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 - Fri : 09:00 - 17:00 上海静安区市北高新38号
访问手机版

扫码访问手机版

App下载

手机扫描下载App客户端

微信: 13175635983
返回顶部
由七种拳架看陈氏太极拳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19653次阅读 0次回复
由七种拳架看陈氏太极拳--------张永明

  笔者收集有陈氏太极拳七种不同练法的录像,把这不同的打法作一比较,可以给人以启发。
  一、传世的陈氏太极拳有多种法,温县陈家沟陈正雷所练的陈氏拳,称为老架。其一路拳第八式“搂膝”,在其它传世陈氏拳中叫做“初收”或“提收“。有一个有趣的现象,杨氏大架中的“手挥琵琶”与这个“搂膝”很相象,套路结构及出现的顺序也很接近。众所周知,杨氏拳源于陈家沟之陈氏拳。从1849年前后杨露禅闻开陈家沟,到1935年以前杨澄浦定式杨氏大架拳,前后也不过80多年的时间,以杨氏拳为参照,可以看出陈正雷演练的陈氏拳,确是当年陈氏拳中兴大师、14世陈长兴所传的陈氏正宗老架。陈家沟人至今大多练的是这种拳架,陈氏18世陈照丕是这套拳的传人。60年代陈照丕回归故里陈家沟,陈氏19世陈小旺、陈正雷皆受其教益。这套拳架还可以与陈小旺所著《世传陈氏太极拳》一书相互对比参考。
  二、陈家沟陈伯先所传陈氏小架拳,与陈氏老架一路拳布局也很接近,惟动作有所简化。老架一路中所谓“搂膝”的动作,在这趟拳里又叫做“初收”,再次出现时叫“再收”,左脚尖在前作虚步着地状,杨氏拳“手挥琵琶”双手与此动作相同。这趟拳的最大待点,是从一势向另一势转折时,腰胯有一个瞬间转体发劲动作,这个动作对转腰活胯很帮助。在腰胯发劲时,即便是“掩手肱捶”这样的发劲,手臂似乎并不主动向前弹抖,而是仅靠腰胯带动而已。此“陈氏小架拳”,与当年武禹襄赴赵堡镇得陈青萍所传之小(新)架,不知是什么关系。
   三、陈小旺在记录片《陈氏太极拳》中演的陈氏拳一路、二路片段,是陈氏17世陈发科晚年所定式的陈氏拳。陈发科于1928年应许禹生之邀,赴北京教拳,直到1957年去世,主要生活在北京。所以,北京练太极拳有成者多出于陈发科门下。据说,陈照丕 之父陈登科不习拳脚。陈照丕“学拳从祖延熙、鑫及族叔发科”。陈氏老架在陈照丕那里还没有变化,但从陈长兴晚年到陈发科晚年总计100年,陈氏拳有了一些变化,除多了缠绕外,还增加了不少细致的动作。仍以“提收”为例,在老架里名为“搂膝“,在陈发科定架里,这个拳式改为左膝提起、双手向前推按。令人印象很深的是,陈小旺在左腿提收时非常放松,脚而并未像长拳那样绷得很紧,符合顾留馨在《太极拳研究》一书里所说的对下肢、腿部的一些要求。
  陈发科晚年定式的这一套陈氏拳,一路拳由原来的70多式增加至83式;二路拳由原来的40多式增加至71式。
  四、陈发科幼子陈照奎,是18世陈氏太极拳传人,1928年生于陈家沟,1932年随父赴北京,1981年5月病逝。陈照奎是陈氏拳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一代大家。陈照奎所传的陈氏拳,是在其父晚年所定拳式基础上、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的陈氏拳架。该拳式不但完全具备陈氏老架风格特点,而且有所发展,是陈氏拳发展过程中一个新的里程碑。其“金刚捣碓”在左脚铲出、右脚上步的同时,左掌手背向空中一个上撩掌,显得是那样的轻松活泼;“掩手肱捶”的多种打法;中盘、退步压肘、双震脚、左右金鸡独立之间转换时的双脚腾踏……无不给人极其强烈的印象。该拳有细腻的动作要求,演练起来十分引人入胜。初学时难度很大,学会之后渐入付佳境,玩味其中,使人有物我两忘之感。该拳仍沿旧习,自称为83式,其实何止83式。以中盘为例,退步压肘之后,1.先是一右手向外折打;2.然后身子下沉成仆步;3.再把重心移至左脚成独立步,右脚抬起、两掌推出;4.经过右脚下震等两个小过渡动作后,双脚腾空跃起、双脚踏地,双手交叉下叉;5.右手上撑、左手下榻,不计中间小过渡动作,如此五个节奏明确的动作才把中盘动作完成。由于拳架强调走低架子、裆走下弧,整套拳架运动量很大,所要以求演练者要有很好的腰腿功夫。石家庄的马虹先生是位知识分子,以中之躯从事陈(照奎)氏拳修练,知认方面最少迷惘,且前后八年追随照奎先生,是不可多得陈(照奎)氏太极拳传人。马虹先生以近古稀的年龄,录像教学,一招一式弥足珍贵。欣赏马虹先生打拳,犹如品味一幅有书卷气的传统中国画,充满了古老的东方文化气息。
  有人以为这套陈氏拳与陈氏架相比变化较大,如果把陈发科晚年所传拳架说为“定架”的话,陈照奎的这套拳可称之为“定架”的话,陈照奎的这套拳可称之为“新架”,但马虹说“陈老师认为这是不对的”。马虹追随陈氏多年,定然不会妄语。据说陈照奎练拳,立身中正,拳势低沉;舒展紧凑,潇洒大方;阴阳转换,刚柔开合;配合巧妙,趣味天成。真是动如猛虎,静如处女;轻若流云,稳若泰山;似彩球滚动,似蟒蛇翻腾。惜哉,一代宗师之绝艺,今日已不复再见矣!
  五、从1928年至1957年,陈发科在北京传拳近30年。北京是人杰地灵之所在,王建春录像所演练的陈氏一路拳,是在陈氏晚年所定的拳架基础上有所变化,赋予了陈氏拳另外一种风格,缠绕环的动作,把各个拳式连接起来,使人耳目一新。这趟拳从起势的金刚捣碓,右手的撩掌至右膝上方即下再上走,然后一个右手握拳向内螺旋转环,在旋转中把拳举起,然后向下再完成“捣碓”动作;由第八式的“斜行拗步”至第十式的“前堂拗步”,中间要经过一个“提收”,王建春在演练这三个式子时,通过一系列在右手复杂的旋转动作,一气呵成,不留一点痕迹;5个“左右倒卷肱”连续不断,在两个动作的衔接之间,有一个类似形意拳退步劈掌的瞬间发力。诸如此类在陈氏拳缠丝劲基础上的丰富变化,是不胜枚举的,最精彩的是收势前的“当头炮”,使拳套达到高潮。观赏完王建春的这趟拳,再体会一下王宗岳说的:“太极拳,一名长拳,长拳者,如长江大海,滔滔不绝也。”太极拳应该怎样炼,不是一目了然了吗?这趟拳以中速进行演练,不可太慢,太慢则神滞。对于中年人来说,以中架演练,运动量亦属中等,一趟拳打下来令人有心旷神怡之感。这趟拳虽有所变化,但并未离陈氏拳之本,只是加强了陈氏拳的“诸靠缠绕”之连贯性,不知是否可以称之为“变架”。
  六、冯志强是在世的一位陈氏拳大家,他18岁向胡耀贞学气功,20岁向陈发科学太极拳。经过继承和研究,又加上自己的心得,创编了太极混元功。将太极混元功法揉进陈氏拳,马志强不仅在修练陈氏拳,而且在修练混元内气功。所以说,马志强的陈氏拳偏重强调的是“气”,这是陈氏拳原来所不具有的。冯志强演示的陈氏一路拳,根据一些学习者的愿望,把重复的式子去掉,不重复的一个不少,缩减为“陈氏太极拳精炼48式”;二路拳则依原来的结构未予缩减。冯志强在演练这两路拳时,细节动作变化较大,其定势时尚可窥陈氏拳之原貌,过渡式则有不少新意顺势而出。冯志强以几十年对气功和陈氏拳的体悟,演练起来似不经意之中随心所欲而不越规矩。中国写意画论中有“得意忘形”之说,以“内家拳”明、暗、化三种境界之旧说,冯志强可说是“得意忘形”已臻化境矣。整个教学演示的每个招式,都是由冯志强亲自示范。或许是年龄的关系,冯志强教拳不主张太大的发力,即使是陈氏二路拳亦是如此要求,这是对的。老子说:“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是说大风大雨总不能长久,“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轻缓的练法对人“直养而无害”,太极拳之所以有广泛的适应性,其特点也正在于此。冯志强似乎并不反对陈氏拳“闪惊巧取”之技击特点,在教一路拳的“摆莲跌叉”时,镜头中特别出现了一位年轻人,腾空一跃作摆莲然后落地跌叉,动作十分精彩。冯志强大约对此位弟子是很得意的。
  中国古代哲学中“气”的问题,是一两句话说不清楚的。气是“物质之气”还是“概念之气”?气功之气和修道之气,具有普遍性吗?没有一个近代科学意义上的明确说法。总之,“气”给人一个很“玄”的感觉。陈氏拳也讲“气”,从马虹的演示中,也只是体现了呼吸与动作的配合,是所谓“内家拳”心与意合、气与力合中的一个训练环节罢了。陈照奎曾有一个很明确的说法:“练拳式时,……还必须把注意力集中在丹田,动作都由带动,在这种情况下,凡意守的有关部位的神经都处于一定程度的兴奋状态,而致血液循环加快,毛细血管扩张,发热,发胀,出汗,并有如蚂蚁爬行般的刺痒感觉。手臂足部运动时,如同以小棍拨水的簌簌抖动的感觉,会阴、涌泉等穴位和小腹部分的震动和冲击等等 。这是我们已经体验到的,其他未列在内,其中有些感觉和现象是其他远动后所没有的。对这有什么功能,我们虽还抱着存疑的态度,但从根本说,只是生理所固有的而平常不显著的现象罢了。”陈照奎特别指出:“人体的动动虽然很很复杂,但所遵循的仍然是人体力学的规律”,“既使‘内劲’到了‘相当’火候,也同样得遵守客观规律。”所谓太极“内劲”、“内气”,如此而已!录至此处,使人不能不感叹陈照奎的实诚,惜哉,一化陈氏拳宗师!
  七、门敢红演练的陈氏拳竞赛套路,可说是陈氏拳的现氏型。全套81式无有重复,是陈氏拳一路和二路的综合,其中“单鞭”、“六封四闭”、“掩手肱捶”等多个拳式出现了左势,是陈氏拳原来所没有的。陈氏拳竞赛套路的出现,无疑丰富了陈氏拳的内容。在练法上,竞赛套路廛究每一招式的规范化,从比赛角度看,一人打一个样,各人打一种风格,是无法进行比赛的,不规范化怎能进行比赛呢?毫无,在比赛场上,把套路规范化是非常的重要的,规范化过程中,为了比赛的需要,在不悖于太极拳的原则下,稍稍离开一点陈氏拳的原貌,也在情理之中。比如,传统陈氏拳的“二起脚”是在原地所谓“旱地拔葱”平地跃起,门敢红在演示时往前跨一步跳打,也并没有什么不好。门敢红打的陈氏拳竞赛套路,如游龙戏水、吴带当风,其动作势正招圆,规范到位,松稳低沉,难度大、运动量大,达到如此之境界,确须下一番功夫。总之,是美不胜收,令人百看不厌。
  传统陈氏拳为了适应比赛的需要,制定规范化竞赛套路。在这个过程中,如何保留传统陈氏拳风格多样化问题,解决好传统与现代的统一问题,是摆在武术工作者面前一个艰巨的任务。瞎子阿炳的二胡曲《二泉映月》,改编成弦乐四重奏和弦乐合奏,美则美矣,但失复了阿炳如泣如怨的风格,不无遗憾。如陈氏拳在武术运动会上,风格仅限于规范化的陈氏竞赛套路一家,则不利于上述各具风格的陈氏拳之发展。竞赛套路美则美矣,但并不能概括陈氏拳的全貌,如何解决?这是一个难题。
  如果用书法艺术来比较以上七家陈氏拳风格的话,陈氏老架、小架拳犹如秦汉篆隶,古拙典雅;陈发科定架如晋唐正楷,端庄大方;陈照奎拳架如欧阳率直,法度森严;王建春演练如行书,流动飘逸;冯志强拳法如大草,狂放不羁;门敢红竞赛套路则如现代书艺,美不胜收。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Nexer提供广泛的专业服务和高度专业化。我们为私人和上市公司提供服务。我们拥有超过35年的经验。
  • 手机触屏版

  • 手机APP

  • 微信公众号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 星点互联设计
  • 苏ICP备15516793号 | 营业执照   |星点互联科技有限公司|鲁ICP备19001237号-21|鲁公网安备 4236902302000354号 QQ|  
点击联系客服

在线时间:8:00-21:00

微信:yituqu520

QQ:1575389080

扫码添加微信好友

Q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