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秘籍 于 2014-12-17 11:12 编辑
意拳正轨
王芗斋
简介:本文是1928年,王芗斋未创立大成拳时,为随他学习形意拳的弟子编写的理论文章,在形意拳古谱的基础上编写而成。姚宗勋先生为此文所作附记中记述了此文辗转流传,最后从新发表的因缘如下。
《意拳正轨》一文,系先生壮年之作,早已散佚,近由香港同好寄至保定,请重加修订者。先生以无暇及此,遂搁置迄今,因传抄之讹,间有错字漏字,余应限于水平,不敢谬为补正,将有待就正与高明。纵观全文,与先生1944年所写《大成拳论》一文中所说未尽相同,与近年之说差距愈显。——姚宗勋
序
技击一道,甚矣哉之难言也。诗言拳勇,礼言角力,皆技击之起源,降至汉代,华佗氏作五禽之戏,亦技击本质。良以当时习者甚少,以至湮没无闻。迨至梁天监中,达摩东来,以讲经授徒之余,兼习锻炼筋骨之术,采禽兽性灵之特长,参以洗髓易筋之法而创意拳,又曰心意拳。徒众精是技者甚多,少林之名亦因之而噪起。岳武穆王复集各家精华,编为五技连拳、散手撩手诸法,称为形意拳。逮及后世,国家宴安,重文轻武之风日盛,又精拳技者复多以好勇斗狠而贾祸,于是士大夫相率走避,致将此含有深奥学理之拳术,不能见重于历世。相沿既久,无可更易,即后世之有道,怀瑾握瑜者,率多埋没于乡村闾里间,不敢以技术著称。此固使后之学者深资悼惜者也。清代晋之太原郡戴氏昆仲精于是技,而独得详传者直隶深县李洛能先生。先生授徒甚众,复获得李老先生之绝技者,厥为同县之郭云深先生,郭先生之教人习形意也,首以站桩为入学初步,从学者多矣,能克承其教者殆不多遘。郭先生亦有非其人不能学,非其人不能传之叹。吾与郭先生同里,有戚谊为长幼行,爱吾聪敏而教之,且于易箦之时犹以绝艺示之,谆谆以重视相嘱。晚近世风不古,学者多好奇异,殊不知真法大道,只在日用平常之间,世人每因其近而忽之,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之说益徵。芗不顾以此而求闻达,无如晚近世风欲趋于卑下,不求实际,徒务虚名,于是牟利之徒,不自学问,抄袭腐败之陈文,强作谋生之利器,满纸荒唐,故入玄虚,忽而海市蜃楼,迹近想像,忽而高山远水,各不相干,使学者手不释卷,如入五里雾中,难误用半点真假。一般无知之士,犹以圣人之道,不可赞仰。呜呼!利人当途,大道何昌,午夜深思,曷胜浩叹。芗虽赋性不敏,而于技击一道,窃焉心喜,既获得亲炙真法大道之指导,每日承其教诲之语言多具有记载之价值者,连缀成册,本利已利人之训,不敢自私,以期同嗜者均沾斯益,非徒以此问世也,是为序。 (中华民国十八年菊月 深县王宇僧)
桩法换劲
欲求技击妙用,须以站桩换劲为根始,所谓使其弱者转为强,拙者化为灵也。若禅学者,始于戒律,精于定慧,证于心源,了悟虚空,穷于极处,然后方可学道。禅功如此,技击犹然。盖初学时桩法颇繁,如降龙桩、伏虎桩、子午桩、三才桩等。兹去繁就简,采取各桩之长,合而为一,名曰浑元桩,利于生劲,便于实搏,精打顾,通气血,学者锻炼旬日,自有效果,亦非笔墨所能表其神妙也。夫桩法之学,最忌身心用力,用力则气滞,气滞则意停,意停则神断,神断则受愚。尤忌扬头折腰,肘腿过于曲直,总以似曲非曲,似直非直为宜,筋络伸展为是。头宜顶,浑身毛孔似松非松,如是则内力外发,弱点换为强劲,自不难得其要领也。
锻炼筋骨
力生于骨,而连于筋,筋长力大,骨重筋灵。筋伸骨要缩,骨灵则劲实。伸筋腕项则浑身之筋络皆开展,头项齿扣,足根含蓄,六心相印,胸背宜圆,则气自然开展,两肱横撑要平,用兜抱开合伸缩劲,两腿用提挟扒缩淌崩拧裹劲,肩撑胯坠,尾闾中正神贯顶,夹脊三关透丸宫,骨重如弓背,筋伸似弓弦,运劲如弦满,发手似放箭,用力如抽丝,两手如撕绵,四腕挺劲力自实,沉气扣齿骨自坚。身象其形,龙墩虎坐、鹰目猿神、猫行马奔、鸡腿蛇身,骨查其劲,挺腰沉气、坐胯提膝、撑截裹坠、粘定化随。若能得此要素,如遇敌时自能随机而动,变化无穷。任敌巨力雄伟汉,运动一指拨千斤。所谓身似平准,腰似车轮,气如火药拳如弹,灵机微动鸟难腾。更以心小胆大,面善心恶,静似书生,动若龙虎,总以虚实无定,变化无踪为准则,自能得其神妙之变幻。故郭云深大先师常云,有形有意都是假,技到无心始见奇,盖即此也。
用 劲
拳术之妙,贵乎有劲,用劲之法,不外刚柔方圆,刚者直竖,柔者灵活,直竖长伸有攻守力,柔者缩短有惊弹力。刚劲形似方。柔劲外方而内圆。伸缩抑扬,长短互用,刚柔相济,有左刚而右柔,有左柔而右刚,有梢节刚而中节柔,亦有时刚时柔虚实变化之妙,半刚半柔运使之精,更有柔退而刚进,刚退而柔进。周身光线不断为枢纽,横撑开放,光线茫茫谓之方,提抱含蓄,中藏生气谓之圆,所谓筋出力而骨生棱,凡出手时,用提顿撑抱兜坠钻裹,顺力逆行,以方作圆,落手时,用含蓄缠绵滔滔不断,以圆作方,盖圆劲能抽提,方劲能转顿,开合若连环。若万缕柔丝百折千回,令人不可捉摸,其玲珑开朗,如骏驹跃涧,偏面矫嘶,神彩丽丽,壮气森森,精神内固,如临大敌,虽剑戟如林,刀斧如山,亦若无人之境,身如强弓硬弩,手如弓满即发之箭,出手恍同蛇吸食,打人犹如震地雷。夫用劲之道,不宜过刚,过刚易折,亦不宜过柔,过柔不进,须以竖劲而侧入,横劲吞吐而旋绕,此种用劲之法,非心领神悟,不易得也。若能操之纯熟则劲自圆而体自方,气自恬而神自能一,学者其勿惰。
求劲之法,慢优于快,缓胜于急,而尤以不用拙力为最妙。盖运动之时,须使全体之关节任其自然,不稍有淤滞之处,骨须灵活,筋须伸展,肉须舒放,血须川流,如井之泉脉然。如是方能有一身之法,一贯之力,而本力亦不外溢。若急急于拳套是舞,徒用暴力以求其迅速之美观,如是则全体之气孔开塞,而于血系之流通亦大有阻碍。观诸用急暴力者,无不努目皱眉,顿足有声,先闭其气,而后用其力,既毕则又长吁一声,叹气一口,殊不知已大伤其元气也,往往有数十年之纯功,而终为门外汉者,目见皆然,岂非用拙力之所致也?亦有用功百日而奏奇效者,可知谬途误人之甚。学者于此求力之法当细斟之,自能有天籁之机,然亦非庸夫所能得之道也。
练 气
夫子养性练气以致治,轩辕练神化气以乐道,达摩参禅,东来传道,始传洗髓易筋之法,而创意拳及龙虎桩,故为技击开山之宗,自古名贤大儒圣人豪杰金刚佛体,未有不养性练气及习技者。庄子云技也,进乎道矣。技虽小道,殊不知学理无穷,凡学此技者,非丰神潇洒而无轻浮狂燥尘俗之气,堪与圣贤名儒雅乐相称者,不足学此技也。夫练气之学以运使为效,以鼻息长呼短吸为功,以川流不息为主旨,以听气净虚为极致。前为食气出入之道,后为贤气升降之途,以后天补先天之术,即周天之转轮。盖周天之学,初作时,以鼻孔引入清气,直入气海,由气海透过尾闾,旋于腰间,盖两肾之本位在于腰,实为先天之第一,犹为诸脏之根源,于是则肾水足矣,然后上升督脉而至丸宫,仍归鼻间,以舌接引肾气而下,则下腹充实,渐渐结丹入田,此即周天之要义,命名周天秘诀,学者勿轻视之。
养 气
养气练气,虽出一气之源,然性命动静之学,有形无形之术各有不同。盖养气之学,不离乎命,神即是性,气即是命,故养气之术须由性命参入。夫性命之道,非言语笔墨所能述其详也,况道本无言,能言者即非道。故孟子云难言而强言之,惟道本无也。无者天地之源,万物之根,人有生死,物有损坏,道乃永存。其大无外,其小无内,视之无形,听之无声,能心意俱忘,即诸妙之圆也。如对境忘境,不耽于六贼之魔,居尘超尘,不落于万缘之化。诚能内观其心,心无其心,外观其形,形无其形;远观其物,物无其物,三昧俱悟,即见虚空,所空欲无,无无亦无,大抵人神好清而心扰之,人心好静而欲乱之,故言神者不离性,气者不离命,若影随形,不爽毫厘。
五行合一
五行者,生克制化之母,亦即万物发源之本也。如世俗之论五行者,则曰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谓之相生,而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谓之相克。此朽腐之论,难近拳理,而亦不知拳术为何物。又曰某拳生某拳,某拳克某拳,此论似亦有理,若以拳理研究之,当两手相接对击时,岂能有暇而及此也?若以目之所见,心再思之,然后出手制之,余实不敢信而然,莫知击而手足已至,尚不敢说能制人,如以脑力所度,心意所思,出手论着,操技论套,是门外汉也,不足与论拳。盖拳术中之所谓五行者,换言之曰金力、木力、水力、火力、土力是也。即浑身之筋骨,坚硬如铁石,其性属金,故曰金力,所谓皮肉如棉,筋骨如钢之意也;四体百骸,无处不有若树木之曲直形,其性属木,故曰木力;身体之行动,如神龙游空,矫蛇游水,犹水之流,行踪无定,活泼随转,其性属水,故曰水力;发手若炸弹之爆烈,忽动如火之烧身,猛烈异常,其性属火,故曰火力;周身元满,墩厚沉实,意若山岳之重,无处不生锋芒,其性属土,故曰土力。凡一事一动皆有如是,包罗天地,弥满六合,塞充乾坤,混含宇宙,性命之学,亦即天地之阴阳也。然欲养气修命,须使心意不动,心为君火,动为相火,君火不动,相火不生,相火不生,气念自平,无念神自清,神清而后心意定。故云一念动时皆是火,万缘寂净方生真,常使气通关节敏,自然精满谷神存。若能有动之动,出于不动,有为之为,出于无为,无为则神归,神归则万物寂,物寂则气泯,气泯则万物无生,合此五种力,此方谓五行合一也。总之,不动时周身一贯之力,动时大小关节无处不有上下前后左右百般之二争力,如是方能得周身之浑元力也。
六 合
六合有内外之分,曰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为内三合;手与足合,肘膝合,肩与胯合,为外三合。又曰筋与骨合,皮与肉合,肺与肾合,为内三合;头与手合,手与身合,身与足合,为外三合。总之,神合、劲合、光线合,全身之法相合谓之合。非形势相对谓之合。甚矣哉,六合之误人也,学者慎之慎之。
歌 诀
歌诀者,拳术中之精粹也。若能参透其意,穷尽其理,自能得道矣。心愈专,意三昧,精愈坚,气愈安,神愈鲜,此学技五大要素。浑噩一身贯,形具切忌散,拳出如流星,变手似闪电。舌卷齿更扣,舌为肉之梢,肉为气之囊,舌卷气降,注于气海,又能接引肾气结入丹田。齿为骨梢,扣则骨坚,头顶如悬磬,头为六阳之首,五关百骸莫不本此,头顶若悬,三关九窍易通,自能白云朝顶,一点灵光顶头悬,此亦禅学之要素也。两目神光耀,精光收缩而能尖锐,鼻息耳凝敛,心目宜内视,以鼻作长呼短吸之功,耳目心作收视反听之用,腰转如滑车,进足如钢钻。提淌裹扒缩,旋滚锉兜拧,动静须有此力。手足指抓力,毛孔如生电,指为筋梢,扣则力自充,周身毛发为血梢,血为气胆,毛孔不睁,毛发不竖,则血不充,血不充则气不振,气不振则力不实,不实则失战斗力矣。
交手经法
人之本性,各有不同,有聪明者,有智慧者,有毅力者恒心者,有沉着精敏者,更有奸猾阴毒者,其性不同,其作为亦因之而异,如技术之击法亦然,具形而出,无形而落,败势而往,发声而来,千变万化,不能尽述。须以功力纯笃,胆气放纵,处处有法,举动藏神,不期然而然,莫之至而至。身动快似马,手动速如风。平时练习,三尺以外七尺以内,如临大敌之象。交手时有若入无人之境。颈要竖起,腰要挺起,下腹要充实,两肱撑起,两腿夹起,自头至足一气相贯。胆怯心虚,不能胜,不能察颜观色者,亦不能取胜。总之,敌不动,我沉静,敌微动,我先至,所谓打顾之要亦其击先者也。不动如书生,动之如龙虎。发动似迅雷,迅雷不及掩耳。然所以能致胜者,皆在动静之间,动静已发而未发之间谓之真动静也。手要灵,足要轻,进退旋转若猫形,身要正,目敛精,手足齐到定要赢。手到步不到,打人不为妙,手到步亦到,打人如拨草。上打咽喉下打阴,左右两肋在中心,拳打丈外不为远,近者只在一寸中。手出如巨炮响,足落似树栽根,眼要毒,手要奸,步踏中门夺敌位,即是神手亦难防。用拳须透爪,用掌要有气,上下意相连,出入以心为主宰,眼手足随之。两足重量,前四后六,用时颠倒互换。夫有定位者步也,无定位者亦步也。如前足进后足随,前后自有定位矣。左右反背如虎搜山,乘势勇犯不可挡,斩拳迎门取中堂,抢上抢下势如虎,鹘落龙潜下鸡场,翻江倒海不须忙。丹凤朝阳势为强,云遮天地日月交,武艺相争见短长。三星对照,四梢会齐,五行俱发,六合弥结、勇往前进,纵横高低,进退反侧,纵则放其力,勇往而不返,横则裹其力,开合而莫挡,高则扬其身,而身若有增长之意。低则缩其身,而身若有钻捉之形。当进则进摧其身,当退则退领其气。至于反身顾后,亦要随,打要远,气要摧。拳似炮、龙折身,发中要绝,随意用,解开其意妙如神。鹞子入林燕抄水,虎捉绵羊抖威风。取胜四梢均要齐,不胜必有怀疑心。声世击西,指南打北,上虚下实,灵机自揣摸。左拳出,右拳至,单手到双手来。拳从心窝去,发向鼻尖前,鼻为中央之土,万物产生之源,冲开中央全体皆糜。两手结合迎面出,自然把定五道关,身如弩弓拳如弹,弦响鸟落见奇鲜,遇敌犹如身着火,打破硬进无遮拦。何为打,何为顾,顾即是打,打即是顾,发手即是处。计谋精,变化巧,动转用精神,心毒为上策,手狠方胜人。何为闪,何为进,进即是闪,闪即是进,不必远求尚美观,只在眼前一寸间,静如处女,动若雷电。肩窝吐劲,气贯掌心,意达指尖前,气发自凡田,按实用力,吐气开声,遇敌来势两相交,风云雷雨一齐到。
龙 法
龙法有六,曰沧海龙吟、云龙五现、青龙探海、乌龙翻江、神龙游空、神龙缩骨。其为物也,能伸能缩,能刚能柔,能升能降,能隐能现,不动如山岳,动之如风云,无穷如天地,充实如太仓,浩气如四海,玄曜如三光,度来势之机会,揣敌人之短长。静以待动,动中处静,以进为退,以退为进,直出而侧入,斜进而竖击。柔去而惊抖,刚来而缠绕。缩骨而出,放劲而落,缩即发也,放亦即缩,甲欲透骨而入髓,发劲意在数尺间。
虎 法
虎法亦有六,曰猛虎出林、怒虎惊啸、猛虎搜山、饿虎摇头、猛虎跳漳。揣其性灵,强而精壮,横冲竖撞、两爪排山,猛进猛退,长扑短用,如剖食,若摇头,犹狸猫之捉鼠,头顶爪抓,鼓荡周身,起手如刚锉,用斩抗横兜顺,落手似勾杆,用劈搂搬撒撑,沉托分拧,伸缩抑扬,头要撞人,手要打人,身要摧人,步要过人,足要踏人,神要逼人,气要袭人。借法容易上法难,还是上法最为先。较技者不可思悟,思悟者寸步难行。宁教一思进,莫教一思退。有意莫带形,带形必不赢。犹生龙活虎,吟啸叱咤,谷应山摇。其壮哉如龙虎之气,临敌毫不虚,安有不胜之理哉?总之,龙虎二法,操无定势,势犹虎奔三千,气若龙飞万里,劲断意不断,意断神犹连。非口授心传,莫能得也,聊述其大意,未克尽详。
意拳正轨
意拳之正轨,不外古势之老三拳与龙虎二气。龙虎二气为技,三拳为击。三拳者,践裹钻也,践拳外刚内柔,有静力,又称挺力,曰虚中,以含蓄待发为用。钻拳外柔内刚,如棉裹铁,有弹力,曰实中,乃被动反击之用。裹拳刚柔相济,有惊力,曰化中,乃自动之用。任敌千差万异,一惊而即败之,所谓得其环中,以应无穷。
拳道中枢(大成拳论)-----王芗斋 著
自志
拳道之大,实为民族精神之需要,学术之国本,人生哲学之基础,社会教育命脉,其使命要在修正人心,抒发感情,改造人理,发挥良能,使学者精明体健利国利群,故不专重技击一端也,若能完成其命,则可谓之拳,否则是异端耳。习异拳如饮鸩毒,其害不可胜言也,余素以己利人为怀,触目痛心,不忍坐视,本四十余年习拳经验,探其真义之所在,参以学理,证以体认,祛其敝发其密,舍短取长,去伪存真,融会贯通,以发扬而光大之,令成一种特殊拳学,而友人多试之甜密,习之愉快,因咸以大成二字为吾拳,欲却之而无从也,听之而已,今夫本拳之所重者,在精神,在意感,在自然力之锻炼,统而言之,使人自与大气相应合,分而言之,以宇宙之原则原理以为本,养成神圆力方,形屈意直,虚实无定,锻成触觉活力之本能,以言其体,则无为不具,以言其用,则有感即应,以视彼一般拳学家尚形式,重方法,讲蛮力者,故不可相提并论也。诚以一般拳家多因注重形式与方法,而演成各种繁冗畸形怪状之拳套,更因讲求蛮力之增进而操各项激烈运动,误传误受,自尚以为得意者,殊不知尽是戕生运动,其神经肢体气管筋肉已受其摧残而至颓废,安能望其完成拳道之使命乎?余虽不敢谓本拳为无上之学,若从现代及过去而论,信他所无而我独有也。学术理应一代高一代,否则当无存在之必要矣!余深信拳学适于神经肢体之锻炼,方因而益智,尤适于筋肉温养血液之滋荣,更使呼吸舒畅肺量加深,而本能之力亦随之渐长,而实现一触即发的功能,至于致力之要,用功之法,统于篇内述之,兹不赘述。但此篇原为同志习拳较易而设,非向世之文者比也,盖因余年已老,大家迫求,只得以留惊鸿爪影于泥雪中寻之,仅将平日所学,拉杂记载,留作参考,将来人手一篇,领会较易,但余素以求知为职志,果有海内贤达,对本拳予以指正,或进而教之,则尤感焉,以一得之愚,得籍他山之攻,而益有进益。日后望从学诸生虚心博访,一方面尽量向唯一方面尽力发挥,倘有心得,希随时共同研究,以求博得精奥,而期福利人群,提高国民体育之水准,实为盼甚,否则毫无价值也。如此提高而不果,是吾辈精神之不逮焉,或智力未符故耳。夫学术本为人类所共有,余亦何人,而敢自秘?所以不揣简陋,努力而成是篇。余不文,对本拳之精微,不能阐发净尽,所望者,仅不过笔录而已,实难形容其底蕴,以详吾胸中之事矣,一偶三反,是在学者,余因授道之诚,情绪之热,遂不免言论之激,失之狂放,知我罪我,笑骂由人。
河北博陵 芗斋王尼宝 志 于太液万字廊
习拳述要
近世操拳学者,多以筋肉之暴露坚硬夸示人前,以为运动家之表现,殊不知此畸形发达之现象既碍卫生,更无他用,最为生理家忌禁,毫无运动之价值也。近年以来,余于报端曾一再指摘其非,虽有一般明理之士咸表同情,而大都仍是庸俗愚昧忍心害理,尤其信口诋人,此真不齿,故终不免有诸多衔怨者,大凡从来独抱绝学为人类谋福利者,与忠诚之士和聪明绝顶者,社会从来鲜有谅解,水准之低,概可想见。余为拳道之永久计,实在不敢顾其私,希海内贤达其谅鉴之。
按拳道之由来,原系采禽兽搏斗之长,象其形,会其意,逐渐演进,合精神假借一切法则,始汇成斯技。奈近代拳家,形都不似,更何有益于精神与意感乎?然亦有云“用力则滞,用意则灵"之论,询其所以,则又瞠然莫辨,用力则筋肉滞而百骸不灵,且不卫生,此故然矣,然在技击方面言之,用力则是力穷,用法则是术罄,凡有方法,便是局部,便是后天之人造,非本能之学也。而精神便不能统一,用力亦不笃。更不能假以宇宙之力之呼应,其精神已受其范围之所限,动作似裹足不前矣,且用力乃是抵抗之变象,抵抗是由畏敌击出而起。如此岂非接受对方之击,则又安得不为人击中乎?用力之害,诚大矣哉。要知用力用意乃同出一气之源,互根为之,用意即是用力,意即力也。然非筋肉松和,永不能得伸缩自如遒放致用之活力也。既不能有自然之活力,其养生与应用,吾不知其由何可以得,要知意自形生,力随意转,意为力之帅,力为意之军。所谓意紧力松,筋肉空灵,毛发飞涨,力生锋棱,非此不能得意中力之自然天趣。本拳在20年前,曾一度有“意拳”之名,举意字以概精神,盖即本拳重意感与精神之义也。原期唤醒同人,使之顾名思义,觉悟其非而正鹄是趋,孰知一般拳家各怀私见,积重难返,多不肯平心静气,舍短取长,研讨是非所在,情甘抱残守阙,奈何奈何。遂致余愿无由得偿,吁可慨也。余之智力之所及,绝不甘随波逐流,使我拳道真义,永坠沉沦,且尤不时大声疾呼,冀以振其麻痹而发猛醒,此又区区之志,不能自已者也。
论信条与规守
拳学一道,不仅锻炼肢体,尚有重要深意存焉。就传统而言,首重德性,其应遵守之信条,如尊师敬长,重亲孝长,信义仁爱等,皆是也。此外更需要侠骨佛心之热诚,舍已从人之蓄志,苟不具备,则不得谓拳家之上选。至于浑厚深沉之气概,坚忍果决之精神,抒发人类(道)之情感,敏捷英勇之资质,尤为学者所必备之根本要件,否则恐难得传,即使传之,则亦难能得其神髓矣。故先辈每于传人之际,必要再三审慎行之者,盖因人材难得,不肯轻录门墙,至其传授之程序,率皆先以四容五要为本。如头直、目正、神庄、声静,再以恭慎意切和五字诀示之,兹将五字诀歌列后,以示其意。
习拳即入门 首要遵师亲 尚友需重义 武德更谨遵
动则如龙虎 静尤古佛心 举心宜恭慎 如同会大宾
恭则神不散 慎如深渊临 假借无穷意 精满浑元身
虚无求实切 不失中和均 力感如透电 所学与日深
运声由内转 音韵似龙吟 恭慎意切和 五字秘诀分
见性明理后 反向身外寻 莫被法理拘 更勿终学人
论单双重与不着象
以拳道之原理论,勿论平时练习抑在技击之中,须保持全身之均整,使之毫不偏倚,凡有些微不平衡,即为形着象力亦破体也,盖神、形、力、意皆不许有着象,一着象便是片面,既不卫生且易为人所乘,学者宜谨记之。夫均衡非呆板也,稍板则易犯双重之病,然亦不许过灵,过灵则易趋于华而不实也。须要具体舒放屈折含蓄,如发力时,亦不许断续,所谓力不亡者也。盖双重非指两足部位而言,头手肩肘膝胯以及大小关节,即一点细微之力都有单双松紧虚实轻重之分别,今之拳家大都由片面之单重走向绝对之双重,更由绝对之双重而趋于僵死之途。甚矣单双重之学,愈久而愈淹也。就以今之各家拳谱论,亦都根本失当,况其作者尽是露形犯规而大破其体者,所有姿势诚荒天下之唐,麻世人之肉矣,愈习之则愈去拳道之门径而远甚。一着象而成死板,不着象散乱无章,纵然身遇单重之妙,因无能领略,此亦无异于双重也,非弄到不自然,不舒服、百骸失正而为止,是以不得不走入刻板方法之途径,永无随机而动,变化无方,更无发挥良能之日矣。噫,亦诚可怜之甚也。至于神与意之不着象,乃非应用触觉良能之活力,不足以证明之,比如双方决斗,利害当前,间不容发,已接未触之时,尚不知应用者为何,解决之后,复不知适间所用者为何,所谓不期然而然,莫知至而至,又谓极中致和本能力之自动良机者也。
抽象虚实有无体认
习拳入手之法非只一端,而其结晶之妙,则全在于神形意力之运用互为一致。此种运用都视之无形、听之无声、无体亦无形象。就以有形而论,其势如空中之旗,飘摆无定,惟风力是应,即所谓与大气之应合;又如浪中之鱼,起伏无定方,纵横往还以听其触,只有一片相机而动应感而发和虚灵守默之含蓄精神,要在以虚无而度其有,亦以有处而揣其无,诚与老庄佛释无为而有为,万法皆空即为实象,一切学理多称谨似。又如作画,各以俏逸之笔,孤行天壤,堪并论也。其机其趣完成在于无形神似之间,度其意可以求之,所以习时有对镜操作之戒者,恐一求形似,则内虚而神败矣。习时须假定三尺之外七尺之内四周如有大刀阔斧之巨敌与猛兽毒蛇蜿蜒而来,其共存生之情景,须当以大无畏之精神而应付之,以求虚中之实也。如一旦大敌林立,在我如入无人之境以周旋之,则为实中求虚。要在平日操存体认涵蓄修养,总之都是从抽象中得来,所谓神意足不求形骸似,更不许存有对象而解脱一切者是也。切记习时要慢而神宜速,手不空出,意不空回,即些微细小之点力动作亦须具体无微而不应,内外相连,虚实相需而为一贯,须无时无处不含有应付技击之感(本能),倘一求速,则一切经过之路径滑然而过,再由何而得其体认之作用乎?是故初学时须以站桩为基础,渐渐体会而后行,总之,须有神形意力成为一贯,亦须四心相合(顶心、本心、手心、脚心),神经统一,一动无不动,亦更无微而不合,四肢百骸悉在其中,不执着不停断,再与大气之呼应,各点力之松紧互以为用,庶乎可矣。离开己身无物可求,执着己身永无是处。旨哉斯言,细心体会,自不难窥拳道之堂奥矣。
试力
以上的基本练习,既有相当基础之后,一切良能之发展,当日益增强,则应继续学试力工作,体认各项力量之神情,以期真实效用。此项练习为拳中之最重要,最困难之一部分工作。盖试力为得力之由,力由试而得之,更由知,始能得其所以用。习时须使身体均整,筋肉空灵,思具体毛孔无根不有穿堂风往还之感,然骨骼毛发都要支撑遒放,争敛互为,初(动)愈微而神愈全,慢优于快,缓胜于急,欲行而又止,欲止而又行,更有行乎不得不止,止乎不得不行之意,以体认全体之意力圆满否,其意力能随时随地应感而出发否,全身能与宇宙之力起感应合否,假借之力果能成为事实否。欲与宇宙力起应合,须先与大气发生感觉,感觉之后渐渐呼应,再试气波之松紧与地心争力作用,习时须体会空气阻力何似,我即用与阻力相等之量与之应合,于是所用之力自然无过亦无不及,初试以手行之,逐渐以全体行之,能认识此种力良能渐发,操之有恒,自有不可思议之妙,而各项力量亦不难入手而得,至于意不使断,灵不使散,浑噩一体,动微触牵,全身上下左右前后不忘不失,非达到舒适得力,奇趣横生之境地不足曰得拳之妙也。所试各力,名称甚繁,如蓄力、弹力、惊力、开合力以及重速、定中缠绵、撑抱惰性、三角螺旋,杠杆轴轮、滑车斜面等种切力量,亦自然由试力而得之(知)。盖全体关节无微不含屈势,同时亦无节不含放纵与开展,所谓遒放互为,固无节不成钝三角形,且无平面积,尤无固定之三角形(不过与器械之名同而法异),盖拳中之力,都是精神方面体认而得之(知)。形则微矣。表面观之,形似不动,而三角之螺旋实自轮旋不定,错综不已,要知有形则力散,无形则神聚,非自身领略之后不能知也。盖螺旋力,以余之体认观之,非由三角力不得产生者也。而所有一切力量,都是筋肉动荡与精神假想相互而为,皆有密切联带之关系,若分而言之,则又走入方法之门,成为片面耳。所以非口传心授,未易有得,更非毫端所能形容,故不必详述也。
总之一切力量都是精神之集结紧密,内外含蓄一致而为用,若单独而论,则成为有形破体机械之拳道,非精神意义之拳也。余据四十余年体会操存之经验,倍感各项力量都由浑元扩大、空洞无我产生而来,然浑元空洞亦都由细微之棱角渐渐体会,方能有得。是以吾又感天地间一切学术,无不感矛盾同时亦感无一不是圆融,统一矛盾,始能贯通,方可利用其分工合作,否则不易明理。至于用力之法,浑噩之要,绝不在形式之好坏,尤不在姿势之繁简,要在精神支配之大意和意念之领导与全体内外之工作如何。动作时,在形式方面不论单出、双回、齐出、独进、横走、竖撞、正斜互争、浑身之节、点、面、线、一切法则无微不有先后,轻重、松紧之别,但须形不外露,力不出尖,亦无断续,更不许有轻重方向之感,不论试力或发力,须保持身体松和,发力含蓄而有听力,以待其触。神宜内敛,骨宜藏棱,要在人外三尺以内,似有一层罗网保护,而包罗之内,尽如刀叉勾错并蓄,有万弓待发之势,然都在毛发筋肉伸缩拨转,全身内外无微不有滚珠起棱之感,他如虚无假借种种无穷之力,言之太繁,故不具论,学者神而明之。以上各力果身得后,切莫以为习拳之道已毕于此,不过仅得些资本而已,而始有学拳之可能性,若动则即能松紧紧松勿过正,实虚虚实得中平,枢中诀要,则又非久经大敌,实作通家不易得也。然则须绝顶天资,过人气度,尤须功力笃纯,方可逐渐得不加思索,不烦拟意,不期然而然,莫知至而至,本能触觉之活力也。具体极细微之点力,亦须切忌无的放矢之动作。然又非做到全体无的放矢而不可,否则难能得其妙。
试声
试声为补助试力细微所不及,其效力在运用声波鼓荡全体之细胞工作,其原意不在威吓,而闻之者则起猝然惊恐之感,实因其声力并发,与徒作喊声意在威吓者不同,试声口内之气不得外吐,乃运用声由内转功夫,初试求有声,渐从有声而变无声,盖人之声各异,惟试声之声,世人皆同。其声如幽谷撞钟之声,似老辈云:试声如黄钟大吕之本,非笔墨毫端可以形容,须使学者观其神,度其理,闻其声,揣其意,然后以试其声之情态,方能有得。
自卫
自卫即技击之谓也。须知大动不如小动,小动不如不动,要知不动才是生生不已之动。比如机械之轮或儿童之捻转儿,快到极处,似乎不动。如观之已动,则是将不动,是无力之表现矣。所谓不动之动速于动,极速之动犹不动,一动一静,互根为用。其运用之妙,多在于神经支配、意念领导与呼吸之弹力、枢纽之稳固、路线之转移、重心之变化。以上诸法,若能用之得机适当,则技击之基础备矣。亦须在平日养成随时随地一举手一抬足皆含有应机而发之准备,要在虚灵含蓄中意感无穷,方是贵也。然在学者于打法一道,难无足深究,亦似有需要必经之过程,如对方呆板紧滞,且时刻表现其重心路线部位之所在,则无足论。倘动作迅速身无定位而活若猿猴,更不必曰各项力之具备者,就以其运动之速,则亦非一般所能应付,故平日对于打法亦应加以研究。习时首先锻炼下腹充实,臀部力稳,头、手、肩、肘、胯、膝、足,各有打法。至于提打、钩打、按打、挂打、锯打、钻打、搓打、拂打、叠打、错打、裹打、践打、截打、堵打、摧打、拨打、滚力打、支力打、滑力打、粘力打、圈步打、引步打、进步打、退步打、顺步打、横步打、整步打、半步打、斜面正打、正面斜打、具体之片面打、局部之整体打、上下卷打、左右领打、内外领打、前后旋打、力断意不断,意断神又连,动静已发未发之机和一切暗示打法,虽系局部,若非实地练习,亦不易得。然终是下乘功夫,如聪明智慧者则无须习此。
技击桩法
技击桩与基本桩,神形稍异,然仍依原则为本,步如八字形,亦名丁八步,又为半丁半八之弓箭步也。两足重量前三后七,两臂撑抱之力内七外三,何时发力,力始平均,平衡之后,仍须如枪炮之弹簧,伸缩不断之意,两手足应变之距离,长不过尺,短不逾寸,前后左右,互换无穷,操之愈熟,愈感其妙。至于松紧沉实之利用,柔静惊弹之揣摩,路径之远近,间架之配备,发力之虚实,宇宙之力波以及利用时间之机会,然后逐渐研讨,拳学之整个问题,在平时须假定虎豹当前,蓄势对搏力争生存之境况,此技击入手之初不二法门,亦为最初之法则。兹再申述神、意、力三者之运用于后:
神意之运用:技击之站桩,要在具体空灵均整、精神饱满,神犹雾豹,意若灵犀,具有烈马奔放,神龙嘶噬之势。头顶项竖,顶心按缩,周身鼓舞,四外牵连,足趾抓地,双膝撑拨力向上提,足跟微起,有如巨风卷树,思有拔地欲飞,拧摆横摇之势,而具体则有撑裹竖涨、毛发如戟之力,上下枢纽曲折,百绕重线,自乘其抽拨之力,要与天地相争,肩撑肘横,裹卷回还,拨旋无已,上兜下坠,推抱互为,永不失平衡均整之力。指端斜插,左右钩拧,外翻内裹,有推动山岳地球之感,筋肉含力,骨节生棱,具体收敛,要知思动含蓄吞吐,有横滚推错兜卷之力,毛发森立,背竖腰直,小腹常圆,胸部微收,动则如怒虎搜山,山林欲崩之状,全体若灵蛇惊变之态,亦犹似火烧身之急,更有蛰龙振电直飞之神气,尤感筋肉激荡,力如火药手如弹,神机微动雀难飞,颇似有神助之勇焉。故凡遇之物,则神意一交,如网天罗,无物能逃,如雷霆之鼓舞,鳞甲雪霜之肃草木,且其发动之神速,更无物可以喻之,是以余此种神意运动,命名之曰“超速运动”。言其速`度之快,超出一切速度之上也,以上所言。多系抽象,而精神方面须切实为之,以免流入虚幻。
力之运用:神意之外,力之运用更为切要,且系良能之力,此非面力也。惟大部分须试力尚求之,习时须无`有节段面积之偏倚而求力量之均整,继由点力之均整,揣摩虚实之偏倚,复由偏倚之松紧以试发力之适当,更由适当之发力,利用神光离合之旋绕与波浪弹力之锋棱,再以浑身毛发有出寻问路之状,而期一触即发之功能。有时时准备技击之要点,万不可无的放矢,见虚不击击实处,要知实处正是虚,虚实转移枢纽处,若非经历,永不知混击蛰打亦有益,须看对手他是谁,正面微转即斜面,斜面迎击正可推,勤习勿懈力搜求,静谨意切静揣思。
肌肉含劲力,神存骨起棱。风云吐华月,豪气贯长虹。
诗中所说“挥浪”“游龙”“白鹤”“惊蛇”皆拳式也。然此拳式的舞蹈,亦即所谓“健舞”或“武舞”。在隋唐时代健舞甚为盛行,为当时之养生术与技击之法。不仅武夫操之,即使文人学士亦多习之,后多失传。近世拳学家黄慕樵先生本多年参拳之体会,并揣敦煌唐人壁画之中人物与陶俑之舞姿,始将健舞之几个姿式仿出,北伐之际,我南游至淮南,得遇黄慕樵先生,遂得其传,乃约略得其健舞之真意,我不敢私其秘,曾再传于从我习拳者,然其中能得健舞之妙者仅十余人耳。
习健舞之先决条件则须达于四如境界,即能整体如铸、身如灌铅、肌肉如一、毛发如戟,否则难出舞相。舞起来岂不是摇摆四肢而已。我过去尝谓:劲营自体内,力奋形骸外。持桩而达于四如境界则内劲具矣。然如何将此种内劲爆发出来而成外力,以收技击之效应,四形则为最适当之形式也。
四形舞法乃系依“形曲力直”之法则。习时须永设一假想之敌,对之蓄势搏斗。手指腕拧,指弯爪摄,不论手起舞或单或双,指端永远指向对方口鼻,须用最大能力控制对方之中线,给敌造成威胁。控制对方中线亦即保持住已方之中线不受侵犯矣。不仅掌之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皆指敌,既拇指亦须弯曲蓄势与其它四指同指一方向。此种掌法与所谓内功拳如太极拳,外功拳如少林之掌法根本不相同,此即手指爪摄之意也。欲手指爪摄则腕不许上拱、不许下塌、不拱不塌故运行时必拧腕始能圆活制敌。具有钩、错、敛、抗之妙。十指不许僵直,皆须曲蓄;指要分、掌要凹,如果运行时指端可有透电之感,此即指弯腕拧之妙也。两臂运行时永不许失去裹、卷、撑、抱之力,桩内蚊蝇不落。双足进退永不许失去刀、叉、分、刺之能,步法寸步不让。肩要撑、肘要横,两臂始有裹、卷、撑、抱之力。裆要坐,膝要纵(横),坐裆纵膝始有力,方有刀、叉、分、刺之能。与对方交接我无执令彼亦无执,其决窍要在肩胯之扭错。而肩胯之灵活扭错又须以腰脊为动力,故习时腰脊须摇旋如轴,如是始能以无执而破有执也。双足运行觉如在泥雪中求动,两足重量三七互换。脚无定位,身无定势,或以后步作前步,或以前步作后步,前后交替,虚实互演,以步法夺敌之位。运行起来身随意走,手底留痕,觉全身如与物遇,三尖协调,四心相印。若快,快不许飘浮,若慢,慢不许呆像(相)。
力之爆发皆在一瞬间。此时如襟人,心毒为上策,力由意发之故也。手狠方克敌,法随意生之故也。故习时每一动作皆需假借,无假借之动作身体力不笃。习时周身永不许失去体整如铸、身如铅灌、肌肉如一、毛发如戟之感。所谓意不使断、灵不使散、浑噩一致、不忘不失也。如是,舞起来始有天趣横生之境界。生理作用于心理,此即健舞之养生意义也。由此看来,意拳之真功夫非自动中得来,须于不动中求之。故曰:“不动之动方乃生生不已之动也”。
练习四形是对内劲的一种定向训练,使之能随时随地爆发为外力以及技击应付效用,故习进只求舒适与否,不求姿式好坏美观与否。但姿式确是形之代表,故需求姿式正确,即不违反生理运动力学之规律也。若动则能循力学之规律且不失四如之境界,其大动正确小动亦正确,否则均不正确。
习时还须并善于运用人体外力与内劲之间的对立统一规律。人体外力有四种:人体重力,即重力位能向重力动能之转化,此即所谓之“与地心争力”;地面支撑与支撑反作用力,此我所说:“拔地欲飞”;空气阻力,此我所谓之“与大气呼应”;技击时对方之作用力,此我所谓之“假借之力”。这些力我总名之曰“宇宙争力”。人体内力即是处于四如状态之整体肌肉拉力,此即我谓之“浑元争力”。膈膜动力,此我所谓之“呼吸弹力”亦为人体内劲之一种。欲收技击之真实效用,须使浑元争力与宇宙力相合拍,其作用之妙皆在于呼吸弹力也。故曰:“吐纳灵源合宇宙”“喊声叱咤走风云”。因此只要横膈膜一发紧即错误,故学者宜慎之。
挥浪
此式仍依“形曲力直”之法则,仍须不失四如之境界。其具体则为运用伸、缩、抑、扬、沉、托、提纵之力。盖人体站立时两足不动,而躯体与两臂同时作上下方向相反之波状运动。即双臂同时向上扬提而躯体却往下沉坐,双臂向下抑探而躯体却向上伸长,亦即上下对拔位长,此时人体重位能即转化成重力动能,全身即有一种波浪力,谓之“重力波”。此种重力波正是技击之所需也。同时上下对拔拉长荡起纵波力,借双臂左右圆撑之势,使纵波之中夹带横波,如是始有挥浪之舞姿。运行时,双臂一前一后。若左手在前,则出左足,若右手在前则出右足。双臂与躯体配合,上下伸缩抑扬对拔拉长,双手走一椭圆形轨道。左右进退互换无穷。此式之形象犹如龟之游出水面,欲浮而又沉,时常地浮而挟浪扬波于水面,故此形又名神龟出水。
游龙
此式仍须依“形曲力直”之法则,仍须不失四如之境界,然具体则系运用提、按、抚、横、分、闭、开、合之力,此式之运行与挥浪同,仍需利用重力波以发提、按、抚、横、分、闭、开、合之力。双臂与躯体配合上下对拔拉长。所不同者在于双臂在躯体之两前以提按开合之势走椭圆形轨道。须以纵波出提按之力,以横波出开合之势。纵横高低进退互用。其形象若一龙游苍海,龙即是浪,浪即是龙,龙行浪动,浪动龙行。
挥浪、游龙二式皆系利用重力波以收技击之效应。故用时需掌握力波之松紧。松以蓄劲,紧以发力,松紧紧松无波不浪。波浪主要需有弹力,此种弹力遇物即须爆发为炸力,此即意拳之蓄弹惊炸也。
习挥浪游龙二式,又须有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之身,对方高来我则高以行之,使有凌空失重,高不可攀之感。对方低来我则低以行之,使有如临深渊摇摇欲坠愈陷愈深之感,此即高则扬其身,低则缩其身之法也。
白鹤
此式仍依“形曲力直”之法则,仍须不失四如之境界。然具体则系运用搂、劈、钻、刺、翻、扬、裹、拧之力。盖我之整体任一曲蓄部位,当其作用于敌体之某一部位而受阻,或当敌体之某一部位作用于此处,即将发生变形时,我之此一曲蓄部位即产生一种阻力,阻止变形这弹性力,即爆发之为炸力。此种爆发之炸力正是技击之所需,此即我所谓之“蓄弹惊炸”。必须知在我曲蓄部位伸缩自如之限度内,弹性力与我曲蓄部位之伸展量(或回缩量)成正比。故练习此形时两臂运行之幅度应大些,以增强爆发力之直射强度。
运行时两臂交替自外向内画弧。若高,指端不过顶,若低,指端不过脐,设左臂先起则出左足,右臂先起则出右足。划弧时,两手臂须有搂、劈、钻、刺、翻、扬、裹、拧之力,习时需根据不同之假想、假借,我手臂曲蓄部位所产生之弹性力或翻扬、或裹拧、或搂劈、或拉钻刺爆发为炸力。此式之妙还在于起脚制敌。若左臂先起的则左脚用劲横起横落。起须不高于自己实脚之膝,落时不超于敌胸,提膝、脚落劲发于手,力出应为一声,此种落脚之势并非踢、蹬、踹、踩、实为顿也。只运用爆发力两臂交替连用,双足一齐互用,其形象颇似白鹤突围拔地欲飞也。意拳之“三拳一脚”即从此式化出。
惊蛇
此式仍依“形曲力直”之法则,仍须不失四如之境界,然具体则运用起、顿、吞、吐、撑、抱、悠、扬之力。此式之运行与白鹤同,仍需利用曲蓄部位所出之弹性力而发起、顿、吞、吐、撑、抱、悠、扬之力。运行时若出左足则起左臂,自内向外划弧,同时右臂在左臂下自外向内划弧。进右足,右臂向外划弧,同时左臂在右臂下划弧。运行时根据不同之假想、候借,我叫曲蓄之弹性力可以起、顿、吞、吐之形式爆发为炸力,亦为撑、抱、悠、扬之形式爆发为炸力。前后左右互换无穷,其形象宛似惊蛇乍走,左右迂回刀光闪。所谓三拳(钻、裹、践)、三棍(肩头棍、胸前棍、脑后棍)皆从此式中化出,厉害无比也。
白鹤、惊蛇二式皆系利弹性以得技击之效应。故习时需掌握回缩量与伸展量,回以蓄劲,伸以发力。将欲伸之,则必回之;将欲回之,则必伸之;回伸须致遍体似弹簧。此种弹力遇物即须爆发为炸力。故白鹤惊蛇二式亦系蓄弹惊炸之运用也。
习白鹤惊蛇二式又须知白鹤能制横,惊蛇可夹纵。对方齐出,我则裹其力,使之旋转而拔根;对方独进,我则放其势,令彼力尽而前俯。此即横则裹其力,纵则放其势之法也。
论意拳之哲理根据
关于意拳之哲理根据,我不想多用笔墨,只以哲学命题之形式提出,彼此对照,自不难看出意拳之真正面貌也。
一、庄子曰“物物者非物”。意即使物质成为物质,并非物质。意拳主张一切力量都是精神之集合。亦可谓力者非力也。换言之,使力成为力者并非力,乃精神也、意念也。此即意拳所以名为意拳之实质所在。
二、老子曰:“无为而无不为”。意拳则主张“有为之为出于无为”,“不动之动乃生生不已之动”。所谓“无为”与“不动”意拳则为桩功,所谓“有为”与“动”则为试力与发力。意拳重视桩功,故亦系“无为”之义。昔日有人赠意拳是“古道家之静功”,此非贬词也。
三、老子曰“反者道之动”。意拳则主张“力生有两,两则能一”,即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之对立统一。所谓“矛盾错综须统一也”。
四佛门禅宗有云:“万法皆空,即为实象”,又云:“不思善,不思恶,还我父母未生时之面目来。”父母未生时之面目即“空也、无也”。意拳则主张“各项力量都由浑元扩大空洞无我产生出来。”因此教人“虚无求切实,运用在虚空”。
五、禅宗又云:“无法无执”。意拳则又主张“一法不立,无执破执”。技击时“我无执令对方亦无执”。不仅抗劲用力为有执,使用招术方法亦有执。以无执破有执,破执而无执也。
六、明氏学者王守仁提出:“致良知”之说,意拳则主张“发挥良能”之论。王守仁说:“实如水流湿,火就燥。”其势然也。
论拳套与方法
拳之深邃本无穷尽,纵学者颖悟绝世,更要具笃信力行之精神,终身习行,亦难究其极,而拳套与方法,所谓人造之拳架子是也。自满清三百年来,为一般门外汉当差表演而用,即拳混子谋生之工具。果欲研拳者,则又何暇而习此?非但毫无用处,且于神经、肢体、脑力诸多妨碍,戕害具体一切良能,故习此者鲜有智识,而于应用尤不合适,且害处极多,笔难书罄,对于拳之使命,卫生原则相距太远,则根本不谈,对于较技,设不用方法拳套,而蛮干混击或不致败,倘或用之,则必败无疑。至谓五行生克之论,则尤妄甚。在决斗胜负一瞬之间,何暇思考?若以目之所见,一再思察,然后出手以应敌,鲜有不败者。生克之论,吾恐三尺孩童亦难尽信,夫谁信之?可询之于决赛过者,自知吾言非谬也。见汉书洪范五行识,乃指政治、人民需要、开发金、木、水、火、土应用而言,后一般不学无识之辈,滥加采用,妄为伪造,致演为世之所谓五行生克之伦,此不过为江湖之流信口云云而已,岂学者可以读此乎。盖拳套一项,大都知系人伪造,然招势方法又何尝不是人所伪为?皆非拳之原则发挥本能之学也。纵有纯笃功夫信专之坚忍恒心毅力而为,然亦终归是舍精华而就糟粕者也。要知拳学根本无法,亦可云无微不法,一有方法,精神便不一致,力亦不笃,动作散慢不果速,一切不能统一,更有背于良能。所谓法者,乃原理原则之法,非枝节片面之刻板方法而为法,习枝节之法,犹之乎庸医然也,所学者都是备妥方法药方,以待患者,而患者须按方患病,否则无所施其技矣。凡以拳套方法而为拳,是不啻以蛇神牛鬼之说而乱大道,皆拳道之罪人也。叹今之学者,纵有精研之志,苦无可经之门,故余不顾一切,誓必道破其非。夫拳套方法既属毫无用途而且有害,何传者习者尚不乏人者,何也?概因此中人大都智识薄弱,故多好奇喜异,即告之以真,彼亦难悟,悟亦难行,盖习之者咸以拳套方法,籍以眩人而夸世,而传之者更以拳套方法以欺人,但犹籍此以消磨时间而便于谋生,况根本不识拳为何物者?故相率以己误遗误,永无止境,诚可怜可哭亦可气也。噫,岂仅拳之一道,吾感一切学术,大都亦是畸形发展,余实不忍目睹同类走入迷途之浩劫而不救,故不惜本我多年的体认之经验,所得所知,反复申论,以正其妄,而期唤醒同胞,勿复执迷不悟也。大凡天地间之高深学术,皆形简而意繁,而形势复杂者绝少精义,固不仅拳道然也。愿同志三思之。
论拳与器械之关系
古云:“拳成兵器就,莫专习刀枪”。若能获得拳中之真理,复对各项力之内能与节段面积之屈折,长短、斜正之虚实、三段九节之功用、路线高低之方向和接触时间之火候,果能意领神会,则无论刀枪剑棍种种兵器稍加指点,俱无不精,即偶遇从无见闻之兵器,且执于使用该兵器专家之手,彼亦不敌,何则比如工程师比小炉匠、医博士比护士、根本无比例之可似也。
论点穴
点穴之说世人都以为奇,有云点穴道者,有云时间者,其种种纷论不已,闻之令人生厌呕吐,所论皆非也。盖双方较技,势均力敌,不必曰固定之穴不易击中,即不论何处击中均很难,如仅以其穴之可点,再加以时间之校对,则早已为对方击破矣。总之若无拳术之根本能力,纵使其任意戳点亦无所施其技,即幸而点中,亦无效果,若已得拳中之真实理力,则无论两肋前胸之某一部位,一被击中立能致死。非有意点穴,而所至之处则无不是穴,若仅学某处是穴、某时可点,其道不愈疏远乎?
天赋与学术之别
世人常云,某甲身高八尺,力逾千斤,其勇不可挡。要知身长八尺,力逾千斤,只可谓得天独厚,不得以代表拳学也。又云某一拳击断巨磨石,单掌劈碎八块砖及前纵一丈,后跃八飞,果能如此,仅不过愚人局部功夫耳,则必将走入废人途径,此且不谈,然都不得以拳道目之,以上所谈,世为都以为特殊奇士,若与通家遇,则毫无能为,至论飞檐走壁,剑侠之说,此皆小说家梦想假造,只可付之一笑,如开石头,过刀枪,乃江湖中所谓吃托之流,此下而又下不值一道。
解除神秘
每有天资低而学识浅者,其为人忠诚,然已承师教,且有深造,独专绝大纯笃之功夫,虽系局部,但多不及听其言论之玄妙,观其效用之功能,识别浅者,即以为人莫能此,便以为神秘视之,殊不知神秘之说,根本荒谬,概由智识薄弱鉴别力浅及体认未精而起,即或偶尔侥幸,得到拳道真义,奈无能领略而漠然放过,所以每以理趣深者,辄起一种神秘思想,若夫习之深,见广闻多,有所遇,自然豁然洞悉,而不疑有他,凡事皆然,岂独拳学哉?
知行解释
学术一道,要在知而能行,行亦能知,否则终不免自欺欺人,妄语丛丛,言之多无边际,知行二字,名虽简易,实则繁难,世云有谓知难行易者,更有谓知虽难而行尤不易与知行合一及事之本无难易,以上所谈,各具有理,然究属笼统且多片面,不能使人彻底明了。余以为凡对一门学问有深刻之功夫,亦有相当效果,而因知识所限,不能道其所以然者,皆可云知难行易,如识鉴功深,知虽易而行亦难,若有识别而无功力,则可谓知易行难,倘无功力又乏智识,则知行二字两不可能。学术本无止境,其有若干知或有若干行,行到如何地步,知到怎样程度方为真知真行?则余实不敢加论定,然应以能知者即能行,能行者亦能知,始可谓知行一致,非由真知永无真行之一日,亦非由真行弗兑有真知之时也。诚以相需而相成不二真理,学术皆然,武道尤甚。盖因此道中须时刻兑现双方相遇,无暇思考,更不容老生常谈。夫学术一道,首要明理,更须切实用功,若不首先明理,不知用功切要之所在,易于走入岐途,功夫愈深残害愈烈,不论读书写字任何艺术,往往在幼时多以为可造,岂知年长功深,名满天下者,反而不堪造就矣,此比比皆是。盖因师法不良,用功不细心,追求表面,人学亦学,人云亦云,所谓盲从者是也。若习而不果,则亦永无体认之可言。茫然一生,毫无实际,且易起神秘思想,终不得望见门墙,由是而罄其所学,以致终无体认也,哀哉!须知巧者不过习者之门,文曰:子孙虽愚读书不可免,亦要明理,更要实践,表里内外,互相佐之,否则终难入轨。
意拳论——桩功与四形
王芗斋
前 言
站桩是意拳的基本功。持桩之法有行站坐卧之分,持桩之目的是为了培育内劲。内劲培育至何种程度始为有得,须有其检验依据。本文即拟将持桩之效果,以扼要论述,供同好参考。
内劲需能爆发为外力,始能收到练拳之真实益处。善拳者,力之奋也。四形为内劲爆发为外力之最适当的形式,故在论述持桩效果同时,文中亦将四形加以简单说明。
意拳为一种特殊拳学。既谓之学,自应有其理论根据。关于力学理论根据,我曾在别处有所论述,此处兹不赘述。欲使学者明了意拳之学术渊源,对其哲理之依据似有加以论述之必要。
此文原系《意拳论》之一部分。当时欲试从我习拳诸生是否确有真实体识,故在出示《意拳论》时将这一部分抽出,非我自私,实不愿嚼饭混人。知我者谓我心虑,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王芗斋
一九五九年冬于天津寓所
第一章 论桩功之境界
持桩需经三种境界,体认有得,方为功夫。所谓境界,即持桩时所有之心理状态与生理状态也。盖心理作用于生理,生理作用于心理,交相辉映也。
清末学者王国维先生尝谓:凡成事者皆须经历三种境界,一曰:“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二曰:“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三曰:“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习拳亦应如是。
桩功之第一境界,从心理上讲,谓之不悔。学者需坚信不疑,有百牛挽之不动决心。从生理上讲,坚持百日即有感觉。坚持三、四年,即觉四肢膨胀,手足发热,有灌铅之感。四肢阴面有感觉较易且快,其阳面有感觉则较难且慢。四肢之阴阳面皆须有灌铅膨胀之感。方为有得,臻此境界始可学功。
桩功之第二境界,从心理上讲谓之望尽天涯路。此际须信天下拳道之妙,唯我自尔独尊,而他家所无也。从生理上讲持桩至五、六年即觉两耳膨胀,眉宇鼻梁觉如有物在内鼓动,颈项挺拔犹如顶上有大绳吊引,头皮发胀,须发飞涨,觉有大石压顶之感。此即持桩时头直顶竖之功也。同时上肢之感觉渐渐蔓延至臀部及小腹。至此四肢之感有日增焉。臻此境界,即觉天趣盎然矣。然所发之力还非源自腰脊,而是梢节之机械之力也。
桩功之第三境界,从心理上讲谓之回首。此明本能活力如蛇,神庄意静,弹指挥手,无非天籁。回过头来再看,十年来所操各法,皆如敝屣,理应弃之沟壑而不惜,初步所练即为正果。从生理上讲,坚持十年左右即觉腰脊有膨胀之感。此种感觉直达各谷道臊根,却觉体整如铸,身如铅灌,肌肉如一,行走步似趟泥,抬手锋棱起,身动如挟浪,腰脊板似牛。臻此境界,动则自有奇趣横生之感,所发之力始能均整。至此,技击之资备矣。
以上所谈之年限,皆系我自身体识所得,在于学者或可略长,或可略短,均在于个人天赋与功力然耳。曾文正公曾谓:“成就事业,天资仅作三分,而勤奋则占七分”,此非虚语也,学者勉之。
持桩日久,但见效不著,须求之于己身,不是姿势不正确,或即是心理起副作用于生理,或即生理起作用于心理,总之必有问题,当求证于高明,莫自以为是,切要!切要!
又持桩切忌死持一式,各式须交替轮流,每日如此。同时又须有站卧之分,站式与卧式尤须坚持。如是始有调配生理机能之作用。各式桩法虽皆可培育内劲,但各式之效应不同(故以桩功治病,才因人设式)。若死持一式,从技击角度看则为偏颇,学者慎之!每日之中持桩时间以一小时至一个半小时为宜。每日持桩之时间应占练功总时间的三分之二,以三分之一做试力,就我之经验而论,如此为宜。盖桩功为意拳之基本功之故也。
第二章 论四形
持桩而达于体整如铸、身如铅灌、肌肉如一、毛发如戟之境界,始可言拳。拳者何?拳者力之奋也,非局部方法之谓。昔日我曾有一首题为《舞相》的诗:
身动挥浪舞,意力水面行;游龙白鹤戏,迂回似蛇惊。
肌肉含劲力,神存骨起棱;风云吐华月,豪气贯长虹。
诗中所说挥浪、游龙、白鹤、惊蛇皆拳式也。然此拳式的舞蹈,亦即所谓健舞或武舞。在隋唐时代,健舞甚盛,为当时之养生术与技击之法。不仅武夫操之,即使文人学士亦多习之,后多失传。近世拳学家黄慕樵先生本多年参拳之体会,并揣敦煌唐人壁画中之人物与陶俑之舞姿,始将健舞之几个姿势仿出。北伐之际,我南游至淮南,得遇黄慕樵先生,遂得其传,乃约略得其健舞之真意,我不敢私其秘,曾再传于从我习拳者,然其中能得健舞之妙者仅十余人耳。
习健舞之先决条件则须达于四如境界,即能体整如铸、身如灌铅、肌肉如一、毛发如戟。否则,难出舞相。舞起来岂不是摇摆四肢而已。我过去尝谓:劲营自体内,力奋形骸外。持桩而达于四如境界则内劲具矣。然如何将此种内劲爆发出来而成外力,以收技击之效应,四形则为最适当之形式也。
四形舞法乃系依形曲力直之法则。习时须永设一假想之敌,对之蓄势搏斗,手指腕拧,指弯爪摄,不论手起舞或单或双,指端永远指向对方口鼻,须用最大能力控制对方之中线,给敌造成威胁。控制对方中线亦即保持住己方之中线不受侵犯矣。不仅掌之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皆指敌,既拇指亦须弯曲蓄势与其它四指同指一方向。此种掌法与所谓内功拳如太极拳,外功拳如小林之掌法根本不相同,此即手指爪摄之意也。欲手指爪摄则腕不许上拱,不许下塌,不拱不塌,故运行时必拧腕,始能圆活制敌。具有钩、错、敛、抗之妙。十指不许僵直,皆须曲蓄;指要分、掌要凹,如果运行时指端可有透电之感,此即指弯腕拧之妙也。两臂运行时永不许失去裹、卷、撑、抱之力,桩内蚊蝇不落。双足进退永不许失去刀、叉、分、刺之能,步法寸步不让。肩要撑、肘要横、两臂始有裹、卷、撑、抱之力。裆要坐,膝要纵,坐裆纵膝始有力,方有刀、叉、分、刺之能。与对方交接,我无执,令彼亦无执,其诀窍要在肩胯之扭错。而肩胯之灵活扭错又须以腰脊为动力,故习时腰脊须摇旋如轴,如是始能以无执而破有执也。双足运行觉如在泥雪中求动,两足重量三七互换。脚无定位,身无定势,或以后步作前步,或以前步作后步,前后交替,虚实互演,以步法夺敌之位置。运行起来自随意走,手底留痕,觉全身如与物遇,三尖协调,四心相印。若快,快不许飘浮,若慢,慢不许呆相。
力之爆发皆在一瞬间。此时如襟人,心毒为上策,力由意发之故也。手狠方克敌,或随意从之故也。故习时每一动作皆需假借,无假借之动作身体力不笃。习时周身永不许失去体整如铸、身如铅灌、肌肉如一、毛发如戟之感。所谓意不使断,灵不使散,浑噩一致,不忘不失也。如是,舞起来始有奇趣横生之境界。生理作用于心理,此即健舞之养生意义也。由此看来,意拳之真功夫非自动中得来,须于不动中求之。故曰:不动之动乃生生不已之动也。
练习四形是对内劲的一种定向训练,使之能随时随地爆发为外力以及技击应付效用,故习时只求舒适与否,不求姿势好坏美观与否。但姿势确是形之代表,故需求姿势正确,即不违反生理运动力学之规律也。若动则能循力学之规律且不失四如之境界,其大动正确,小动亦正确,否则均不正确。
习时还须善于运用人体外力与内劲之间的对立统一规律。人体外力有四种:人体重力,即重力位能向重力动能之转化,此即所谓之“与地心争力”;地面支撑与支撑反作用力,此我所说“拔地欲飞”;空气阻力,此我所谓之“与大气呼应”;技击时对方之作用力,此我所谓之“假借之力”。这些力,我总名之曰“宇宙争力”。人体内力即是处于四如状态之整体肌肉拉力,此即我所谓之“浑圆争力”。膈膜动力,此我所谓之“呼吸弹力”,亦为人体内劲之一种。欲收技击之真实效用,须使浑圆争力与宇宙力合拍,其作用之妙皆在于呼吸弹力也。故曰:吐纳灵源合宇宙,喊声叱咤走风云。因此时只要横膈膜一发紧即是错误,故学者宜慎之。
现再将四形分项加以说明
一、 挥浪
此式仍依形曲力直之法则,仍须不失四如之境界。其具体则为运用伸、缩、抑、扬、沉、托、提纵之力。盖人体站立时,两足不动,而躯体与两臂同时作上下方向相反之波状运动。即双臂同时向上扬提,而躯体却往下沉坐,双臂向下抑按而躯体却向上伸长,亦即上下对拔拉长,此时人体重位能即转化为重力动能,全身即有一种波浪力,谓之重力波。此种重力波正是技击之所需也。同时上下对拔拉长荡起纵波力,借双臂左右圆撑之势,使纵波之中夹带横波,如是始有挥浪之舞姿。运行进,双臂一前一后。若左手在前,则出左足,若右手在前,则出右足。双臂与躯体配合,上下伸缩抑扬对拔拉长,双手走一椭圆形轨道。左右进退互换无穷。此式之形象犹如龟之游出水面,欲浮而又沉,时沉时浮而挟浪扬波于水面,故此形又名神龟出水。
二、 游龙
此式仍须依形曲力直之法则,仍须不失四如之境界。其具体则系运用提、按、抚、横、分、闭、开、合之力。此式之运行,与挥浪同,仍需利用重力波以发提、按、抚、横、分、闭、开、合之力。双臂与躯体配合上下对拔拉长。所不同者在于双臂在躯体之两前侧以提按开合之势走椭圆形轨道。须以纵波出提按之力,以横波出开合之势。纵波高低进退互用。其形象若一龙游苍海,龙即是浪,浪即是龙,龙行浪动,引动龙行。
挥浪、游龙二式皆系利用重力波以收技击之效应。故用时需掌握力波之松紧。松以蓄劲,紧以发力,松紧紧松无波不浪。波浪主要需有弹力,此种弹力遇物即须爆发为炸力,此即意拳之蓄弹惊炸也。
习挥浪游龙二式,又须有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之身,对方高来我则高以行之,使有凌空失重,高不可攀之感。对方低来我则低以行之,使有如临深渊摇摇欲坠,愈陷愈深之感,此即高则扬其身,低则缩其身之法也。
三、 白鹤
此式仍依形曲力直之法则,仍须不失四如之境界。然具体则系运用搂、劈、钻、刺、翻、扬、裹、拧之力。盖我之整体任一曲蓄部位,当其作用于敌体之某一部位而受阻,或当敌体之某一部位作用于此处,即将发生变形时,我之此一曲蓄部位即产生一种阻力,阻止变形之弹性力,即爆发之为炸力。此种爆发之炸力正是技击之所需,此即我所谓之蓄弹惊炸。必须知在我曲蓄部位伸缩自如之限度内,弹性力与我曲蓄部位之伸展量(或回缩量)成正比。故练习此形时,两臂运行之幅度应大些,以增强爆发力之直射强度。
运行时,两臂交替自外向内画弧。若高,指端不过顶;若低,指端不过脐,设左臂先起则出左足,右臂先起则出右足。划弧时,两手臂须有搂、劈、钻、刺、翻、扬、裹、拧之力,习时需根据不同之假想、假借,我手臂曲蓄部位所产生之弹性力或翻扬、或裹拧、或搂劈、或拉钻刺,爆发为炸力。此式之妙还在于起脚制敌。若左臂先起的则左脚用劲横起横落。起须不高于自己实脚之膝,落时不超于敌胸,提膝、脚落劲发于手,力出应为一声。此种落脚之势并非踢、蹬、踹、踩,实为顿也。只运用爆发力,两臂交替连用,双足一齐互用,其形象颇似白鹤突围拔地欲飞也。意拳之三拳一脚即从此式化出。
四、 惊蛇
此式仍依形曲力直之法则,仍须不失四如之境界。然具体则运用起、顿、吞、吐、撑、抱、悠、扬之力。此式之运行与白鹤同,仍需利用曲蓄部位所出之弹性力而发起、顿、吞、吐、撑、抱、悠、扬之力。运行时若出左足则起左臂,自内向外划弧,同时右臂在左臂下自外向内划弧。进右足,右臂向外划弧,同时左臂在右臂下划弧。运行时根据不同之假想、假借,我叫曲蓄之弹性力可以起、顿、吞、吐之形式爆发为炸力,亦为撑、抱、悠、扬之形式爆发为炸力。前后左右互换无穷,其形象宛似惊蛇乍走,左右迂回刀光闪。所谓三拳(钻、裹、践)、三棍(肩头棍、胸前棍、脑后棍)皆从此式中化出,厉害无比也。
白鹤、惊蛇二式皆系利用弹性以得技击之效应。故习时需掌握回缩量与伸展量,回以蓄劲,伸以发力。将欲伸之,则必回之;将欲回之,则必伸之;回伸须致用,遍体似弹簧。此种弹力遇物即须爆发为炸力。故白鹤、惊蛇二式亦系蓄弹惊炸之运用也。
习白鹤、惊蛇二式又须知白鹤能制横,惊蛇可夹纵。对方齐出,我则裹其力,使之旋转而拔根;对方独进,我则放其势,令彼力尽而前俯。此即横则裹其力,纵则放其势之法也。
第三章 论意拳之哲理根据
关于意拳之哲理根据,我不想多用笔墨,只以哲学命题之形式提出,彼此对照,自不难看出意拳之真正面貌也。
一、庄子曰:物物者非物。意即使物质成为物质,并非物质。意拳主张一切力量都是精神之集合。亦可谓力者非力也。换言之,使力成为力者并非力,乃精神也,意念也。此即意拳所以名为意拳之实质所在。
二、老子曰:无为而无不为。意拳则主张“有为之为出于无为,不动之动乃生生不已之动”。所谓无为与不动,在意拳则为桩功;所谓有为与动,则为试力与发力。意拳重视桩功,故亦系无为之义。昔日有人赠意拳是“古道家之静功”,此非贬词也。
三、老子曰:反者道之动。意拳则主张“力生有两,两则能一”,即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之对立统一。所谓“矛盾错综须统一”也。
四、佛门禅宗有云:“万法皆空,即为实象”。又云:“不思善,不思恶,还我父母未生时之面目来”。父母未生时之面目即空也,无也。意拳则主张“各项力量都是由浑元扩大空洞无我产生出来”。因此教人“虚无求切实,运用在虚空”。
五、禅宗又云:无法无执。意拳则又主张“一法不立,无执破执”。技击时,我无执,令对方亦无执。不仅抗劲用力为有执,使用招术方法亦为有执。以无执破有执,破执而无执也。
六、明代学者王守仁提出:“致良知”之说,意拳则主张“发挥良能”之论。王守仁说“实如水流湿、火就燥,其势然也”。
由此看来,我关于《意拳论》中所说意拳,试与老庄佛释一切学理名称谨似,实非欺世盗名之说也。在意拳论里,我所以用画龙点睛之法道破意拳哲理,实欲告诉学者一个真理,习意拳而不接受其哲理,则无异抱石卵而盼司晨,终无所成。学者不可不明此理。
意拳断手述要
王芗斋
前 言
技击之法,分门别派,要皆以拳套招术为本,而拳套招术具是人之伪造,非发挥本能之学也。意拳之断手,拳套招术一概不用,是以各门各派之所长,归纳为一,所谓“无长不汇集”,“集古大成”者是也。意拳之断手,首要劲力均整,再要三角弦应,次要单重发力,更要无微不法,法在无念,最后要形力须归一,神意不着象。故意拳之断手,与别门别派之技击均不相同也,盖因其所重者在发挥人之本能活力而不在局部方法故也。
意拳断手模式,并不是多,而是极少,只有数式而已。然皆形简意繁,具应付范围皆是多方面的,其所运用之力,为一种立体之力,非仅点、面、线之力,如别门别派者然,此种之体力,非是一种片面方法,而实为一种发力方法,如能掌握此种发力方法,则技击之道思过半矣。此正是他人所无而我所独有者也。
习学意拳,不尽在年限之长短,与功夫之深浅和体质之强弱,更不在方法之多寡,动作之快慢,要在于有无真实笃诚之力,如有此种笃诚之力,又能运用立体发力之方法,则于拳道就不难升堂入室,然于学者,平日亦须用此发力方法将本能活力加以训练,否则,亦不成功夫。此即“后天返先天”之谓也。本文所欲阐述者,亦即如何训练人之本能活力,以期达到“不期然而然”,“莫知至而至”之境界也。举一反三,我希望学者不要囿于我所说者,要从我所说者之中推出我所未说者,如是才可贵也。
劲力均整
意拳断手,最重劲力之均整及各项力之综合运用,要做到无动不动,己身之动,无论微著,皆须是整体机械之动,一指之指动,百骸皆动,所发一指点微之力,亦是均整之力。周身之意皆到,力不论大小,动不论微著,皆不许破体发力,发力不破体,须使浑身无任何执着点,一有执着点,发力必破体,其力亦无由均整矣,且易为人所制,故发力无执,则体不破,体不破则力必均整矣,若能均整无执不破体,则对方挨着我之何处,我便以何处击之,此即“周身光芒不断”之真义也。
是故,技击断手之际,不论主动之发力与被动之接发力,在我则意无定向,无的放矢,六面支撑圆活,突击内战,何处触敌,何处惊炸,既圆活又直射,神意形力,似粘糕之妙,即在于此。如果力有执破体不均整,则不能臻此意境也。然须知力生有两,两则能一,盖反者力之用也,欲吐必吞,无吞则吐无以生,吞而不吐,则吞无以成。同理,欲上兜必下挫,欲左之必右向,前击之中必有后撑。此即神圆意方,形曲意直也。
禽兽各有其特殊之本能活力,然其活力及第一次自然力,即先天即有者,非后天自觉培养而出者也。人之本能活力,虽先天具有,但由于种种社会应力而减弱,甚至淹而不彰,然籍后天之锻炼,使其恢复而增强,此乃人之第二次自然力也,人之此种自然力,即技击断手之资本。此种自然力须加以训练,使之成为人所特有的欲之即出而又出之有方的一种均整之力。因籍以训练此种活力之形式可不同,断手时此种活力之表现形式亦会因人而异,形式虽不一,但劲力必须均整不破体,力则无二也。
意拳所运用之力,如炸力、旋力、惯力、杠杆力、离心力、弹簧力等,不能单独使用,实际上亦不可能单独使用。若单独使用,亦达不到均整,且成为局部片面之方法矣。各项力须综合运用,尤须借对方之力以成我之力。须知各项力都是筋肉收放与精神假想之统一,二者缺一则力不成力矣。此种均整之力,须由桩法育之,由试力体认而得之,再由断手训练而专一之。均整之力是技击之资本,断手乃是其具体之运用。力之发,非点、线、面之力,乃立体之力也,即:立劲、横劲、竖劲三者统一成体者也。故平日操练,不可偏专其一。盖立劲发必以横竖二劲为支撑,则立劲始能定向,同样,竖劲发也必以立横二劲为支撑,则竖劲始能定向,故平日必须练习三劲成体,六力错综,我身何处触敌,何处即为向敌突击之锋面,三劲成体,六力错综,锋面突击,皆是精神之集合,故断手之操练,须以意求法,而法又须存于无念,出于无意,如是才是可贵也。
第一章 三角预应
意拳之技击,非进攻性之拳术,乃自卫之术也。因此,意拳之技击专讲断手,意即:“断敌可来之手”,善守即善攻也。为此,技击时周身关节与具体面积之折叠处,皆应成钝三角形,盖三角形能产生预应力故也。对方不论拳打脚踢,我出手断其来劲,周身三角所产生之预应力,能分解彼之集中应力也,况我出手即是均整之力,彼必难敌。三角不仅具有预应力,且我所发之各项力,皆是三角遒放与精神假想之分工合作,故三角力实意拳之重要法则也。浑身上下所形成任一三角,都是一项分力点,发力和接发力,实际即是处处求得合力点。一旦求得合力,就可以代替无数分力。故须切记不使各关节拉力所产生之三角分力破坏整体之平衡,即均整之力。而须在各关节拉力之贯串中,求得每一动作的合力点,即力之均整,此即形曲意直之义也。故平日操练时,全身关节须无微不含曲势,同时,亦无关节不含放纵与开展,遒放互为者是也。因无关节不成钝三角形,且无平面积,而是斜面迎击,尤无固定三角形,而是曲中直射,故我手臂与对方手臂一接触,三角之螺旋力即轮旋不已,顺力而逆行,守中寓攻。且我周身皆为活三角,犹如一大弹簧,波动不已,柔静而惊弹,起落如水之翻浪也。三角螺旋力与三角弹簧力实自活三角出耳,故接发力时动必活三角,否则即为硬抗,抗必执着焉。如是操练,久之则自能有冲之不散、捶之不开之妙。
第二章 单重发力
任何一门拳术,步法实为关键,而步法之妙,在于形体重心之调配也。据我数十年练功与实搏之经验而论,三七步单重发力,实技击胜人诀窍也。此种发力形式,须沾其身始纵力,抽我身劲已发,否则,难得其妙。须用意支配我身全体之筋肉松和空灵,刹那间一紧,而力已运至彼身矣。如此始能松紧不滞,力断意不断,意断神犹连。枢纽稳固。此种发力方法,别门拳术得知者盖寡也,实为古代拳术之精华。我之所谓“欲复古元始者”即此类也,非单重发力,均整之力无法囫囵递至彼身也。所谓紧,即争也,所谓松即敛也,争敛致用,紧松互为。争敛松紧之关键,在于虚实相互为用。前进发力,两足重量前三后七,前虚后实,后退发力,则前七后三,前实后虚。实非全然占煞,实中有虚,虚非全然无力,虚中有实,两足非“丁”非“八”,其支撑范围一尺七八,大则滞,小则灵,以能坐裆开胯为度,前足大趾吃力,后足小趾吃力,要有植地生根之感。发力时,要利用呼吸之弹力,小腹充实,臀部力稳,坐裆提旋,稳定重心,增强两足力量,与地心争力,利用地面之反作用力,以加大力之爆炸,须记坐裆时要收敛臀部,使之成为上体的支座,稳定重心,以增加力之直射速度。如是所发之力,才能实而透,切记两足不许站在一条直线上,前足不许直线分出,后足不许直线后坐。须以三角螺旋形迂回进退,拧摆横摇,若鲸之游旋,如浪之起伏,进则能占势,退则能避锋,此即擦拉步之妙也。
发力之际,腰与裆是调节劲度、重心和增强力之均整的关键。我力运至彼身,对方因受力而产生一种反作用力,为克服此种反作用力,以控制已身之平衡,故我须使重心下降,始终下体稳固,上体虚灵。不倒翁之所以不倒,因其重心在其形体之下部故也。即使我发高拳击对方之头部,发力时亦须重心下降,断手多用退步打法,敌方出手发招,亦多用踏重穿裆之术。如敌已向我发起踏重穿裆之势,此际我须退步断其手,发力始能便当,故退步打法较之进步打法更为重要。技击断手之目的,实际即以暴力迫使敌方丧失重心,以保持我之重心,始终放在一条载七之实足上,以载三之虚足护卫之,其势如不倒翁也,不倒翁之所以不倒,一则因其重心下降,一则因其重心始终在一个点上。其重心点外之面积,当受到外力作用而改变其位置时,随时可改变为其临时的重心点。故重心点外之面积上的任何一个点都能起护卫其实际重心之作用,单重发力之奥妙,此其一也;再者弹簧力在身抱三角之情况下,非单重不能出之,只有单重发力,才能做到遍体弹簧似,使全体成为一大弹簧,此其二也;另外在我无执而彼亦无执时,所生之来回劲,非单重不能出也,此其三也。只有在单重发力之情况下,才能以同一发力动作,发生二次打击,此其四也,但须记随时调整两足虚实之比例,以控制平衡,保证力之均整,尤须切记发力时两肩不许贯劲,始能源动腰脊,劲贯四肢,力随足生,三角蓄劲,直线发力。如虚实不清,则犯双重之病,双重之病,技击大忌。学者不可不察。
第三章 无法即法法在无念
实搏不许用法,局部方法乃束缚神意之桎梏,故用法是取败挨打之道。意拳之断手,不用局部方法,不蛮用拙力。用法则无异做茧自缚,将本能活力纳入框框之中,而无由发挥。用力则己身必有执著点,犯形破体而为人所制。故断手亦是一法不立而发挥本能之学也。然后可谓无微不法,因动静皆依一定原理法则,而此种原理法则又非局部片面之方法,如别门别派之拳术者然,各项原理法则极其高明深刻,而体现此种原理法则之形式又是极平庸,形简意繁。所以,意拳之学实为极高水平而蹈平庸之学问也。
关于意拳之原理法则,昔日我曾于其他文字中有所论述,此处不再重复。然有一点再扼要重述者,即无法即是法之意。亦即道家“无为无不为”,佛家“万法皆空,即为实象”之义,盖技击不用法,不用法本身亦是法,不用法之法,实质上不同于浑击蛮打,因意拳技击唯持本能活力之自然反应,而此种活力是经过各种原理法则严格训练之触觉良能,微动亦循法。此种循法而动之本能活力,实亦成为人之条件反射生理功能矣。其动必循法,实出于无意识,实如赤子之哺乳,天趣盎然,非有意造作之行也。同一姿势,有意为之,局部方法也,操之无念,触觉良能也。
各派技击,不管其自觉或不自觉,都要遵循一项原则,即降低劲力消耗与提高技击效率,欲降低劲力消耗与提高技击效率。平日训练本能活力之方法就愈少愈好,少而精,少而全面,形简意赅。待将此种活力训练至一定火候时,须将自己之精力专注于一两项打法,操之熟练,宛如赤子之哺乳,春蚕之吐丝,“寻天籁”者是也。遇敌时自然不烦凝仪,不加思索,不期然而然,莫知至而至,率然成章也。
第四章 提顿吞吐沉托分闭
断手,从形迹上来讲,是截击对方所来之手,若从劲力来讲,是断对方所发之力。
依据运动生物力学,断手所用之力与物体运动时所产生之机械力相同,亦有三个特性,即:重量、方向、打击点(即作用点)。断手之目的,即断对方所来之力,实即打击力之此种特性也。上兜下坐,与地心争力。利用地面之反作用力,有拔地欲飞之势。旨在截击敌力以改变其方向,此法谓之提。蓄弹惊炸,欲止先行,行而突然中止,正中寓斜,斜中寓正,斜正互争,劲由脊发,力从足出,旨在抵消敌力之重量,或震撼敌力之源,即敌之形体,此法谓之顿。提顿为一来回劲,提为顿之来,顿为提之由也。敌我交接,我无执著,令敌也无执着,引进敌力,使之落空,旨在使敌力丧失作用点(即:打击点),此法谓之吞。吞之同时,顺敌力而逆行之,敌力已丧失作用点,而我力已至其作用点,此法谓之吐。吞吐亦为一来回劲,吞吐无间行者是也。惊弹如抛扬,支点似滚丝,螺旋力缠卷,坚涨于无形,旨在借断肢以震撼敌力之源,即其形体,此法谓之托。惊弹似粉砖,滚错叠坠,螺旋力裹拧横摇于无形,旨在令敌力改变方向,丧失作用点,此法谓之沉。敌力来势迅猛,我则不躲不闪,不丢不抗,顺其力以解其力之重量,引其力以夺其力之作用点,进步占势,退步避锋,借急促之劲作来牵动对方之重心,使敌拔根提气,这是突然的一蓄遒,此法谓之闭。接着乘对方重心不稳,而突然发力,全身炸力直射,随高打高,随低打低,手无空至,意无定向,囫囵逆体,力如炸药,触点如弹,这是突然的一发一放,此法谓之分。分闭之法,须借呼吸之弹力,始能发力透达也。
八法乃断手时用力之原理法则,非局部片面之方法。故此法运用之通当,须借对方之力,敌我两方缺一不可。交接之时,切审敌意,则十分必要也。
八法之运用,非心领神悟实未易有得,然于身外求之,庶手可矣。故在已身之外去求取,体认八法之妙,实为切要,见性明理后反向身外求也。八法之妙,在于操练无念,无念即本能,有念即是法,是法则精神即被束缚矣。故习学意拳欲臻化境,实非唾手可得也。
形力须归一 神意不着象
昔日我师郭云深先生,一世之中曾以钻、裹、践三拳立于不败之地,暮年他曾总结一条经验,说道:“力不归一,形无所居,意无所趋,神不潇逸。故此,任你千招万术,我有一定之规”。此真千古绝唱也。钻、裹、践三拳,作成一个动作,即三种力之归一也。我青年时,曾随郭云深先生习学形意拳,每日晨,郭先生只站混元桩,将钻、裹、践三拳操练数十下。下下如气锤,观之大有震地欲鸣之感,功力实臻化境也,有见于此,故意拳所运用力虽多,接发力之法虽不一,但最后必须综合而归于一,定于一;纯于一;精于一;人之本能活力方能召之即来,来之能应,应则必验。平日操之纯一,遇敌时则能得心应手,手到人翻矣。鉴定一门拳术是否高明,要在于养生效果与技击效率而已。从技击角度看,拳术之高明在于精简。查中国古代之拳术,皆是形简而意繁,当初形意拳只有钻、裹、践三拳,八卦掌也只有单双换掌。故习学任何一门拳术,意拳也不例外,学者本人须根据个人情况对所学之拳术进行一番筛选工作。对每一个动作,每一个姿势,每一个方法,都要用“奥砍剃刀”削减一番,以求归一。姿势确为神意之代表,本能活力之所循。然姿势若繁多,则神意不易统一,活力不易果速,故对于姿势应提出下列质疑:一,能不能将这姿势取消?二,能不能将这一姿势与别的姿势合并?三,能不能用更简单更合理之姿势取代这一姿式?昔日我曾用此法对中国古代拳术进行过筛选,结果倡出意拳,习学意拳者同样也可用此法对意拳进行筛选工作,以求得形力归一也,形力能归一,又须求神意不着象。要使归一之法出之无念,成为隋性本能之反应。身动起象外,法在无念中,其机其秘全在于有意无意之间耳。有意为之即是法;即是局部;无意为之而为,即是本能,即是混噩。有形在意都是假,技到无心始见却有惰性之本能反应,此意拳断手之化境也。
第五章 身动起象外法在无念中
数十年间随我学习意拳者甚众,其中亦有佼佼者,然亦有挨打者,此何故也?凡取败挨打者,皆因其背离我平日归一之教诲焉。由此我怵然有感,我纵观中国之拳学史,发现一条规律,即任何一门拳术,皆经由铁老虎演变为纸老虎之过程,如形意拳当初只有钻、裹、践三拳,后人不解其妙,遂造出五行拳。十二形拳、杂式锤等拳套。又如八卦掌当初只有单双换掌而已,其后人亦不能解其妙,遂造作六十四掌之拳套。再如太极拳,当初只有单双缠打与击地,披身二捶而已,其后人更不能深知其妙,遂演化出百八十式。更有南北之分,杨、吴、陈、武之派,习拳者被光怪陆离之畸形拳套紧紧束缚住,其本能活力窒息得奄奄一息,形意、八卦、太极、当其初创之时亦是虎虎有生气,然何故愈演愈无生气?何故习其拳者临战却用不上拳套招术?更有甚者,何故习其拳者反被不习拳之外行以浑击蛮打所击败?盖此辈习拳者皆离精华而守糟粕,不识真老虎而只识假老虎也,一代传一代,真者日淹而伪者日兴,铁老虎遂变为纸老虎矣,我倡意拳,目的之一即是复古元始,随我习拳者,亦有不解我之苦心者,遂走上取败挨打之道,非我之罪也。我恐意拳亦遭形意、八卦、太极之灾,遂不得已,写此文字,以警后生焉。
此处所欲叙述者,即训练本能之方法,亦即打法。意拳之术语谓之断手,断手又名接发力,即断对方来手之同时发力进击之谓也。接发力之训练是意拳中最实用之一部分工作。此部分工作可两人实作,亦可单人试作,本文将神形意力四者,扼要述之,供学者练习参考。
学拳贵明理,参理须用逻辑思维;练拳力感实,试作须用形象思维。以形取意,以意赋形,由形揣其意,因意度其形,非运用形象思维难得拳之妙也。故平日练习时,须富于想象,仿生拟物,想象万千。无穷假借无穷象,似有如无,如无似有。设身处境,应钻入所想象之形象中去,以体现其神形意力,大有“吾不知蝴蝶之梦周耶?拟或周之梦蝶也”之慨,果能如是,发力始能灵活透达也。
自倡意拳以来,我曾根据运动生物力学之法则与人体生理构造之特点,想象出若干打法,我本人和与我从学意拳诸同好在实践中曾将其中某些打法应用于实搏,有些奏效甚著,有些则奏效较微。奏效甚著者存之,奏效较微与未实践者此处皆弃而不述。所述者皆实践服膺之拳术也。意拳发力制敌,手起之前不知如何起,既落之后不知如何落,莫知至而至,乃本能之反射也。故每次实搏之后,本人实难总结。然旁观者清,我此处所述各项打法,皆系实搏观摩之记录也。
第六章
断手之基本模式只有五式而已,由五式可以派生出若干具体打法,兹分别叙述如次:
一 灵蛇惊变
此式即技击桩法也。
先谈技击桩之站式,亦即断手时之潜在预备式。内清虚而外中正,三角预应,身斜势低,重心下降,臀部力稳,两足重量前三后七,脚站六面劲,形在曲蓄,意在直射,身微摇,惯性如如也。冷眼观之,颇似西洋拳之架式,又似形意拳之虎抱颈。俱非也,此式实如儿童之玩具不倒翁。此仅就其形力而言。再言其神意,筋力空灵均整,神游于无何有之乡,既有吴汉杀妻之意,又有荆轲借头之心。然满面春风,敌纵有恶言诟骂,我亦笑容可鞠也。拳出即是祸,不畏祸。缩手即是福,不求福。既欲动手,祸福置之度外矣。意拳有两个原则,第一,不动手,第二,动则不休,不将对方置于死地不罢休。故在平日练习时,不许任意活动,一举首,一投足,皆须具技击应付之能。技击之际,既须形不倒,更须意不倒焉。外形笨拙手藏奸心蓄杀机亦开颜随遇不倒意灵巧后其所发意抢先宇宙间静者恒静,动者恒动,惰性也。
我身由静而动,须克服自身之恒静惰性,而使我身产生恒动之惰性。故欲动手,须先使自身进入恒动之惰性境界。处于此种境界,技击时始能得力也,察电动之机轮,其起动所耗之电流,高于其正常运转之电流,其理自明矣。故惰性如此,实即降低劲力之消耗而蓄力待发,此为技击之重要法则,亦动犹不动之妙也。再谈技击桩法之展开式,即左右互换也,此为意拳之基本断手模式。
意力闪闪卷枯叶 惊赫天涯鸟飞绝
裹缠横绕云龙蟠 光芒无限力如铁
运行当中,要筋络鼓荡。假想全身犹如大汽球,身体犹如悬空,唯风力是应。全身象有无数绳索牵撑,左荡则右掣,前趋则后拉,上伏则下坠,纵横皆浪力,起伏带锋棱,身动似螺旋,处处皆似滚珠机轮。对方挨我何处,何处即逆体惊炸。两手运行,无论高低曲伸抱撑,一前一后,一左一右,永须惯性如如,炸力不断。弥所弥时,处处紧跟对方动作合拍,既不丢又不抗,相机发力,于错综矛盾中求统一也。双足运行无论进退刀叉分刺,一虚一实。实足不许全然煞死,虚足不许全然飘浮。进退皆走三角螺旋形,擦地拉腿而滑行。足随手运,手进三分足进七,双足之虚实比例始终应配合适当,充分利用地面之反作用力,以加强炸力之直射速度之强度。运行当中须假想假借,体认寻求,有象中求无形,虚无中求有处(“处”字读如设身处境之处),局部中求浑噩,蠕动中求迅速,柔静中求惊炸,笨拙中求灵巧,矛盾中求统一,三角中求直线。求而有得,则可进而探讨整个技击之学也。
技击桩之法则,并非局部方法,然却可以从其中演绎出局部打法,即断手也。于此即叙述几项从技击桩法派生出之打法。
(一) 拂钟无声
此即劈拳也,此法可作为进击发力,亦可作为接发力,此法系利用分布力也。
设对方单手起,当其已发未至之际,我起左手,横截其中节部位,内藏裹揽吞坠之力,出左足。同时我右手自我左手臂之上出击,奔对方面部往下搂劈,手足要同起同落,作成一个动作,在此动作中,腰脊至关重要,起左手出左足之时,全身由左向右借腰脊拧摆横摇之势发出旋力,贯于我之左手臂,至彼周身,迫使对方拔根提气,同时我之左手臂与我之右手臂相交,别住彼之右手臂,我用炸力往下搂劈,敌必翻出,此项打法为进步接发力,如对方出右手时,向我发起穿裆踏重之势,我则退左步,其他动作与上同,此为退步接发力。
此项打法与形意拳之劈拳毫不相同也,于现实生活中,我尝观泼妇打架,常抓脸挠胸,操之如本能然,颇引我之兴趣,世人常谓“打人不打脸”,此其过人之处也,由此我遂悟出劈打之法,听我言自会有人讥笑意拳,彼或谓连泼妇打架之术亦纳入意拳,实荒诞之至也。但我认为鉴定拳学高明与否之标准是实践,不论我所操之物是茶壶,抑或是夜壶,只要打上你,就是宝贝壶也,意拳之打法,多属此类。凡世人所谓不地道者,意拳却采用之,此即意拳手奸处也。
平日操练此法时,要左右前后互换,进退皆能发力均整适当,要由开展,逐步练到紧小脱化,有象而无形,无形而神似,两手之锋刃,有如宝刀利剑之拂钟无声,断金如泥也,练习时还要体认力之运用,我之断敌来之手须含蓄吞吐之意,引进彼力使之落空,丧其作用点,我之进击之手既要有的放矢,又要莫知至而至,遇高则高处即为作用点,逢低则低处即为作用点,总之,触实即发力,缠绵不断续,敌身离我手,收势劲又蓄。此分布力之妙也。
(二)蛰龙探首
此项打法,可作直拳,亦可作指拳;可用于发力,亦可用以接发力,为意拳之缠打法也。
设对方出右手击我头部,我左右手同去,同时出右足,我之左手以撑缠之旋力自其右臂内侧直击对方面部,或拳或指,与此同时,我之右手以掌型砸其右腕,并以我之左肩为垫,手足同去同至,一个动作。此项打法为进步接发力,如对方向我发出穿裆之势,我即退步接发力。
设对方仍以右手击我头部,我出左足,同时我之双手同去,我之左掌以横截沉砸之力击其右小臂,并以我右肩为垫,我之右手沿对方手臂之内侧直击其头部,或拳或指,手足同去同至,一个动作。此法可用于进步打,亦可用于退步打,退步打,须利用地面之反作用力。以上打法之特点是将对方所来之手臂缠抱住,缠抱之同时即发力进击,或以拳击其面,或以指戳其睛。此法甚凶,对方必负伤,不可轻用;但用则心黑手狠,务使对方终生留念。
平日练习此法时,要双手左右互换,两足进退皆可发力,两手足须交替互演,此项打法之关键,在于所进之虚足和所退之虚足。虚足一着地,借助于地面所生之反作用力即刻发力进击,力必均整适当。否则,难得其妙,练习时须体认力之运用,运行时我之两手臂含着沉托捉拿之意,有缠抱横截紧击之力,内藏肩打之法,意力伸长,似觉地球有助我之势,因之假想我真如蛰龙之振电直飞也,切记此法最忌双重不化之病。
神形拙笨无呆象 意力灵巧有锋棱
横撑竖涨曲中直 两足虚实认端详
习时,须操练拳掌,以增强其耐力。以此式之发力方法,玛左拳击右掌心,用右拳击左掌心,两手交替互演,双足进退互换,于三角曲蓄之中求取直射发力之速度与强度。须记进击之拳,腕部不许外凸,不许内凹,小臂须垂直于拳乏锋面,如是力至敌身始能隔皮透骨。
习时,还须操练整体肌肉之耐力,力求逐步达到紧小脱化,肌肉如一之境界,动作愈习愈微,而神意却愈习愈足,我意欲向何处,则眼神即到何处:力之作用点亦直射到何处,既注意打击之要点,又无所为而为之,久之,本能反射自然敏感也。
(三)座地起火
此法即钻拳也,然与形意拳钻拳根本不同,盖二者力之作用点不同,形意拳之钻拳,其力作用对方心窝之下软点,意拳之钻拳其力作用于对方心窝之软点,且所发之拳之鸡心指拳,并带旋力,故较形意拳为厉害,实与西洋拳之闷捶颇相似也,此种打法,轻则能使对方休克,重则能使对方致命,学者宜慎用之。
设对方起右手欲击我之胸腹部,当其手已来未至之际,我出左足,同时我双手并去,我之左手横截裹坠其右手臂,引进敌身至我身前,迫使对方失重前俯,我之右手成鸡心指拳,自我之左手臂之上,以旋力挺进击对方心窝,上体上兜,下体下坐,上下对拉拔长,周身均整之力贯于四稍,敌必被拧出,此项打法之关键在于进击右手之旋力与腰脊拧摆之旋力,借助于上兜下坐之拉力,而爆发为炸力,炸力点虽为对方之心窝,而力之延伸方向却是直指天空,意在上钻,故此项打法,实即利用“力生有两,两则能一”之法则,借上兜下坐这对拉拔长,而求力之均整也。习时,两手足须前后左右灵活互换,腰脊须有拧摆横摇之力,而上体与下肢又有对拉拔长之势,上兜寓于下坐,整体觉如大螺旋,旋拧不已,假想己身实有钻天欲飞之势,起火不点不燃,我之钻拳不借力不发,盖因其射程短故也:上兜下坐意冲天引到身旁发钻拳由己则滞从人活心狠手黑打法奸查阅国内外之谍报工作者与反谍报工作者,皆精于此项打法,于此可见此项打法之实用价值,与其说培蓄均整之力,勿宁说训练心狠手黑之心理也,学者不可不明。
(四)伴窗观横雨
此项打法,即形意拳之裹拳也。
设对方起右手,不论其意欲击我何处,当其已起未落之际,我即已左手横截抱揽其所来手臂,彼若抗劲有执,我之左手臂即以吞吐之力裹拧对方之右前胸,我无执令彼亦无执,引进其力使之落空,与我左手去之同时,我之左足出,与我拧裹彼之右前胸之同时,我之左足利用地面反作用之弹力,俯而抽身收势,而已递至彼身矣,此即裹拧之法也,此法能使对方失重倒地而无伤,此为技击手善之法,若欲加强力之直射强度,于左手裹拧之际可以右手加于我左手臂以助力,如是对方即有伤内咯血危也。
习时,两手须左右互换,两足须进退互演,此法之关键,在沾身纵力,抽身劲发,不论进退,虚足一点地,借助地面反作用之弹力而发力,此法乃是利用蓄发互相为根之来回劲,我出左手,以横截抱揽之力断其所来之手,引进其力使之丧失作用点,此即是吞,即是来劲也,待对方有执抗劲,我随势以左手臂之前锋,用均整之力撞对方之右前胸,撞中带裹,裹中带拧,此即是吐,即回劲也。此法即是竖撞之法,却是横中寓竖,由发而蓄,因蓄而发,蓄发如海水之翻浪也,己身不具备波浪弹力,则难得此法之妙用,故习时,炸力通过腰轴拧摆横摇所生之离心力,而推动整体,贯注于四肢,两手左右互换,抱中有撑,撑中有抱,于撑抱互为之际体认波浪弹力之微妙,三角蓄劲,直线发力,竖撞发力之际,须假借夜深人静雨横风狂。
雨气昏千嶂 江声撼万象
云翻一天墨 浪蹴半空花
而我欲推窗观望,窗开而狂风横雨劈头盖脸而来,我本能地抽身避之,此种本能抽身避害之反应,横拟之,即为此项打法也。
(五)惊蛇迂回
此项打法即横拳也。
设对方起右手,欲击我胸腹部位,当其已起未落之际,我出左足,同时我之左手以横截滚搓之力,引进敌力,使之落空,敌身有拔根前俯之势,顺势我将左手臂猛然向上一翻,翻中带扬,以左手掌内面与左手臂底部为锋面,用均整之力,向对方右胸部横击,彼必翻出,亦可用右手助力,以加强炸力之直射速度。此项打法,仍是来回劲,利用波浪弹力与上法所不同处在于上法裹拧之力,其方向是自敌身往下裹拧,而本法翻扬之力,其方向是自敌身往上翻扬,两法皆是先吞后吐,因发而蓄,引进落空,力拨千斤也。
习时,须两手左右互换,进退皆须发力适当,借腰脊拧摆横摇之势,练出波浪锋棱,须于三角之中求直线,直中寓横,三角化打,直线横走,想己身犹如惊蛇之横走竖撞,迂徊敌之两侧也,其要在于使己之重力位能转化为重力动能也。操练此法,须以来回劲所形成之波浪力为主,己身能有此种浪力,则不难得此法之妙。
(六)勒马听风
此意拳之栽捶也。
设对方出右手,欲击我之胸腹,当其来手已实,我两手同去,左足随出,我之左手掌心向下,横截对方右手臂,一接触,我之左掌即刻向内一滚,以揽坠撑裹之力,将其手臂引进,使之丧失作用点,此际我之整体自左下方向右上方作一落千丈弧形旋转,同时,我之右臂,握拳曲肘,以腰脊之弧形旋转为动力亦向右上撑提,在我腰脊旋转所生之离心力的推动下,我之左手所引进者,不只是对方之右手臂,而是敌之整体,彼不仅拔根提气,而是向前栽倒,我即刻顺势将整体往回旋转,在腰脊回旋之带动下,我之向右上撑提之手以拳往下落,击敌之头胸腹部。
设对方两手同来,打法与上述亦略同,我之向上撑提之右手,于撑提之前须以叼钩之力向斜上撑提其左手,叼钩须用拳腕所生旋提之力,其他动作与上法同。
习时,须体认力之运用,此法之关键,在于腰脊来回旋转时,所产生之离心力与向心力之相争也,亦是来回劲。即争力也:
离向本囫囵 陡顿离向分
源动在腰脊 蹬地定乾坤
习时须左右互换,进退发力,发力不适当,须寻求于腰脊,腰脊外旋之来劲将敌身引进,使之落空,腰脊内旋之回劲复将引进之敌身击出去,外旋变内旋全靠腰脊之突然一顿,而腰脊突然一顿之妙又生于所出于虚足之利用地面反作用力,此种用力之法即为吞吐也,故习时,于腰足陡顿登地之际犹如:
骑马临深渊 狂风袭面来
勒马听狂风 撒手落悬崖
发力之际,须有性命攸关之感,力力笃实。
此项打法甚是厉害,不至性命干连之际,不可轻用,故习时既须求力之笃实,更须培植肯忍狠之心理,否则难收实用之效。
(七)猛虎搜山
此法即反身旋打也。
设有敌自我背后袭来,我不知对方击我何处,亦不知所来之手是单是双,此际即须用顾我不顾敌之法,设敌方袭我时,我之左脚在前,右脚在后,我双足原地不动,以两足尖为轴,整体旋转一百八十度,原前足变后足,原后足变前足。我之整体自我左前向我右后起旋之际,我之双手并起,两臂皆曲肘作三角形,掌心皆向外,右掌不过眉,左掌之四指背靠近右肘之外侧,要紧如焊接,须有九牛拉不开之势,如是,我之两臂即如一张竖起之大弓背,借我整体旋转之势,此一大弓背即产生一种旋中带横之力。对方所来之手竖劲,而我则是直线横走之力,敌之手臂与我之手臂相遇,其力必被化走。当我手臂一感知触觉,即刻双臂化曲为直,向我之前下方发力,触敌何处击何处,此即三角蓄劲断敌手,直线发力夺敌身也。此法之妙,与其说在眼神之视觉,不如说在两耳之听觉与皮肤之触觉也。察觉有敌袭我背后,靠听觉,两臂触感一实即发力,非操练有素,具备毛发势如戟之功,则不能发力均整适当。此法之关键,在于铆肩焊肘,两手臂不论遇到何种手法,皆须捶之不开,击之不散,如是才能将我之顶门至小腹这一范围护住,故习时不许假想假设,敌来何种方法,我又如何应付,我只练腰脊如轴,肩肘自焊接,旋力灵活而已。听到身后有敌声,我即如此动,只顾我不顾彼,虽非混击蛮打,却也无招无术,虽曰无招术,却也训练有素。习时,须左右互换,虚实分明。
听力两耳闲 触觉要敏感
旋转身稳健 发力不靠眼
且习时须思己身如被激怒之猛虎,有出林搜山欲崩之势。平日如此练习,遇敌时自有不可思议之妙。
意拳断手述要(续)
王芗斋
(八)陆地行舟
此意拳崩打竖撞之法也,可用于主动发力,亦可用于接发力,用于主动发力更为适合。
设对方向我而立,其右足在一刚,我则出左足至其斜前方,随即上右足至其两足间,手并去,右手臂曲蓄斜竖,拳背向敌,左手放在右手臂之内侧以助力,以均整惊炸之力向敌之胸部撞去,敌必翻出。在我出左足进右足之际,我走二二角形,此际借腰脊之拧摆横摇,整体形成一种旋力,待此种旋力触及敌体时,即以炸力形式爆发,此法迅猛异常。
此法用于退步接发力,犹为得力。设对方起手击我胸腹,其所起之手不论单双,如彼右足在前,窥取我之中央,我则退左足,同时我之双手臂以三角蓄劲,提弓捉弧之势,用沉滚推错之力,此际敌身必失重前俯,我随势将双手臂斜竖起,拳背向敌,以抨弹之劲向敌击去,可落于其面部,可落于胸前,可落于肩头,可相体选择,又无既定目的,何处利于我,我即于何处发力进击。
此法之关键在于后退之虚足,须巧妙地利用虚足着地时地面之反作用力,此法若能运用恰当,敌必被抨出数步之远。习时需左右互换,进退交替发力,双足擦拉,两手提弓捉弧,整体借腰脊拧摆横摇之势:
进退手舞须挥浪 纵横起落带锋棱
我无预见听敌力 好似游水泛空身
习时须体认力之运用,此法仍以腰脊之旋力为原动力,务使力达于四肢,贯于手足。实足不许全然占煞,须令支撑全体重心之能事,虚足不许全然无力,须充分利用地面之反作用之弹力,两手臂既要无定型,又要有所处,心目之中既无欲击何处之成见,又须有寻踪追迹以发力之意向,惟感己身如不系之舟,泛于游水,惟风力是应,遇坎则止,顺畅则流,意不停,力不断,神不散,形浑噩。习时若有旁观者,须给彼以一种形神意力皆是“稀里糊涂”之感觉,方为妙也。如是习恒久,自会感到奇趣横生,遇敌时自得力也。
二 香鲸游旋
此即浑元桩之展开式也。
此式之奥妙,即其三角螺旋力。整体及两臂双足皆须依本三角螺旋力之规律而运行。切记须以整体旋力,带动两臂与两足之旋力,务使局部随整体而运行,不许局部破坏整体。内劲真力通过腰脊拧摆横摇所生之旋力,推动两臂伸缩轮旋不已。两臂前伸,螺旋式前进,为卷,生离心力。两臂后缩,螺旋式后退,为裹,生向心力。利用陡顿离向分之法则,当两臂伸卷前进即将结束而其缩裹后退即将开始之际,在腰腿之配合下,两手臂应一顿,使旋力化炸力,而贯于指端,此际,试力即为发力矣。此种转化,可隐于内,亦可显于外。其隐显之限,应以自己之意感为度,意不内动,力不外发。从技击效用讲两手臂螺旋式伸卷前进,支点犹如滚丝,肩肘似机轮,引进化走敌力于无形。三角蓄劲,横拧直取,顿放敌身,而留痕于其眼底胸前;然两手臂螺旋式裹缩后退L,力点不抗劲,肘腕皆如滚珠木棱,横截推错,曲中寓直,顿遒己身,吞噬敌力于无形,我臂已刻入敌腕之骨里矣。此即:
|
|
秘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