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内家八桩传真》曾于上世纪90年代发表于《中华武术》(1997年第8、9、10、11期,1998年第2、3、4期)和《武林》(1999年第2、3、4、5期)杂志上,造成很大的反响,并被收入《内功举要--传统武术内功精华》一书,然其文字皆有讹误,校对不精,绵王志远师再积十数年之功之力之思之想,重新修订补充,使内容更臻完善,为读者提供一个更趋完整完善的版本,特发于博客已飨读者。此文修订补充过程中,绵王学生石灵珠出力尤多,花一月余之时间,重新打印校对,需知“校书如扫叶,旋扫旋生”,其中甘苦,冷暖自知。还有葛杭君、余霞、小董等参与拍摄工作,任劳任怨,勤勉有加。正是有了绵王志远师和上述师姐、同学的努力辛劳,才使我们能看到此篇宏文大作,在此表达我的敬佩之意和感激之情。 内家八桩传真 沈寿传授 王志远整理 一、八桩概述 内家八桩(拳)(以下简称八桩、八拳)是古代内家拳家以秘授形式留传下来的一套拥有技击、健身、疗疾、养生、益智及开发人体潜能功效的气功桩法和拳法。 八桩(拳),平正朴实,拳理精邃巧妙,朴茂古奥,古法荡漾,而且有非常强的技击性。其基本原理以阴阳、五行、六合、八阵立说,在我国多若繁星的桩(拳)之中,可算是独树一帜,构思特异的、具有内在深邃艺术涵量的桩法拳种了。张松溪、王征南(来咸)(1617-1669)、甘凤池、王瑞伯(1796-1850)等一批优秀的内家拳代表人物,曾以内家拳法,交遍海内名流好手,而誉满武林,使后世拳界提起这一以真正“内家拳”命名的狭义内家(桩)拳(它与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掌这一广义上所冠予的内家拳不同)无不肃然起敬。 明代嘉靖年间(公元1522-1566)内家拳流行于中国宁波,其中以张松溪为最著名。据《宁波府志·张松溪传》记:“松溪,鄞人,善博,师孙十三老,其法起于宋——到嘉靖时,其法逐传于四明,而松溪为最著”。明末清初的大思想家浙东学派的代表人物黄梨洲(宗羲)曾用如椽之笔为宁波的技击家王征南写过一篇墓志铭。《王征南墓志铭》详尽地记述了内家拳的师承渊源关系,自孙十三老以下的四明直系传人为:张松溪——叶近泉——单思南——王征南——黄百家。这部分的史料是翔实可信的。可见宁波是内家拳的故乡。《宁波府志·张松溪传》与《王征南墓志铭》分别记载了张松溪和王征南的拳勇武德。“松溪为人,恂恂如儒者,遇人恭敬,身若不胜衣,人求其术,辄逊谢避去。时少林僧以拳勇名天下,值倭乱,当事召僧击倭。有僧七十辈,闻松溪名,至鄞求见,松溪蔽匿不出。少年怂恿之,试一往,见诸僧方较技酒楼上,忽失笑,僧知其松溪也,遂求试。松溪袖手坐,一僧跳跃来蹴,松溪稍侧身,举手送之,其僧如飞丸陨空,坠重楼下,几毙,众僧始骇服。”松溪在古稀之年,还举左手侧而力劈三巨石为两。王征南,名来咸,鄞人,更是一位廉洁自守,律己极严的爱国志士,身怀绝技而又丝毫不露圭角,非遇甚困则不发。黄梨洲曾与征南同入天童寺,王征南并非粗人,且此时已“贫病交缠”,天童寺僧山焰颇有膂力,四五人不能掣其手,然稍近征南,则跌扑而负痛。这更说明内家拳的高明。 内家拳自北宋末年至清初王征南时,已有五百年的漫长历史,可见它具有极强的生命力,它以独特的技击方式流传于世。惜内家拳深藏秘传而又“无可炫耀”(不如外功拳那么好看),后人以“外家掺入之”,于是松溪派内家拳渐渐衰落。或许由于内家拳秘授的陋习,致使后世武林认为内家桩(拳)自王征南、黄百家后逐渐成为广陵散了。其实武术瑰宝内家桩(拳)仍以独特的传佈方法,由各分支流传,流衍久远,绵延至今。 中国宁波是松溪、征南派内家拳的发祥地,王瑞伯是内家拳杰出传人之一,王氏以行医为业,系著名武术家兼伤科专家,多次挫败福建少林武僧,以传奇色彩闻名大江南北。四明童崇武(1840-1938)幼年即从学于王氏,青壮年时代曾借行医之便寻师访友,足迹遍及大江南北,晚年隐退原籍。童氏系沈寿舅公,童氏的退隐使我国著名武术家和养生家沈寿先生在三十年代得有机会在四明山学习内家拳(桩)术。先生生而颖悟,体格健硕,得天独厚;而情性和易,深沉不露,童公夙器重之。沈氏自少年起,即追随左右,殚精竭虑认真钻研内家拳术,数十年如一日,锲而不舍。水滴石穿,其功力之深厚诚非偶然。先生又多巧思,学而不厌,师古而化,博采众长,推陈出新,独辟蹊径,自成一家。先生注重理论,在勤修内家拳术之同时,博览拳论、拳史、拳谱,从事拳学理论之研究,凡名家著论,罗致殆尽,详加考评,勘误释疑,心勤笔健,积搞盈笥,近二十年间,其著述有:《太极拳法研究》、《太极拳推手问答》、《导引养生图说》《古代经典著作——清代王宗岳〈太极拳论〉今译和研究》、《西汉刘安〈淮南子〉六禽戏的考释和研究》、《马王堆西汉帛画〈导引图〉全图考释》、《内家拳五字要诀》、《沈寿拳诀选》、《太极拳谱》——等几百万字著作。其著作之丰,用力之勤,令我后辈不胜感慨、不胜敬佩。由于理论和实践并进,故其拳艺如云鹏鼓翼,一日千里。尊称其为一代宗师,诚非过誉。我国著名武术家温敬铭教授称誉先生为“沈子”。我国著名武术家,杨式太极拳传人,永年太极拳社创始人傅钟文大师称先生为“文武双全的难得人才”。并再三叮嘱王志远要“一辈子跟住洪水(沈寿原名沈洪水)。”是以所至有声,武林莫不知有沈寿其人者。从先生学艺者,无不起衰振羸,故从者如云,其中不乏高手,但衣钵传人当推王志远等。沈寿先生教学主张淫浸传统、先入后出。主张授人以心,注重塑造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心灵和气质,为学生将来青出于蓝而独创一格提供本质条件,他不希望他的学生在拳艺中,只有古人、他人、而没有自己,“没有自己”即丧失自我,是缺乏独立性、创造性的。他希望学生由师迹师心,而自成其心,自成其迹,自成正果。他希冀培养出一个“面目全非”的,能自立门户的大家。濯古来新,不辜负时代赋予的重任厚望。沈寿老师不愧是一个高明而且开明的导师,更是一位吐纳百家,精益多师的学者。沈王师徒二代舍得花时间,舍得下功夫,耐得寂寞,耐得淡泊、耐得辛苦,其钻研内家拳(桩)的道路是一条悠长的呕心沥血的道路,是一条崎岖坎坷的道路。在探索前进中有自知的甘苦、有艰辛的取舍、有独特的演绎过程。内家八桩、八拳是内家八桩拳系不可分割的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八桩(拳)因果诀说:“拳以桩为根,桩以拳显神。桩无拳不灵,拳无桩不稳。”八拳以八桩筑基,凡经过散手竞技的人,无不深刻的体会到,腰腿基础功夫的优劣,无疑是竞技胜负的重要因素。通过站桩使下盘稳固,足膝有劲,气沉丹田,心静神清。如是方能在竞技运动中气不躁动,腰腿稳固有力,足膝轻捷灵活,进退操从得宜,身法中正厚重。借以获得以静御动,克敌制胜的目的。反过来,“桩无拳不灵,桩以拳显神。”内家拳通过外形动作的开合和内在劲路的虚实来显示韵律节感,站桩行拳轻重慢快操持得宜,轻灵而不漂浮,柔韧而不软化,沉着而不重滞,寓刚而不僵硬。动愈缓而气愈平,动愈宁而心愈静,动愈匀而意愈凝,动愈微而神愈固。更有欲动又止,欲止又动,动乎不得不止,止无不得不动之意。缓缓然,似双手擎山,悠悠然,如溪中浣纱,拳势如行云流水,风曳杨柳,轻盈自然。如此归虚灵于沉着圆融,一静无有不静。化沉实为轻灵飘逸,一动无有不动。则内家拳(桩)得其趣,得其韵,得其魂,得其神,得其真也。八桩(拳)因果的完善完整地体现了其技击、健身、疗疾、养生、益智及开发人体潜能的综合效应。实现了其“形神兼备,体用两全”的修练目的。 八桩隐“八拳”于桩内,八拳显“八桩”于拳外,他们拥有共同的“基本八法”和法则。所以本书虽限于八桩,却不可不涉及八拳,好在他们的互补性使我们相得益彰。 八桩原本是典型的静功站桩,除变桩换式外,要求演练者全身站定,整体圆融松沉,稳如泰山。其主要作用是集意凝神,贯劲练气。演练者虽则站着不动,而体内呈微妙的活动状态。神气聚而不离,心不胡思,意不外驰,精不妄动,气不轻浮,神不乱游。静也肃穆,莫可撼移;动亦灵妙,莫可窥测。“天君泰然,百体令从。”八桩的根本意义,在于建立神经系统对于全身肌肉群的指挥,在相对的静止状态中,于无劲中求有劲,不动中求微动,微动中求速动。它充分发挥了“静止是运动的特殊形式”这一辩证唯物主义的原理,它作为一种拳术运动训练方法的出现,隐拳术“招法”于桩内,化有为无,训练了神经。它又借意念操练桩法拳术,现意念于桩(拳)外,化无为有,又锻炼了肌肉,筋骨。人自虚而无,则能心静而体松,即可生神、凝神;而生气,敛气;而生精、积精。此自无而至有也。炼精而化气,炼气而化神,炼气而化虚。此是自有而至无也。有中无,无中有。从而使精、神、意、志、筋、骨、劲、气得到全面的锻炼,以期求得拳术领域内的特殊力量,即所谓的内劲。八桩作为一种拳术运动训练方法的出现,尤其是心、意、神、志的活动的提出,是我国武术训练思想上、方法上的一个质的飞跃,在学术上与气功、导引、体操、拳击等活动之间形成了清晰的分水岭。由此可见八桩(拳)不仅是古代养生术的一种,而且是精神和形体双修的一种科学方法。 内家八桩(拳)是内家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它也不能背离内家拳“敬、紧、径、劲、切”五字要诀。内家八桩(拳)是训练是五字要诀的重要实践,也是实现五字要诀不可缺少的手段。而静功八桩更是实现“敬”字诀的有效训练措施。 敬者,心静也,思慎也,恭敬肃穆也;慎静而专心致志,守我之静,御人之动之谓也。心静则意正,心平则气顺。守中气、绝杂念,蓄眼神,凝耳韵。神定自若,置生死于度外,“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我们不得不佩服古代的内家拳这么早年代前就把“敬”字诀放在首位,倡导“脑居静为贵”,主张心纯意正,注重心理意志的训练和培养。这本身就是一种超越纯内家拳技术本身的博大精神的“内家精神”。是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体现。脱离了这一文化背景,不领悟这种精神,是无法登堂入室,全面掌握包括八桩(拳)在内的内家拳系的。 紧者,紧凑也;周身无处不身手之谓也,架势舒展简洁,结构严谨,方法清晰,心、息、身协调运动。“阴阳合德”形随意动,动之则分,静之则合,练其形而传其神,传其神而达其意,达其意而先其心,以心行气,以气运身,神气鼓荡,内动导外动,外形合内动。劲由内换,内气潜转,源动腰脊,劲贯四梢,气如车轮,腰如车轴,如环无端,呼吸根蒂,丹田吐力,功力老到。勇进内门,近身行拳,身与心合,心与神合,神形内外皆合。 径者,径路也;四肢百骸,不动则已,动则不离方圆。侧入竖击,步趋身拥,如圆似方意绵绵。静若处子,静以待机,动如灵狮,动以待隙,动中有静,静犹动也。势在得横,机乃得实,机势兼得,劲宜促发,发方收圆,直趋迂回。拳兵之势,无非奇正。始以正合,终以奇胜。知圆知方,知机识势,制胜宗旨。 劲者,功劲也,以柔为主,刚柔互运,以柔入手,积柔成刚,刚复归柔,至成刚柔相济。功劲似有若无,形影飘忽莫测,劲力乍隐乍现,柔中寓刚,功蕴于内,貌若柔软无力,实则无坚不摧。 切者,真切也;料敌在心,察机在目,细辨虚实,善识向背,蓄发相变,奇正相生。落点正切,出手成势,着随意兴,不妄虚发。贴身攻防,势如山崩。着法由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远离具象,益近苍穹,化有为无,达到“拳技无法动即是法”的境界。自然出手见红,无敌不胜。 “五字心诀”了然于胸,存乎一心,中得心源,缘起于有,终结乎无。八桩、八拳也就有大象无形了。八桩、八拳的相互辉映使内家五字心诀有了全面的实践和体现。 二、八桩名缘 八桩以“八阵图“的八阵分别以立名。《太白阴经》曰“黄帝设八阵之形,天阵居乾,为天门;地阵居坤,为地门;风阵居巽,为风门;云阵居艮,为云门;飞龙居震,为飞龙门;虎翼居兑,为虎翼门;鸟翔居离,为鸟翔门;蛇盘居坎,为蛇盘门。天、地、风、云为四正门,龙、虎、鸟、蛇为四奇门。乾、坤、艮、巽为合门,坎、离、震、兑为开门”。《兵略纂闻》说:“黄帝按井田作八阵法,以破蚩尤。古之名将,知此法者,惟姜太公、孙武子、韩信、诸葛孔明、李靖诸人而己。其名之曰天、地、风、云、龙、虎、鸟、蛇之八阵者,则孔明也。”说明八阵之名缘起于蜀汉诸葛亮。 内家八桩,又名“浑元八桩。”因为它不仅在外形上要求姿势圆满浑厚,凝重中正,气魄雄伟,支撑八面而稳固厚重。而且强调内气潜转,气血流行,神气飘逸,感应灵敏而圆转自如。具体要求为头直、目平、身正、体柔、神庄、心静、意远、劲整、息匀。“浑然任气行,形圆劲自增。”浑圆者、浑元也,故有此名。 八桩的顺序与八阵相同,即按天、地、风、云、龙、虎、鸟、蛇排列。但内家基本八桩虽名八桩,而实则有九式。即在演练基本八桩的首尾,各加动静未分阴阳合德的“无极桩”式。这一式相当于当今拳术套路中的起势与收势,其目的在于使演练者在操练八桩之前后有一个过渡的桩式,以避免突然进入行功状态,而出现精神上一时难以集中,心神不宁,心猿意马等现象;也不至于草草收功,从而影响锻练的效果。这正如稻谷收获时,草草收割,影响了颗粒还仓,其中道理是一样的。“无极桩”式的“加盟”克服了“始乱终弃”的弊病,也有用“云桩”代替“无极桩”的,就是在行功的始末加行一次云桩,也可以收到同样的效果,因为云桩本身就是很好的养气养生桩,是阴阳合德的“无极桩”,这样八桩也就“名副其实”了。 盖八桩皆为动静、虚实、开合、吞吐、长短、刚柔、攻守、奇正、阴阳矛盾二进制变化之桩,即二八十六桩,四八三十二桩,八八六十四桩,依此变化,变化无穷。因而又称为“百桩”。可见“八”和“百”都是“虚数”而不是“实数”。只是表示“多”而“变化”之意。因而“八桩”可称为“百桩”,又可称为“幻桩”。其特点是刚柔互运,动静浑然,蓄发相变,奇正相生。功劲似有若无,劲力乍隐乍现,貌似柔软无力,实则无坚不摧。内家八桩(拳)的妙处就在于把自然法则融化于交替变化之中,将对立统一的变化纳于八法之中,从而使人心、息、身协调运动,达到五脏六腑的平衡,经络气血的自然通畅,在动静、刚柔、阴阳和表里的绝对矛盾中,求得相对的统一。所以,学练者只要善思量、能变通,则始于摹拟,终于变化,而变者愈变,化者愈化,就足以在内家八桩(拳)的天地里表现出千差万别的奇姿异态。站桩行拳自会特具一种“放浪形骸之外”的宏恢气象。 八桩是一套静功气功站桩,除变桩换式外,它外形要求纹丝不动,格局舒宏,松朗壮伟,犹若一山雄峙。这一点与动静相兼的峨眉十二庄是迥然不同的。峨眉十二庄的内容为:天地庄、之字庄、心字庄、龙鹤庄、游龙庄、鹤翔庄、风字庄、拿云庄、旋风庄、大字庄、小字庄和幽明庄。巨赞法师又作:天字庄、地字庄、之字庄、心字庄、游龙庄、鹤翔庄、风字庄、拿云庄、大字庄、小字庄、幽字庄、明字庄。说明峨眉十二庄也有分支流派。单从以上名目中“天、地、风、云、龙、鹤”等字样,就不难看出“十二庄”亦是一套脱胎于以八阵图立说的桩法。若以桩式的外形考察分析,则八桩与马王堆出土古老的西汉帛画导引图,近古广泛流传的达摩易筋经,以及近世的意拳站桩,都有一定的渊源关系。 关于“内家”一词,古籍中阐释不一。中华武术犹如天上的繁星,园中的百花,璀璨而绚丽。据不完全统计,大小拳种200多种,器械又何止十八般兵器,各种器械套路达500余种,且还在不断创新中。历史上,人们对于武术的分类,众说纷纭:按地域分,分为南拳、北腿;按山岳分,分成少林、武当、峨眉等派;从形式上分,则可分为套路运动和攻防技术两大类;按劲路,即运动特点分,则可分为内家、外家拳法。但武术界普遍认为“内家、外家”的分类法比较科学。据《宁波府志》记载,把那种劲力偏刚、主于博人先发制人的少林拳法划入外家一类;而把劲路主柔,以绵见长,旨于御敌,后发制人的内家拳(狭义)及武当拳、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拳等(广义上内家拳)划为内家拳类。 在练法上,外家拳着重于筋、皮、骨的锻炼;内家拳注重精、气、神的锻炼。在风格上,外家拳以姿势大方,节奏鲜明,刚健有力,劲力顺达为特色;内家拳却具有气势沉稳,刚柔相济,形神一致等特征。在技击方面,外家拳手法致密,并结合踢打摔拿击法的综合应用,战术上,注重先发制人,采用指东击西,上惊下取,灵活机动的原则;而内家拳多用上肢手法(掌、肘、肩),下盘腿法有勾、套、拌、插、挂等法,战术上讲究后发制人,非遇困厄而不发,以柔克刚,以静制动,以缓打快,以短击长。主张小力打大力,四两拨千斤。 古今拳家虽以专练内家或外家一系之拳为多见,但也不乏兼通二家者,如《清稗类钞·技勇篇》说:“雍、乾(1723-1795)时,武勇之士最著者为江宁甘凤池,具绝大神力,于拳法,通内、外二家秘奥。”据传清代末叶上海精武体育会前身——精武体操学校的创始人之一霍元甲所习的迷踪艺,其劲路刚柔也正界于内、外二家之间。而近代的王子平、郑怀贤、沈寿等老师,亦是兼通内、外二家拳术的。由此可见,精研内家八桩(拳)对于武术爱好者有极其重要的参考意义,于养生家更有补益。 三、八桩谱法 (0)无极桩 属阴阳合德,动静未分之桩。真气内收,神不外驰,精不妄伤,气不轻浮。真相不露,以静待动,其攻守之意存乎一心。劲主柔、形为合,架式为高桩。因此式适用于养气延年,故又名“养气桩”。此式旨在集意凝神,安定心神,所以又称“安神桩”。 神是生命活动现象的总称。《灵枢·本神篇》说:“两精相搏谓之神”,即男女两精结合形成生命时,形成先天之神,后天则依赖水谷之精气不断滋养,才能使神生化不息。 神有广义之神,即:神、魂、魄、意、志、思、虑、智等。《灵枢·本神篇》说;“心藏脉,脉舍神。”,“肝藏血,血舍魂。”,“肺藏气,气舍魄。”,“脾藏营,营舍意。”,“肾藏精,精舍志。” 狭义的神,是单指藏于心的神。《灵枢·大惑论》说:“心者,神之舍也。”神是统帅人的精神、意识、知觉运动最高的生命活动,在人身居于首要地位。《灵枢·天年篇》说:‘百岁,五脏皆虚,神气皆去,形骸独居而终矣。”又说:“失神者死,得神者生也。”无极桩练气养神至关重要。其外形与西汉导引图“引嘳”一式其本相同(照片0) [谱诀]:聚精会神守中气,阴阳合德任刚柔; 平心和气意绵绵,吐浊纳清不老春。 [方法]:如照(0) 双足平行,端身站定,曲膝微蹲,上肢松沉下垂,腋下悬空。双目平视,神光朗照巅顶,虚灵独存。心不胡思,神不外溢,意不露形。凝神定意,血脉亭匀。立身中正舒适,疏朗空灵;呼吸纯任自然,绵绵若存。
引嘳(西汉马王堆导引图复原图)
(绵王90年代所拍摄的无极桩图)
(照0)
(照0) (一)天门桩 属阴阳合式,性主攻,劲主刚,形主合,架式为高桩。此式一名“双仰桩”,盖双手为仰掌之故,又名“金蟾桩”与西汉导引图“蟾息”一式略同(照片一) [谱诀]:双手擎山神气爽,周身松沉意注掌; 劲贯四梢丹田运,腰腿发劲逞英豪。 [方法]:如照(一), 双足稍宽于肩缘平行站定。外则中正圆和,内则空灵清虚。两手仰掌,手心微侧,使遥相呼应,彷佛气息相通。双手如擎山,不能有飘浮感。吸气时足趾微微抓地,足掌缘着地,足心涵空,意注足心。呼气时,意注掌心,就象有内气自掌心透出承托巨山,随时抛发一样。要求“五心相印,”即心意与两手心和两足心相呼应,内气互相贯通。以利于以心行气,以气运身,随时调动手足。应敌时,如敌按压我,我即劲由内换,内气潜转,源动腰脊,劲贯四梢。或双掀或单抛或旋发。以攻为主,攻中有守。攻如巨浪抛物,又若力士掀石,威势惊人。故谓“腰腿发劲显英豪”。 蟾息(西汉马王堆导引图复原图)
(绵王90年代所拍摄的天门桩照片)
(绵王90年代所拍摄的天门桩照片)
照片(一)
照片(一)
(二)地门桩 属阴桩合式,性主守,劲主柔,形主合,架式为高桩。此式又名“三盘桩”,以两腿落裆圆撑,合为一盘,称为“地盘”;以两手心含空,各自成一盘,分别称为“日盘”和“月盘”,故名。与西汉导引图“龙息”、易筋经“三盘落地势”都有渊源关系。但易筋经的“三盘落地势”早已以动代静由静功演变成动功了。(照片二) [谱诀]:日月双掌按地运,吸足后闭轻若重; 气满即吐须自然,引进落空守即攻。 [方法]:如照(二), 双足稍宽于肩外缘,平行曲膝下蹲站定,双膝微微内扣(仅限于意识)。气静神闲,寂然湛然。两手俯掌,掌心含虚而稍微相对,使掌心劳宫穴之气遥相感应。气吸足而后闭,掌心用意略使暗劲,如按水中浮球,意念上彷佛不使内气从掌心逸出;至气满充盈时,方始以鼻呼气,同时想象内气从掌心缓缓吐出。因地门桩系主柔之桩,因此,采用闭气法使暗劲时,也只是微微着力,似松非松地按住假想中敌方的肢体,以限制其活动能力及范围;而当我掌心吐气时,意即进而使敌进攻之力按我意图转向地面而落空,从而使敌跌扑于地。如:敌以双按按击我胸,在敌按住我胸之时,我即以双手按搭于敌两上肢上,待敌按劲将发未发时,我即不顶不丢,引进使其落空,乘势按采或用腰劲按抹,敌应声扑地。此式为练气专式,在技击上与擒拿法有关。地门桩虽为主柔,实乃守中寓攻之术。
龙息(西汉马王堆导引图复原图)
易筋经三盘落地势
(绵王90年代所拍摄的地门桩照片)
(绵王90年代所拍摄的地门桩照片)
照片(二)
照片(二) (三)风门桩 属阳桩合式,性主攻,劲主刚,形主合,架式为低桩。此式又名“双推掌”,是因形而得名,据说与“岳氏双推手”有关。 [谱诀]:意注锐骨掀飓风,发如霹雳受如空; 蓄发相变瞬息间,拳打不知显神通。 [方法]:如照(三) 双足宽于肩外缘,平行曲膝下蹲站定,双足掌缘着地,足心微微内敛。两手向前平行推出,沉肩垂肘,中度曲肘,两手竖掌,相距尺许,掌心朝外而微微相合,掌心含虚,劲似发而未全放。以心行气,以气运身,神形相合。两掌微微用意贯暗劲,随呼吸张驰,吸弛呼张,丹田吐力,安匀顺畅。但不得有气相,不可有体相,不可外露于形。意注尺骨之锐骨(俗称“尺骨小头”),即是把此处看作棍棒之顶端,意若用棍斜向前上方捅出,彷若用千斤顶的原理,以收“立木顶千斤”之效。其目的在于变小力为大力,发出“ 霹雳破空”之劲。须知八桩使暗劲,纯是一种意念,“于无声处听惊雷”,而不是实际的拼命用力。因为一用力,身心便紧,百骸失灵;稍有注血阻塞,便失松和;失松和则气滞力板,意停神断,全体失统,面目全非也。 《沈子拳法·精气篇》曰:“拳别上下,用意为上,运气次之,拼力最戆。”,“用意在身,取法乎上。意来气至,气至劲放”。又曰:“意莫在气,在气必遏。亦不在力,在力则涩。”一再告诫我们用意,莫运气,更忌拼力。这可以说是武术的灵魂。用意的目的在于得心应手地形成条件反射,这样练习日久,自然能积柔成刚。刚复归柔,以致刚柔相济。相反若一意用力,则日久只得拙劲蛮力,虽力大足以开石,然仍难得刚柔瞬息万变的拳技之巧,终非内家拳学之真义。 健身一道,也只有放松,用意不用力,谨养其形(体),才能使臟腑不受压抑,不影响脏腑、经络气血的正常运动,达到经络,气血的自然通畅。 (绵王90年代所拍摄的风门桩的照片)
(绵王90年代所拍摄的风门桩照片)
(绵王2010年所拍摄的风门桩照片)
照片(三)
照片(三)
(四)云门桩 属阴桩合式,性主守,劲主柔,形主合,架式为低桩。此式一名“抱云桩”,盖因曲膝蹲身似崇山雄峙,双手环抱若浮云轻雾,舒卷浑如岭上云,故名。又名“浑元桩”(狭义的)。是古今拳家养生家常练的养气桩式。它与易筋经“韦驮献杵第一势”有着明显的渊源关系;并早已被“气功疗法”所吸收,成为近世最风行的气功养生桩式了。(照片四) [谱诀]:立身如山若金汤,云幻雾影共苍茫; 至柔至刚守内门,何方神圣能伤我。 [方法]:如照(四) 立马步,曲膝下蹲,足掌缘踏实,重心放在两腿之间,足心涵空,全身松沉,头虚顶,裆提落,松静挺拔如崇山雄峙,壮伟沉雄。立身安舒,神不外溢,意不外露。神志松紧自如,蓄意深憨雄浑。两臂圆环,合抱于胸前,掌心与乳心遥遥相对,中间约相隔一横拳半距离。两腕塌沉,掌心涵虚,彷佛使两掌心之气遥向感应。两手臂轻柔,犹如一片云烟。“圆似月魂坠,轻如云魄起”。任凭云遮雾迷,我自巍然不动。“纷纷纭纭,斗乱而不乱,浑浑纯纯,形圆而不败”。外示安逸,内固精神,用意处静,恍若泛于苍茫烟水间。渐渐至超凡脱俗,“身心两忘”纯任自然的境界。 其身躯和两臂的相对位置如俯视图(1):以本人头顶百会穴至裆下会阴穴一线为中心线(即轴心线),而置两手与前臂于圆周线上。以其两膊近身置于圆周线上,肘略低于腕。腋窝涵空,而两胁相对护实。两腋窝虚,则臂部弹性充足(掤劲足),伸缩余地较大;而两胁实则边门不易受侵。但腋窝虚胁实是结合两臂两肘的相对位置来说的。两臂既要用意外撑,又要用意里裹,是有意识的锻炼两臂的掤撑之劲,乃是寓防御,伺机反击,攻击之攻守意识。若一旦化静为动,守则上举可护头面、中护心窝、胃脘、胁腋与腰侧;落手下则可护小腹、裆部、膝部等要害部位。因之,两手心与乳心之间的距离为一横拳半。两臂与胸之间的空隙呈半月(圆)形,与背后的半圆合起来形成正圆。如俯视圆(1)。而不是两手胸前抱成正圆的。因不明就里,近世流行的养生保健“抱云桩”即“浑元桩”,则多是将“双臂圆抱”理解成双臂抱成正圆。如俯视图(2)所示。 这时圆心(轴心)已从原来的百会(会阴)位置平移至双臂之间。从技击角度讲,防守的范围扩大,正门大开,易为人所乘。再因圆心向前平移,当然身体重心亦随之前移,力矩加大,即不利于保持稳定,保持平衡,保持平静,不利于入静养心、养性、定神。亦易为人牵动,因失重心而倒地。所以这种“抱云”法于健身、技击皆为不利,这不能不引起人们注意,认真克服的。 云门桩用意采用“以无所守而无不为守”的方法。即浑然任气在遍体流行,意在若有若无之间。由内心言,寂然若合体于虚无,而脑海常自爽朗清明,举体自尔和顺。意识不专守于一处,则全身反应灵通,变化运用自能随意随心。也就无谓守攻,守即是攻,攻即是守了。 (韦驮献杵第一势)
俯视圆(1)(正确的)
俯视圆(2)(错误的)
(绵王90年代所拍摄的云门桩照片)
(绵王90年代所拍摄的云门桩照片)
照片(四)
照片(四)
(五)龙门桩 属阴桩开式,性主守,劲主柔,形主开,分左右两个分式,这是八桩中唯一的复式,架式为高桩。此式一名“青龙桩”,又名“飞龙桩”、 “游龙桩”等别名(照片五)。 [谱诀]:两膊相系如苍龙,心宁胆定静御动; 左趋右避贵神速,虚实吞吐毕其功。
|
秘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