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和珍藏本《王宗岳太极拳论》4张原照
郝和珍藏本《王宗岳太极拳论》
原文:山右王宗岳太极拳论
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1),阴阳之母也。动之则分,静之则合。无过不及,随曲就伸。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2)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虽变化万端,而理唯一贯。(3)由著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然非用力之久不能豁然贯通焉。(4)虚领顶劲,气沉丹田,不偏不倚,忽隐忽现。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独知人。英雄所向无敌,盖皆由此而及也!斯技旁门甚多,虽势有区别,概不外“壮欺弱”、“慢让快”耳,有力打无力,手慢让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关学力而有也。(5)察四两拔千斤之句,显非力胜!观耄耋御众之形,快何能为?立如枰凖,活似车轮,偏沈则随,双重则滞。(6)每见数年纯功不能运化者,率皆自为人制,双重之病未悟耳。欲避此病,须知阴阳,粘即是走,走即是粘,阳不离阴,阴不离阳,阴阳相济,方为懂劲。懂劲后愈练愈精,默识揣摩,渐至从心所欲。本是舍已从人,多误舍近求远,所谓差之毫厘,谬之千里,学者不可不详辨焉!是为论。
说明:细读郝和先生本《王宗岳太极拳论》会发现,市面上的许多版本总是存在由于各种原因造成的增减删改,正如拳论中所说:“差之毫厘,谬之千里,学者不可不详辨焉!”对于这篇字数不多又弥足珍贵的拳论来讲,一字之差,同样足以谬之千里,这正是今天的学者们不可不详辩的!因此根据郝和先生珍藏本的照片校对了《王宗岳太极拳论》原文,使之一字不差的呈现出来,为的是把第一手的解释权留给读者自己。简单标注了一些多音、多义、通假字和词,同时也根据原文语义的延续和语气的起伏重点了标点。由于学识有限,如有不当之处还望方家批评指正。——走走慢校阅手打
注解:
1:郝和本无“动静之机”四字。之所以保留的原因,一是很多版本都有,然而最主要的是此为通家所留,与原义相辅相成,留之有助于读者理解和把握太极本义。
2:粘:读作nián时,词性是形容词,形声字,本义是具有粘性。读作zhān时,词性是动词,指粘( nián)的东西互相连接或附着在别的东西上。此论中粘字应作动词讲读:zhān。
3:拼音:zhù/ zhuó “著”在此读:zhuó,它是“着”的本字。意思是“附着”“附加”。拳论中其义应做今天的“招”字讲方能明通。
4:注意,郝和本此处为“领”而非“灵”。
5:学力:①. 学问上的造诣,学问达到的程度。前蜀 贯休《览皎然渠南乡集》诗:“学力不相敌,清还彷佛同。” 宋 范成大《送刘唐卿户曹擢第西归》诗之三:“学力根深方蒂固,功名水到自渠成。” 宋 陈亮《又祭吕东莱文》:“学力之深,心事之伟,无一不具。” 元 辛文房《唐才子传·王贞白》:“学力精赡,笃志於诗。”《儿女英雄传》第三三回:“他有多大学力福命,敢说这等狂的满话。” 巴金《家》二五:“我们学堂上也招收有同等学力的学生。” ②. 学习的精力。宋 王令《寄洪与权》诗:“贫知身责重,病觉学力怠。”③. 谓努力学习。清 袁枚《随园诗话补遗》卷四:“惜年未三十,两耳不聪,想亦学力苦思之故耶。”
6:拼音 píng 枰:指下各种棋用的棋盘。
7:凖:同准字,本义:平,不倾斜。
8:沈:shěn/chén 同沉。
附:郝为真先生简介:
郝为真(1849-1920),名和,字为真,河北永年人。师从武式太极拳名家李亦畲,传承:武禹襄——李亦畲——郝为真(郝和)。
郝和本的拳论和其他版本不同说明"太极拳论"有不同的源流。"武禹襄得之于舞阳盐店"的说法并不能解释这些不同的版本。
好东西,老三篇,武式文献
武式第一代-武禹襄
武式第二代-李亦畲
武式第三代-郝为真(郝和)
武禹襄得王宗岳《太极拳论》,传至李亦畲时辑录成老三本,李亦畲之徒郝为真得其中一本即郝和本。
尽管《太极拳谱‧跋》存在疑问,但并不影响《太极拳论》在武式三代中流传的事实,何来有不同源流之说?
而某派在源流上极力与王宗岳扯上关系,殊不知该派传人杜某所传的《太极拳正宗》及王某、谭某合著的《太极秘术》里,这两部著作里并未提及王宗岳的《太极拳论》,这点也如徐震当年以王宗岳《太极拳论》为主线访查各派太极拳所得之结论一样,某派太极拳与陈氏太极拳并未流传过王宗岳《太极拳论》,既然并未流传过,又何必硬拉关系?
页:
[1]