。
“十二大劲注解”的内容基本上全部阐释完了。由此可以将《内功经》、《纳卦经》和《十二大劲注解》前后连贯起来。此中论述虽然着眼点不一样,但皆为攻防功夫的体、用立论是共同的;立论在攻防功夫至用的基础上是一致的。理论指导实践,实践验证理论,是《内功真经》这部拳术经典著作的特点。不管是从内功法论述,以《易经》天人合一理法阐述,还是具体的《十二大劲注解》中说明,皆是一个目的:阐明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修炼、建体、至用及攻防功夫艺境升华的理法内容,并告知读者:只有如此按法修炼,必能成为拳门行家里手。有了这个正确地认识,下面再来阐释《神运经》的内容,更富有一定的历史意义,及其指导今人习拳练艺之重要意义。“明体知用”是关键,体不明,则用便不知了,妙论哉!

皂洵

2014-12-23 22:23:43

好东西,赞一个!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今天上网不回帖,回帖就回精华帖!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嘐酬

2015-3-5 13:46:01

收藏了,很不错的内容!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颜子怡

2015-3-10 19:39:11

今天过得很不爽!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精彩评论4

皂洵

2014-12-23 22:23:43

好东西,赞一个!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今天上网不回帖,回帖就回精华帖!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嘐酬

2015-3-5 13:46:01

收藏了,很不错的内容!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颜子怡

2015-3-10 19:39:11

今天过得很不爽!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Nexer提供广泛的专业服务和高度专业化。我们为私人和上市公司提供服务。我们拥有超过35年的经验。
  • 手机触屏版

  • 手机APP

  • 微信公众号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 星点互联设计
  • 苏ICP备15516793号 | 营业执照   |星点互联科技有限公司|鲁ICP备19001237号-21|鲁公网安备 4236902302000354号 QQ|  
点击联系客服

在线时间:8:00-21:00

微信:yituqu520

QQ:1575389080

扫码添加微信好友

Q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